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首“少年感”十足的惊艳诗词: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4 09:01 2

摘要:常言道,少年意气最是难得。可这意气,究竟藏着多少滋味?是“满腹诗书不直钱”的落寞,还是“笑入胡姬酒肆中”的洒脱?且让我们一同品读五首诗词,探寻那份独特的少年感。

常言道,少年意气最是难得。可这意气,究竟藏着多少滋味?是“满腹诗书不直钱”的落寞,还是“笑入胡姬酒肆中”的洒脱?且让我们一同品读五首诗词,探寻那份独特的少年感。

南宋 · 陆游

面苍然。

鬓皤(pán)然。

满腹诗书不直钱。

官闲常昼眠。

画凌烟,上甘泉。

自古功名属少年。

知心惟杜鹃。

陆游此词,写于晚年,已是垂垂老矣。然而,细品之下,一股挥之不去的“少年感”却贯穿始终,只不过,这少年感并非意气风发,而是带着英雄迟暮的悲凉与对青春岁月的无限追忆。

起首“面苍然。鬓皤然。”寥寥六字,如同一幅素描,勾勒出诗人老态龙钟的模样。脸色憔悴,鬓发斑白,这是岁月无情的刻痕,也是诗人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紧接着“满腹诗书不直钱”,更是道尽了怀才不遇的辛酸。陆游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胸怀壮志,学识渊博,然而在腐朽的南宋朝廷,他的理想抱负屡屡受挫,一身才学在当权者眼中竟变得一文不值。这句诗,字字看来皆是血,是诗人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激烈碰撞,当一腔热血无处挥洒,剩下的便是“官闲常昼眠”的消沉。这“昼眠”并非贪图安逸,而是一种深深的失落与无奈。昔日那个渴望“马革裹尸还”的少年,如今只能在闲散的官位上,在白日梦中虚度光阴。

词的下片,笔锋陡转,从现实的颓唐转向了对往昔少年壮志的追忆与对功名理想的咏叹。“画凌烟,上甘泉。”“凌烟阁”乃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甘泉宫”则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相关联。这两个典故,代表了古代文人武将功成名就的最高理想。

诗人用此,正是要表达自己年轻时也曾有过如此的雄心壮志,渴望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这其中,蕴含着何等炽热的少年情怀!那时的他,定然也是英姿勃发,满怀希望,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必能实现心中的蓝图。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自古功名属少年”,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沉痛感慨。功名利禄,似乎总是垂青于那些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而如今,自己年事已高,功名未立,徒留遗憾。

结尾一句“知心惟杜鹃”,将全词的悲慨推向高潮。杜鹃鸟,又名子规,其啼声哀怨,常被文人用来抒发悲苦、思乡或怀才不遇之情。在此,诗人将杜鹃引为知己,足见其内心的孤独与凄凉。满腹的委屈,满腔的抱负,无人理解,无人倾听,唯有这同样悲啼的杜鹃,仿佛能懂得他心中的苦闷。这与少年时代的意气风发、知交满座形成了何等鲜明的对比!

这首词的“少年感”,不在于直接描绘少年,而在于通过老年的落寞反衬出对少年理想的坚守与失落,在于那份虽老而不甘平庸、虽挫而不忘初衷的执着。这是一种沉郁的少年感,一种被现实磨砺后依然在心底闪烁的少年火花,读来令人唏嘘不已,更添敬意。

盛唐 · 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太白这首《少年行》,堪称盛唐少年风貌的绝佳写照,寥寥二十八字,便将一群锦衣裘马、意气风发的少年郎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充满了动感与勃勃生机,其“少年感”如春风拂面,令人心驰神往。

“五陵年少金市东”,开篇即点出人物与地点。“五陵”,指长安附近汉代五位皇帝的陵墓所在地,代指聚居于此的豪门贵族子弟。这些少年,出身不凡,家境优渥。“金市”,长安城内繁华的商业区,是他们活动的舞台。“东”字则暗示了他们游玩的某个具体方位,也为下文的行动埋下伏笔。这一句,如同电影开场的一个广角镜头,迅速交代了背景,引出了主角——一群鲜衣怒马的贵族少年。他们是时代的宠儿,是盛世长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银鞍白马度春风”,这是对少年形象的特写。雪白的骏马配着闪亮的银鞍,本身就是一种身份与财富的象征。一个“度”字,写出了少年们骑马缓行的悠闲姿态,更重要的是,他们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之中。春风,既是自然的春风,象征着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也是时代的春风,暗示着大唐盛世的开放与繁荣,更是少年们青春年华的写照。他们在春风中策马而行,衣袂飘飘,神采飞扬,那份无忧无虑、潇洒不羁的少年意气,几乎要溢出纸面。

“落花踏尽游何处?”这一句以问句形式出现,充满了画意诗情,也展现了少年们游玩的兴致。他们骑马踏过一路的落花,这“踏尽”二字,既有几分漫不经心的豪奢,也暗示了他们游玩时间之长,兴致之浓。春日游冶,赏花玩乐,本就是少年常态。然而,寻常的赏玩似乎已不能满足他们,于是便有了“游何处”的疑问。这不仅是他们彼此间的探询,也吊起了读者的胃口,让人不禁好奇这群精力旺盛的少年接下来会有何举动。这其中,蕴含的是少年人特有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以及那份不愿虚度春光、总想寻觅新鲜刺激的劲头。

“笑入胡姬酒肆中。”谜底揭晓,原来他们相约走进了充满异域风情的胡姬酒肆。一个“笑”字,画龙点睛,将少年们爽朗、欢快、无拘无束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笑得那么开心,那么坦荡,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自信。胡姬酒肆在唐代长安是颇具特色的社交场所,胡姬貌美,能歌善舞,美酒飘香,气氛热烈。少年们笑入其中,寻求的是一种更为恣意欢畅的快乐。这既体现了盛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也展现了少年们不受礼法拘束、追求新奇享乐的生活态度。这里的“少年感”,是如此纯粹,如此热烈,不带一丝愁苦,不染半分阴霾,是青春最本真的模样——潇洒、自由、快活,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无限好奇。李白以其传神之笔,为我们定格了盛唐少年最动人的瞬间。

唐 · 顾况

君不见少年头上如云发,

少壮如云老如雪。

岂知灌顶有醍醐(tí hú),

能使清凉头不热。

吕梁之水挂飞流,

鼋(yuán)鼍(tuó)蛟蜃不敢游。

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

行路难,行路难,昔少年,今已老。

前朝竹帛事皆空,日暮牛羊占城草。

顾况的这首《行路难》,与李白的《少年行》所展现的明快不同,它在描绘少年意气风发的同时,更融入了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诗中的“少年感”,既有“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的豪情万丈,也有“昔少年,今已老”的悲凉无奈,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发人深省。

开篇“君不见少年头上如云发,少壮如云老如雪”,诗人以极为鲜明生动的比喻起笔。“如云发”形容少年时头发的浓密乌黑,充满了生命力,如同天上的云彩一般舒展蓬勃。而紧接着的“少壮如云老如雪”,则以“雪”喻白发,道出了从青丝到白发的人生自然规律。这一句,以极大的时间跨度,浓缩了人的一生,奠定了全诗咏叹韶华易逝的基调。虽然直接点出的是衰老,但其反衬的正是少年时代那份如云黑发的旺盛生命力,那份令人怀念的青春。

“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这两句紧承上文,似乎是在说,谁能知道有什么灵丹妙药(醍醐灌顶本指佛家智慧,此处或指某种能保持青春或冷静的方法),能让人头脑清凉,不被世事烦扰,不被岁月催老呢?这是一种带着困惑与期盼的设问。少年时,往往热血沸腾,思绪奔放,但也容易冲动。诗人或许在感叹,若能早些获得智慧的清凉,是否就能更好地把握人生,不至于在年老时有过多遗憾。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一幅少年勇闯险境的画面。诗里说“吕梁之水挂飞流”,指的是吕梁那地方的瀑布从高处飞泻而下,水势又急又险。“鼋鼍蛟蜃不敢游”,是说连水里的鼋、鼍、蛟、蜃这些水中精怪,都不敢在那里游动。这样的险境,一般人看了都会害怕。

然而,“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少年人却凭着非凡的胆识,把这样的天险看作平地一般。他们身倚长剑,傲然迎着萧瑟的秋风站立,那份豪迈、那份自信、那份无畏,正是少年精神的极致体现。“独倚长剑”的形象,承袭了唐代诗歌中常见的英武姿态,象征着少年人的壮志。而“凌清秋”三个字,更是将少年人那种志向高远、敢于面对秋日肃杀之气的昂扬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高潮过后,便是低回的咏叹。“行路难,行路难,昔少年,今已老。”反复咏叹的“行路难”,道尽了人生的艰辛与坎坷。而“昔少年,今已老”的直白对比,更是将那份青春不再的失落与悲慨推向了顶点。曾经倚剑凌秋的豪情少年,如今也已是垂垂老者。这巨大的反差,令人触目惊心,也让人对时光的无情有了更深的体会。

结尾“前朝竹帛事皆空,日暮牛羊占城草”,诗人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历史时空。昔日记载于史册的赫赫功业,如今都已化为乌有;曾经繁华的城池,如今也只剩下断壁残垣,在夕阳下被牛羊占据,长满了荒草。这不仅是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也是对个人命运的映射。少年时的壮志豪情,最终可能也如前朝旧事一般,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的“少年感”,在与老年、与历史的苍凉对比中,显得尤为珍贵而又脆弱。顾况此诗,让我们在赞叹少年英气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岁月无情、人生苦短的无奈,其间蕴含的复杂情感,远非单一的欢快或悲伤所能概括。

南北朝末隋初 · 卢思道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

蓟(jì)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

冬霰(xiàn)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卢思道的这首《从军行》,是一曲雄浑悲壮的边塞战歌,它所展现的“少年感”,是与家国情怀、戎马生涯紧密相连的,充满了阳刚之气与英雄主义色彩,同时也交织着征战的艰辛与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开篇便气势不凡:“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北方的报警烽火已经照亮了甘泉宫(代指京城),形势紧急。长安的骁勇将士,如同汉之飞将军李广一般,火速出征,直奔祁连山战场。这两句不仅点明了战争的背景,也塑造了将士们雷厉风行、英勇无畏的形象。这其中,奔赴国难的使命感,本身就带有一种青春的热血与担当。

紧接着,“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更是对出征队伍中年轻战士的特写。“犀渠玉剑”点出他们精良的装备与高贵的出身,“良家子”表明他们是清白人家的子弟,应征入伍,保家卫国。“白马金羁”描绘了他们坐骑的骏美与装备的华丽,“侠少年”则直接点出了他们的身份与风貌——充满侠义精神的年轻勇士。这两句,勾勒出一幅鲜衣怒马、英姿飒爽的少年英雄群像,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是边疆的屏障,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一往无前的锐气,这正是少年投身沙场的典型写照。

随后的诗句,描绘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和辉煌的战绩。“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清晨,军队布下偃月阵,占据有利地形;傍晚,又以鱼丽阵追击败退的左贤王(匈奴官号)。“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山谷中的石虎曾被神箭射穿,象征着战斗的激烈与精准;高山上,将士们也曾效仿霍去病,祭天庆功,捣毁匈奴祭天金人。这些诗句,节奏明快,画面壮阔,展现了少年将士们在战场上的勇猛善战和赫赫战功,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

然而,战争的残酷与漫长也随之展现。“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一旦踏上征途,便不知何日是归期,前方的蓟门关山遥远,路途漫漫。“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每日所见,不是弥漫的黄沙,便是敌军阵地的战云,边塞生活的单调与紧张可见一斑。此时,少年人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家乡庭院中的奇树想必已经长高到可以攀爬了,而远在塞外的征人却迟迟未能归返。这对比之中,蕴含着深切的思念与无奈。

边塞环境的艰苦更是雪上加霜。“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天山外已降下初雪,五原上空浮云变幻。“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万水千山阻隔,有谁能安心欣赏这美好的春花秋月呢?“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流水的呜咽令人愁肠寸断,坚硬的冰雪冻伤战马的筋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边地的气候与中原迥异,冬天雨雪,秋日寒霜,即使春天也寒冷不止。这些描绘,将边塞的苦寒、征途的艰险、战士的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即使是英雄少年,面对如此困境,也难免心生愁苦。

最后,“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萧瑟的长风吹过水面,一行行归雁消失在天际,更添离愁别绪。“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再次点题,强调万里远征,直捣龙城(匈奴王庭)的决心与壮举。“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化用汉文帝时匈奴曾兵临渭桥,后终被臣服的典故,暗示如今强敌已平,国家安定。然而,对于浴血奋战的将军和少年士兵们来说,他们的功名又在何处寻觅呢?这结尾既有对平定边患的自豪,也带有一丝对自身前途功业的迷茫与反思。

这首诗中的“少年感”,是复杂的,它既有“白马金羁侠少年”的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也有面对艰苦环境和漫长征途时的坚韧与思乡,更有功成之后对未来的些许叩问。这是一种在烽火与风沙中磨砺出来的少年感,更显深沉与厚重。

佚名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

这首佚名诗句,虽然仅有短短两句,却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少年时代最令人向往的精神风貌与人生态度,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少年感”,读来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鲜衣怒马少年时”,这一句堪称千古传诵的描绘少年意气的经典。“鲜衣”,指色彩鲜艳、光彩照人的衣裳。少年人大多爱美,喜欢穿着亮丽的服饰,这既是青春活力的外在体现,也是内心自信与张扬的表露。“怒马”,并非指马匹愤怒,而是形容骏马的奔腾矫健,气势昂扬,仿佛连马儿也感受到了主人的勃勃英气。骑着这样的骏马,更显出少年的英姿飒爽与豪情不羁。

将“鲜衣”与“怒马”组合在一起,再配上“少年时”这一特定的时间状语,便构成了一幅极富视觉冲击力和动感的画面:一位或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身着光鲜亮丽的衣袍,骑着高头大马,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奔驰在青春的道路上。这不仅是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更是对少年人那种蓬勃的生命力、无畏的探索精神以及对世界充满好奇与热情的内在状态的生动写照。这里的“少年感”,是张扬的,是自信的,是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一往无前的勇气的。

“不负韶华行且知”,则是对这种少年精神的升华与期许,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韶华”,美好的时光,特指青春岁月。青春是人生中最宝贵、最富有创造力的阶段。“不负韶华”,就是要珍惜这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不要辜负了青春赋予我们的一切可能。这是一种责任感,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认知。

如何才能“不负韶华”呢?诗人给出了答案:“行且知”。“行”,指行动,实践。青春不能仅仅停留在幻想和憧憬中,更要付诸行动,去闯荡,去经历,去创造。“知”,指求知,探索,获取知识和智慧。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明晰事理。这是一种知行合一的理念。少年人不仅要有敢作敢为的勇气,也要有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青春,实现自我价值。这句诗所传递的“少年感”,是一种积极进取、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的理性光辉,它鼓励年轻人在最好的年华里,既要勇敢地去闯,也要清醒地去学,从而让青春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来源:湘灵的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