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国志》作者陈寿是公认的史学家,他写的《三国志》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具权威的三国史籍,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作者陈寿是公认的史学家,他写的《三国志》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具权威的三国史籍,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史学家记录历史肯定要公允,《三国志》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里面的记述至少要客观。陈寿还是蜀汉的臣子,对蜀汉的定海神针诸葛亮应该是有感情的。
但是,有人说,陈寿因为私怨,在《三国志》中抹黑诸葛亮。
陈寿是诸葛亮去世前一年出生的,他和诸葛亮一点交集没有,肯定没啥私怨。但是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当年马谡大意失街亭被斩后,部下也被惩处,陈寿的父亲也被处以髡刑。
没有性命之忧,但是头发全都被剃掉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在古代是极尽羞辱的一种惩罚,估计陈寿的父亲很长时间都抬不起头。
《魏氏春秋》中记载:“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
二十仗以上的处罚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陈寿父亲这个刑罚,诸葛亮肯定知道,亲自下令也有可能。因为马谡的事情在当年肯定是大事,与他有关的人诸葛亮都会慎重考虑。
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和陈寿还真有点私怨。即便诸葛亮秉公执法,给陈寿的父亲剃个光头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件事也肯定给陈寿的家庭带来很多困扰。陈寿长大后知道了这件事,心里埋怨也有可能。
但是心里埋怨,就一定要在作品中抹黑么?
这个质疑不是最近才有的,早在唐朝,大唐名相房玄龄等人在编撰《晋书·陈寿传》时就质疑陈寿人品有问题。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就是说诸葛亮这个人善于治军和理政,但是在战场上缺乏奇谋,应变能力也稍显不足。
《三国志·刘封传》中还写诸葛亮曾经建议刘备杀刘封,说刘封这个人刚毅勇猛,如果不除掉,恐怕以后刘禅不好控制。原话是“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三国志·李严传》中还说,诸葛亮和李严同为刘备托孤重臣,但是李严一直被边缘化,后来还被诸葛亮废黜。间接点明,诸葛亮这个人排除异己,贪慕权势。
这几条可以一点点分析。
首先,诸葛亮军事上的能力可能确实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即便《三国演义》各种美化,但一次次北伐徒劳无功是事实。
你可以说蜀汉国小民弱,根本不是曹魏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已经很不容易很厉害了。也可以说他在战场上确实没啥出彩的地方。不是草包,也不是天才。
因此,陈寿在《三国志》中写诸葛亮在战场上缺乏奇谋,应该是客观评价,不是抹黑。
其次,诸葛亮劝刘备杀刘封,这件事也是见仁见智。
刘封没有及时出兵救关羽,还间接逼反了孟达,肯定要被惩处的。但这些罪不至死。刘封被处死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是刘备的养子,刘备要给刘禅铺路,刘封自然活不了。
诸葛亮这么说,可以解释为从蜀汉的未来着想。为了皇权稳定,刘封只能让路。
可如果解释成,诸葛亮为了以后大权独揽,控制刘禅控制朝局,这才劝刘备杀了刘封,似乎也能说得通。
尤其是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还处处排挤李严。最后李严堂堂托孤重臣被贬为庶民,彻底被排挤出局。这件事再次证明,诸葛亮集权。
李严这件事好解释,咱们之前也讲过,无论是不是诸葛亮纵容,李严确实嚣张跋扈,各种中饱私囊。诸葛亮北伐时他运输粮草不利还企图把责任推卸掉,这些问题加在一起,贬为庶人也有理有据。
诸葛亮身为蜀汉臣子却劝刘备杀刘封,如果确有此事,即便是为了蜀汉将来着想,也能看出无毒不丈夫的一面。与印象中慈悲、善良的诸葛丞相相差甚远。
但这也不能说陈寿刻意抹黑,历史人物都是复杂的,诸葛亮身为蜀汉高层,他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可能与咱们平民老百姓一样。只要诸葛亮确实劝过,陈寿写出来,就不是抹黑。
还有一点,陈寿虽然是蜀汉的官员,但蜀汉亡了,他被推荐到曹魏做官,后来又在晋朝做官。写《三国志》的时候,刘禅都早就乐不思蜀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不能一直夸蜀汉丞相诸葛亮。
所以,总体来说,陈寿对诸葛亮还是很客观的。
来源:大力侃历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