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波兰位于欧洲中东部,历史上长期被别的国家瓜分,一战后才成功复国。复国之初,波兰军队装备的步枪多达几十种,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枪弹也不统一。为方便后勤保障,波兰开始建立完善的军工体系,拉多姆兵工厂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成立之初,拉多姆兵工厂便为波兰军队生产制
■ 陈宏
波兰位于欧洲中东部,历史上长期被别的国家瓜分,一战后才成功复国。复国之初,波兰军队装备的步枪多达几十种,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枪弹也不统一。为方便后勤保障,波兰开始建立完善的军工体系,拉多姆兵工厂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成立之初,拉多姆兵工厂便为波兰军队生产制式武器,时至今日,该厂仍是波兰的军工支柱——
波兰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曾经研发过一款外形酷似M1911 的Vis wz.35 半自动手枪,Vis wz.35 的“娘家”是谁,背后又有一段怎样的故事?本文为您详细介绍波兰曾经最大的军工企业——拉多姆兵工厂的前世今生。这家兵工厂是波兰第二共和国的产物,始建于1920 年代,其见证了波兰近现代史的波澜壮阔和风雨沧桑,是波兰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今的拉多姆兵工厂不仅是波兰军事工业的支柱,也是波兰现代工业成就的象征,其产品为波兰的国防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广泛认可。
筚路蓝缕(1922~1927 年)
1918 年,在遭到沙皇俄国、普鲁士王国及奥匈帝国分割123 年之后,波兰再次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其开国元勋约瑟夫·毕苏斯基在当年11 月11 日被波兰摄政委员会任命为波军总司令,并宣布成立波兰第二共和国。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波兰军队的处境非常窘迫,当时波军员额约为90 万人,主要为曾在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沙皇俄国军队服役过的波兰士兵。士兵使用的步枪多达几十种,分别来自德国、奥地利、俄国、法国和英国等,造成波军的武器弹药受制于人,也带来巨大的后勤保障问题。1919 年2 月,波兰与同样也是刚刚建国的苏联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爆发苏波战争,后勤保障问题更加突出地暴露出来,使波兰军政高层有了建立本国军事工业、实现武器标准化的共识。1921年3 月苏波战争结束后,波兰开始军队现代化进程,力图打造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国防军,同时建立一个独立、完整、先进的军事工业体系。
毕苏斯基(前)视察拉多姆国家兵工厂
拉多姆兵工厂第一任厂长安杰伊·弗朗西斯泽克·道康特
1921 年4 月成立的波兰中央兵工厂局具体负责军工体系布局和筹建。兵工厂局认为重要的军工企业不能分散在全国各地,而应该集中在所谓的“安全地带”,即两个强邻德国和苏联的空中力量都无法打击到的区域。不久之后,波兰国防部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确定军工产业的具体地理位置。
1922 年5 月,特别委员会到拉多姆市考察。这座城市位于首都华沙以南100 多公里处,邻近国家铁路干线,交通便利,还有发电厂、多家金属加工和铸造厂,以及众多小手工作坊。另一个重要优势是当地拥有发展工业所需的丰富人力资源,市内还有几家职业技术学校能够培养熟练工人。委员会很快看中位于城市西南郊、由波兰财政部拥有的马尼亚奇庄园。庄园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优越,毗邻铁路线。综合考虑这些有利因素,特别委员会强烈建议将拉多姆作为建立大型武器工厂的候选城市之一。波兰政府批准后,兵工厂暂时命名为拉多姆国家步枪和迫击炮厂。同年12 月,国防部派出以工程师安杰伊·弗朗西斯泽克·道康特为首的筹建小组前往拉多姆市开始前期工作,主要负责土地测量和购买、签订有关协议、与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协调等。工厂建成后,安杰伊·弗朗西斯泽克·道康特(1866~1948 年)成为第一任厂长。
1923 年3 月,工厂第一批包括厂房和员工住宅楼的建筑群陆续动工,建设者们很快完成了发电厂、水塔、锻造厂、木工车间等一系列土木工程。第二阶段又建成了主楼、锅炉房、抛光车间、车床加工大楼和靶场,此外还建造了一个大型消防水库、一条专用排水渠,还开通和拓宽了一系列新旧道路。在当时的公文往来中,波兰政府正式将工厂称为拉多姆国家兵工厂(之后100 多年的历史中,拉多姆国家兵工厂的名称和所有权曾经多次变更,为行文方便,以下统一使用“拉多姆厂”指代该厂)。
建筑完工后,各种生产设备开始安装,首批机械设备来自德国Herman Knoppe Werke 工厂,该设备曾参与毛瑟98K 步枪的生产。到1926 年,拉多姆国家兵工厂已经拥有900 多台(套)各种用途的机器设备,员工人数超过800 人,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机械工人,其中一半是拉多姆当地人。
光辉岁月(1927~1939 年)
1926 年5 月,波兰发生军事政变,毕苏斯基元帅夺取政权。这一事件对整个波兰政局、波兰军队及后勤系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年,波兰政府决定解散中央兵工厂局,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名为华沙国家军工厂的国家控股公司,拉多姆国家兵工厂当时已经更名为拉多姆国家武器厂,也成为其旗下一员。同时,波兰政府开始实施国有工业的商业化改革进程,允许工厂像私营企业一样独立运营。
作为国有兵工厂,拉多姆厂拥有雄厚的财政资源,包括通过中央政府获得的国外优惠贷款。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国外各种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特别是生产武器所需的精密车床和加工工具。工厂大量引进法国、德国、瑞典和美国等国的先进设备,主要包括各种机床、磨床、拉床、熔炉和测试设备,这些硬件设施大大提高了工厂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波兰军队曾装备的Kb wz.98a 步枪
仿制俄国纳甘M1895 转轮手枪的Ng30 转轮手枪
拉多姆厂主要生产各种轻武器,初期产品是Kb wz.98 步枪,其是德国毛瑟M1898 步枪的波兰版本,很快就成为波兰军队的制式步枪。开始时拉多姆厂只能生产步枪的重要零部件,由华沙国家步枪厂完成装配。到1927 年,拉多姆厂开始生产整枪,并在同年向波兰军队交付首批1 万支步枪,次年Kb wz.98 步枪的产量高达54600 支。尽管拉多姆厂的步枪比华沙步枪厂的制造成本高,但该厂可以生产步枪专用刺刀,这是其他厂无法比拟的优势,当时波兰能够生产刺刀的兵工厂只有2 家。1931 年,当Kb wz.98 步枪的生产逐渐稳定时,波兰国防部决定停产Kb wz.98 步枪而转产Kbk wz.29 步枪,后者是德国毛瑟98K 步枪的波兰版本。拉多姆厂成为该型步枪的唯一制造厂,这种垄断地位导致其产量在随后的几年里一直居高不下。1933 年产量达35000 支,1937 年达到创记录的65200 支。1930 年代中期,波兰军方再次改变步兵作战的战术设定,重新引入远距离作战概念,需要射程更远的步枪。拉多姆厂选择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即对Kb wz.98步枪进行改进,重新命名为Kb wz.98a 步枪。1936 年,拉多姆厂的Kb wz.98a 步枪产量达到15500 支,1937 年增加到19000 支。
除了毛瑟步枪系列外,拉多姆厂还生产各种手枪。1930 年,工厂开始对著名的俄国纳甘M1895 转轮手枪进行改良并推出波兰版本,先后有Ng30 和Ng32 两种型号。但这两款转轮手枪的生产时间只有5 年,产量也只有2 万多支。拉多姆厂历史上最著名的手枪是9mm Vis wz.35半自动手枪,其是由工程师Piotr Wilniewczyc 和Jan Skrzypiński 以 柯尔特M1911 半自动手枪为蓝本设计,并结合当时欧洲流行的勃朗宁大威力手枪和西班牙红宝石手枪的各项优点。Vis wz.35半自动手枪以准确性、可靠性和经典的外观而闻名。即使在现今,一些武器专家仍然认为该枪是上世纪最优秀的军用手枪之一。1935 年,波兰军方将Vis wz.35 半自动手枪作为军官标准配枪,其产量很快就达到每月1000 支。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拉多姆厂为波兰军队的装备现代化作出重大贡献。根据官方统计,工厂共生产接近47 万支各型步枪和卡宾枪,超过3 万支Vis wz.35 半自动手枪,此外还有大量刺刀、枪弹袋、枪械清洁工具、气手枪等周边产品。作为技术储备,工厂还研发一系列试验性步枪和卡宾枪。
在军工产品外,拉多姆厂还有一个庞大的民品生产部门,其拳头产品是各型自行车。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自行车在波兰军队和民间需求量都很大。拉多姆厂生产的自行车品牌名为Łucznik(波兰语“弓箭手”),商标是一个射箭男子的图案。自行车在投产不久就达到量产规模,1931 年总产量超过5800 辆,1938 年更是达到惊人的19000 辆,其产品线涵盖儿童三轮车、青少年自行车、成人旅行自行车、公路自行车、运动自行车、赛道自行车、山地自行车和军用自行车。“弓箭手”牌自行车凭借卓越的质量获得1929 年波兰全国综合展览会金牌和1935 年第3 届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金奖,不但占领波兰市场,还远销中国、智利、巴西、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印度等地。除自行车外,拉多姆厂的民用产品还包括猎枪、摩托车配件,以及各型铣床、磨床、铰床和落锤等机械产品。
“弓箭手”商标图案
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拉多姆厂理所当然担负起许多社会职能。首先是兴办教育,工厂在建厂不久就开办一所托儿所,可以照顾180 名学龄前儿童。1927 年,工厂又和当地的教育部门协调在工厂内建成一所小学,拥有优秀的师资条件和良好的硬件设施,主要招收工厂子弟。工厂还建立一所技术先进、设备齐全的国立技术中学,面向全国招生,大部分毕业生成为工厂员工。
作为重点军工企业,拉多姆厂全体员工都必须参加2 个专业组织。一个是波兰红十字会,拉多姆市的红十字会员有7 成以上是拉多姆厂的员工,厂内有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急救队。另一个是波兰防空和防毒气联盟。该联盟拉多姆分会成立于1932 年,专注于防化实战培训。
当时工厂还计划建造一系列新设施,例如新的自行车生产车间、带有防空掩体的主办公楼和第二个靶场。然而,战争的爆发彻底打乱这些计划。
战争浩劫(1939~1945 年)
1930 年代后半期,国际局势日益恶化,战争阴云笼罩欧洲,波兰政府要求拉多姆厂开足马力生产,并做好防空准备。厂区内也部署2个炮兵排,配备瑞典博福斯40mm 高射炮。工厂许多员工是波兰预备役部队成员,接到动员令便向部队报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厂生产。
拉多姆兵工厂的商标沿用至今,图中的波兰文意为“军械库”
1939 年9 月1 日,纳粹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虽然之前一直在备战,但战争真正降临还是让拉多姆市和兵工厂措手不及。战争头几天,因为远离德波边境,工厂的运转相对正常。随着德军的推进和日益密集的空袭,9 月4 日,工厂接到上级命令将人员和设备疏散到维斯瓦河右岸,波兰军队计划在那里建立一条防线,阻止德军的攻势。仓促之间不可能疏散所有员工,只有几百名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部门主管能够撤离。他们无法运走任何机械设备,只带走一些文件资料,其中主要是各型步枪和手枪的技术文件。9 月5 日,高射炮排也撤离拉多姆厂。次日,拉多姆市陷入无政府状态,德国空军对拉多姆厂进行重点轰炸。之后一些不法分子洗劫了拉多姆厂,当德军于9 月8 日进入拉多姆厂时,工厂已经遭到严重破坏。
德国占领军决定尽快恢复拉多姆厂的生产,原因不言自明:德军仍然还在使用Kb wz.98a 步枪的原型毛瑟M1898 步枪,Vis wz.35 半自动手枪和德军制式手枪、冲锋枪都使用9mm 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德国军队也同样装备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位于德国莱比锡的斯太尔·戴姆勒·普赫股份公司负责接管工厂的生产管理,从德国总部派来的管理和技术专家与占领军指挥部合作,在1940 年的头几周就恢复拉多姆厂的生产。许多员工又重返工厂,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则主要由第三帝国的“空降兵”取代。
1940 年初复产之后,拉多姆厂的波兰工人数量一直稳定在3500 人左右,但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德国人不断要求提高武器产量,同时为了降低成本,工厂大量使用犹太工人。根据1943 年秋季的统计数据,工人中有近3400 名波兰人、1100 名犹太人、60 名德国人和80 名德意志裔人(一战后居住在德国、奥地利以外,母语为德语,或与德国和奥地利有血缘关系的非德国公民)。
在德国的铁蹄之下,拉多姆厂最主要的生产任务就是为德国及其仆从国军队生产毛瑟步枪和Vis wz.35 手枪。1941 年底,工厂月产量达到15000 套步枪零部件和5400套手枪零部件,到1943 年秋季,月产量分别稳定在21000 套和10500套。该厂同时也生产斯泰尔M1912手枪零部件,还为德国军队制造自行车,并建立大型车辆维修车间。
必须指出,拉多姆厂战时生产效率完全是建立在对工人的恐怖政策之下。战前的福利天堂已经沦为人间炼狱,工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德国工头的凌辱、虐待甚至殴打是家常便饭,任何小错误甚至迟到都可能被视为怠工而被关进集中营。犹太工人分成两班倒开足马力生产,每周工作6 天,每天工作12 小时,还不断受到工头的打骂甚至枪杀。1944 年夏季,随着德军的败退,犹太工人被转移到波兰的奥斯维辛,之后又被送往德国境内各个强制劳动营,其处境可想而知。
拉多姆厂能够生产近60 种毛瑟步枪的金属零部件,但不能生产枪管和枪托,后者在德国制造,最后由位于德国上多瑙大区(1938 年德奥合并之后创建,1945 年解散)的斯太尔工厂完成整枪组装。同样的生产也用于Vis wz.35 手枪,拉多姆厂生产除枪管之外的所有零部件。采用这种低效率的生产方法是因为德国人担心如果在拉多姆厂生产步枪和手枪的所有零部件,波兰抵抗组织就会偷取这些零件自己组装武器。
为了反抗德国侵略者的占领,拉多姆厂的爱国员工做出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许多员工都参加地下抵抗组织,利用日常工作的便利条件,偷运出大量步枪和手枪零部件。早在战争爆发后的混乱期间,员工们就藏匿大量Vis wz.35 手枪零部件,加上后来偷运的零部件,可以组装成完整的手枪,这一活动很长时间内未被德国人发现。1942 年9 月19 日,一些打算暗杀盖世太保线人的波兰爱国者在火车站与德军巡逻队发生冲突,2 支用从工厂偷运出的零部件组装的Vis wz.35 手枪落入德军手中。德军顺藤摸瓜在拉多姆市进行大搜捕,绞死50 名波兰爱国者。10 月14 日,又在拉多姆厂主楼绞死15 名爱国者,其中11 人是工厂员工。还有其他工人在外地集中营中丧生。
波兰爱国者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偷运出来的零部件组装的Vis wz.35 手枪,在后来的华沙起义中发挥重要作用。1944年8 月1 日,波兰流亡政府领导下的武装力量波兰家乡军发动震惊世界的华沙起义。近50000 名家乡军战士凭借简陋的武器对抗25000 名装备飞机、坦克和大炮的德国正规军,起义持续63 天,由于参战人员和平民伤亡太大,家乡军被迫在10 月2 日向德军投降。波兰有大约18000 名家乡军和超过25 万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 人受伤。德军有大约17000 人死亡,9000 人受伤。华沙起义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抵抗斗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在留下的影像资料中,经常可以看到Vis wz.35 手枪的身影。
拉多姆厂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44 年夏季,当时在西线战场美英盟军已经完成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战场,东线战场上苏联红军已经反攻到维斯瓦河沿岸,德军被迫进行大规模疏散,尤其是军工企业。德军几乎搬空拉多姆厂的所有设备,包括实验室器材、3500 多件(套)机械设备、所有原材料以及从建筑物中拆除的电力、供水、污水网络设施,拉多姆厂完全成为一片废土。(待续)
拉多姆厂的工人正在装配Vis wz.35 自动手枪,注意其握把上的FB标志
华沙起义战场上的Vis wz.35 手枪(左),图右战士使用的是波兰家乡军地下兵工厂独立研制生产的闪电冲锋枪,其部分零部件来自拉多姆厂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