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白索系深情,陆良遗俗传千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11:02 2

摘要:端午临仲夏,日长而风清,粽香漫溢,情意悠长。华夏大地,每逢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以粽投江,追思屈原之赤心;以舟竞渡,祈愿龙祖之庇佑;以艾悬门,驱散邪祟之侵扰。而在云南陆良,端午节更显丰盛与隆重。这里不仅有粽香弥漫,更有包子的滋味,据说这包子源于诸葛亮南征孟获时的发

端午白索系深情,陆良遗俗传千年

端午临仲夏,日长而风清,粽香漫溢,情意悠长。华夏大地,每逢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以粽投江,追思屈原之赤心;以舟竞渡,祈愿龙祖之庇佑;以艾悬门,驱散邪祟之侵扰。而在云南陆良,端午节更显丰盛与隆重。这里不仅有粽香弥漫,更有包子的滋味,据说这包子源于诸葛亮南征孟获时的发明。孟获故里陆良,端午习俗别具一格:人们吃芽豆、大蒜、鸡蛋、馄饨与水面,更有一项渐被岁月尘封的独特传统——系白索子。这五色丝线,或缠于老人布满沧桑的手腕,或绕于孩童稚嫩的脚踝,或系于体弱多病者的腕间,承载着人们对平安的祈愿,诉说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古老传说。

很久以前,在群山环抱的村落中,命运的丝线悄然交织。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妻子离世后独自抚养幼子,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他渴望有一位温柔的女子能成为孩子的继母,为破碎的家庭带来温暖。而在另一个炊烟袅袅的村庄,一位年轻母亲同样被命运捉弄,丈夫的离去让她与孩子相依为命,艰难维持生计。她盼望着有个踏实的男人能帮衬耕田种地,撑起这个家。在热心媒人的撮合下,两个饱经风霜的灵魂相遇了。鳏夫与寡妇组成了新的家庭,他们用爱浇灌着两个孩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共同耕耘着田间的希望。一家人相互扶持,日子虽不富裕,却充满了温馨与欢笑,宛如春日里最和煦的暖阳。

然而,命运总是无常。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太过圆满的幸福,似乎总会招来上天的嫉妒。这个四口之家的甜蜜时光如昙花一现,男主人突然一病不起,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噩耗如晴天霹雳,再次将这个家庭推向痛苦的深渊,只留下妇人独自扛起生活的重担,艰难地拉扯着两个孩子。

某一年的春天,本该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节,却被一场前所未有的干旱笼罩。春风拂过,树叶虽已抽出嫩芽,小草也顽强地破土而出,但天空却始终不见一丝云彩。毒辣的太阳高悬天际,将大地炙烤得滚烫,水田和坝塘干涸见底,龟裂的土地如同乌龟壳般布满纹路,发出痛苦的呻吟。尽管老天爷迟迟不肯降下甘霖,可农时不等人。为了不错过播种的时机,妇人毅然决定下地劳作。她背着丈夫留下的大儿子,一手扛着沉重的锄头,另一只手紧紧牵着年幼的小儿子,在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上艰难前行。

就在这时,一位白发苍苍、慈眉善目的耄耋长者迎面走来。长者看到妇人的举动,心中满是疑惑,便问道:“为何背着大的,却让小的走路呢?”妇人停下脚步,望向长者,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温柔,缓缓说道:“背上的孩子是我已故丈夫留下的,他小小年纪便失去了双亲;而身旁的孩子,虽然没了父亲,却还有我这个母亲陪伴。两个孩子都是我的心头肉,但相比之下,大儿子更需要关爱,我要让他知道,即便父母不在了,他依然能感受到母亲的温暖。”长者听后,眼眶湿润,连连点头,对妇人的善良与无私敬佩不已。

临别之际,长者语重心长地对妇人说:“过些日子,将有一场大灾难降临。若想躲避灾祸,唯有在手腕和脚腕上系上红丝线。你若信我,就把这个消息告诉更多人吧,我这把年纪,是不会说谎的。”妇人深信长者所言,顾不上疲惫,带着两个孩子奔走于东村西寨,挨家挨户地传递着这个重要的信息。她不辞辛劳,不知走过了多少村庄,敲开了多少扇门,将善意的提醒传递给每一个人。

果然,没过几天,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间,漫天的蝗虫如同乌云般压来。所到之处,庄稼瞬间被啃食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秸秆,大地一片枯黄,哀鸿遍野。人们惊恐万分,却又束手无策。然而,奇迹发生了——凡是手腕、脚腕上系着红丝线的地方,蝗虫竟不敢靠近,纷纷远远避开。那些系着红丝线的寨子,在这场灾难中得以保全,人畜平安,庄稼也免受荼毒。

从此,系红丝线避灾的习俗便在当地流传开来。随着时光的流转,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红丝线逐渐演变成了五彩斑斓的五色线,也就是陆良人口中的“白索子”。每年端午,人们都会精心编织五色线,系在亲人的腕间脚踝,将对平安的祈愿、对幸福的期盼,都深深融入这一根根色彩绚丽的丝线之中。岁月悠悠,白索子的习俗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被淡化,但它所承载的善良、大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如同永不褪色的丝线,永远缠绕在陆良人的心头,成为端午佳节里最温暖、最独特的记忆,诉说着这片土地上世代相传的动人故事。白索子要系到六月二十四火把节这天,才把结在手上、脚上的白索子烧掉!火把节烧的白索子,是“端午节”那天结在孩子、老人和身体欠佳的中年人手上、脚上的。 端午节把白索子结在手上、脚上,是——栓着命的意思。

来源:小黑赶快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