摘要:我们普通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着换个方法、换个目标,再不行就换个地方。以为不停换来换去就能改变情况。
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有些人明明起点不高,最后却成了行业大牛?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
我看到一个高赞回答:“牛人不是天生就牛,而是他们一直在做一件事:持续学习。”
想想,这个回答说的的确是事实。
我们普通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着换个方法、换个目标,再不行就换个地方。以为不停换来换去就能改变情况。
牛人遇到困难跟普通人不同,他们第一反应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应该如何调整;我需要多补充一点新知识”。
对比一下就发现,前者向外求,后者向内修,差距就在这细小的选择中越拉越大。
我有个朋友,研究生毕业后进了传统媒体,工作6年后行业开始衰落,他很多同事都转行做短视频。
他一直留在报社,每天都在研究新媒体运营、数据分析,还利用晚上的时间报课程学习编程。
几年后,当别人还在短视频赛道里内卷时,他成了传统媒体转型的专家,有几家公司都出了高薪想邀请他加入。
牛人并不是天生就拥有高能力,只不过他们一直自己喜欢擅长的领域里深耕,一直不停学习。
其实,普通人和牛人之间,差的不是智商、资源,甚至不是努力,而是三个字:学习力。
很多人认为,已经毕业参加工作,就不需要继续读书学习了。他们觉得读书、听课、考证,都是学生应该做的事情。但牛人学的是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是失败后的复盘能力。
1. 普通人学知识,牛人学如何学
普通人学习,总是喜欢把很多知识记到笔记里,记得越多心越越累;牛人学习是,每学一点就和已有的知识连接、整合。
比如普通人看一本时间管理的书,可能记住了“番茄工作法”“三只青蛙时间管理”;牛人会思考:这些方法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哪些适合我?如何结合我的工作习惯调整?他们学的是“如何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工具”。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元认知。意思就是“对思考的思考”。
牛人之所以学得快、用得活,是因为他们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
他们会刻意练习“费曼学习法”,就是会把复杂的内容用大白话讲清楚。这种“学习的方法”才能把知识彻底学透,也是拉开差距的关键。
2. 普通人逃避问题,牛人把问题当案例
普通人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逃避,会说:这事太难了、我肯定做不好了;牛人遇到问题,会想:这个很有挑战。
人的大脑就像肌肉,越挑战越强壮。
普通人习惯待在舒适区,大脑的神经连接长期得不到刺激,自然会退化;牛人主动进入学习区,不断突破认知,脑回路的灵活性和复杂度越来越高。
这种差距,短时间是看不出来的,但五年、十年后,彼此就拉开差距了。
3. 普通人靠毅力硬撑,牛人靠系统驱动
我发现身边有一些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他们认为,学习靠的是意志力。
比如每天在目标清单上写“今天要读完100页书、要听完2门课。”结果当天有时没完成,第二天继续写上同样的目标,一个星期过去,书还停留在第一页。
牛人不会靠毅力。他们喜欢用“系统学习法”。比如有人每天碎片听行业播客,有人周末参加线下沙龙,有人把手机屏保换成学习清单,一打开就提醒自己。
这套系统的核心是“降低启动成本”。想运动?先把运动鞋放在门口;想读书?把书放在床头。
4. 普通人追求速成,牛人接受长期主义
网上到处都是“7天学会1个小技能”“一个月成为自律高手”的课程,普通人看了心动,牛人直接忽略。
真正的学习没有捷径,所有看起来轻松的“速成”,背后都是长期积累的爆发。牛人都愿意做“长期主义者”,前期慢慢积累,后期实现爆发式成长。
5. 普通人学完就忘,牛人用输出倒逼输入
你有没有经常抱怨:“学过的知识很快就忘了。”事实上,这不是记性差,而是方法错了。
认知心理学中有个“学习金字塔”理论:听讲只能记住5%,阅读记住10%,而讨论、实践、教授他人,能记住90%。
牛人都知道这一点。他们学完一个新的知识点,都会马上写心得笔记、写文章分享,用费曼学习法说给身边的人听。
输出的过程,就是把碎片知识重新连接一遍的过程。当你用“费曼学习法”把一个概念说清楚时,大脑会主动查漏补缺,模糊的概念瞬间清晰。
作家村上春树说:
“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学习力不是天赋,是一种选择。选择每天多问一个“为什么”。
如果你觉得现在的生活不如意,不妨问问自己:今天有没有比昨天多学一点?有没有把一个模糊的问题想清楚?有没有主动挑战一个未知领域?
这个世界不缺聪明人,缺的是那些愿意把“学习”变成生活方式的人。
来源:谢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