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贵州高职院校排名:铜仁职院第2,毕节职院第13,贵州农院21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23:14 2

摘要:贵州的山多,路绕,可这两年,山坳里的职校却越来越“热”。2024年的高职院校排名刚出炉,贵州交通职院、铜仁职院这些名字又上了榜。有人问,这些藏在西南群山里的职校,凭什么能在全国排上号?答案很实在——它们把课堂搬到了茶园、景区、车间,把专业扎进了地方产业的“根”

贵州的山多,路绕,可这两年,山坳里的职校却越来越“热”。2024年的高职院校排名刚出炉,贵州交通职院、铜仁职院这些名字又上了榜。有人问,这些藏在西南群山里的职校,凭什么能在全国排上号?答案很实在——它们把课堂搬到了茶园、景区、车间,把专业扎进了地方产业的“根”里。

贵州交通职院稳坐省内第一,靠的不是虚名头。它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里堆着真材实料的桥梁模型,学生毕业就能上手修高速、架大桥。西南地区多山路,交通建设需求大,这所学校就像“人才快递站”,把学生直接“送”到了施工一线。2024年全国排51名,这成绩不是白来的,是和贵州“县县通高速”的发展节奏同频共振的结果。

铜仁职院排第二,更有地域特色。梵净山脚下的旅游资源多,学校就开导游实训基地;铜仁的中药材有名,学生就跟着学种植加工。有毕业生没毕业就被景区“抢”走,还有学生参与的中药材项目成了“黔药出山”的帮手。这种“专业跟着产业走”的模式,让职院成了地方经济的“小马达”——产业需要什么人,学校就培养什么人;学生学什么,出校门就能用什么。

毕节职院排13名,听着不靠前,可在乌蒙山区,它是“雪中送炭”的存在。这里的学生学农产品直播,帮农户卖威宁苹果、赫章核桃,年销售额超千万;学汽车维修,就和新能源车企签定向培养协议。但山高路远,师资和设备还是短板。有老师说:“我们的学生要留在山里,就得教他们能‘扎根’的本事。”这排名既是对坚守的认可,也在提醒:偏远地区的职校,更需要“输血”和“造血”一起抓。

贵州农院排21名,综合实力不突出,可它是省内唯一的农业类职校。山地农业难搞,学校就开茶叶生产、生态畜牧专业;湄潭的茶园需要技术,学生就去“田间课堂”学防控病虫害;修文的猕猴桃要提质,师生就一起研发新技术。有人说它“小”,可它“精”——在乡村振兴的大棋盘上,这样的“小而精”职校,恰恰是激活“三农”的关键棋子。

这两年,贵州职校的变化肉眼可见。以前是学校追着企业跑,现在是企业主动进校园。贵阳大数据产业基地需要电子技术人才,贵州电子信息职院的物联网专业就成了“香饽饽”;新能源汽车产业兴起,多所职校的汽车维修专业都加了“智能”课程。更热闹的是“产教融合共同体”——大数据、山地农业、黄牛养殖这些省级重点产业,都拉着职校、企业、科研机构一起干。有企业负责人说:“以前招个合适的技工要挑半年,现在职校按我们的需求培养,学生来了就能上手。”

硬件也在升级。贵阳职院占地1070亩,图书馆有57.5万册书,实训设备值近9000万;贵州轻工职院的大数据实训基地,能模拟真实的企业运营场景。这些投入不是“面子工程”,是为了让学生“手不生”。有学生说:“在学校练过的设备,和企业用的一模一样,上班第一天就敢动手。”

贵州的职校,正在改写“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遵义医专的毕业生,六成扎根乡镇医院;贵阳幼专的学生,在山村幼儿园当“孩子王”;贵州工商职院的学生,把电商课搬到了苗寨,帮老乡卖银饰、酸汤。这些年轻人用本事证明:职校生不是“退路”,是“出路”——能让山货出山,能让技术落地,能让乡村变样。

站在2025年的夏天看贵州职院,它们像散落山间的星火。有的已经成了“火炬”,照亮一方产业;有的还在“添柴”,等着更旺的火苗。可不管怎样,这些职校都在回答一个问题:当乡村振兴需要技术,当产业升级需要人才,职业教育该怎么“接招”?贵州的实践给出了答案——把课堂建在产业链上,把本事练在岗位需求里,让职校成为地方发展的“发动机”。

你看,山还是那座山,可山脚下的职校,已经长出了“能挑大梁”的翅膀。下一个十年,当这些职校的毕业生带着技术回到家乡,你说,贵州的山乡,会不会有更多“职校造”的新故事?

来源:思维雷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