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的学子们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最终都期望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获得一官半职,从而步入仕途。因此,充满变数的科举考试成为了学子们一生中的重要关卡,他们通常会祈求神灵的庇佑。于是,文昌帝君应运而生。
文昌帝君、主宰功名利禄
既然北斗七星象征着人间的帝王,那么文昌星和武曲星便前来辅佐。
古代的学子们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最终都期望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获得一官半职,从而步入仕途。因此,充满变数的科举考试成为了学子们一生中的重要关卡,他们通常会祈求神灵的庇佑。于是,文昌帝君应运而生。
文昌帝君,亦称“梓潼帝君”、“梓潼君”或“文昌君”。对文昌帝君的崇拜,其根源可追溯至古代的星辰信仰。文昌原指一组星宿,由六颗星辰构成,道教中视北斗七星的第四星为文曲星,而文曲星上方的六颗星统称为“文昌宫”。文昌帝君被尊崇为掌管功名利禄的神祇,亦被誉为“文星”。据信,文昌星的光辉若明亮,则预示国家文化昌盛。因此,在道教的众神中,文昌帝君占据着崇高的地位。民间普遍认为,文昌帝君是学问、文学创作以及科举考试中士子们的守护神。
根据古籍记载,文昌君是黄帝之子,名挥,擅长制造弓弦和网,因此以张为姓。他转世成为名医和直言进谏的忠臣。到了汉初,他转世为汉高祖之子赵王如意,在宫廷斗争中被吕后杀害。死后,他的冤魂化作一条蛇。与此同时,吕后转世为蜀郡邛池令。文昌君怀恨在心,为了报复杀身之仇,他借助海水引发暴雨,淹没了邛池县,导致当地百姓全部遇难,从而种下了杀戮的恶果。因此,他被罚化身为邛池龙,身上布满了热沙小虫,日夜遭受噬咬之苦。后来,他遇到了文殊菩萨,皈依了佛教,才得以摆脱这种痛苦。经过多次转世,天庭因为他世代致力于儒学经典的研究,任命他为天曹桂籍,掌管科举考试和官员的仕途。
文昌帝君亦被称为“梓潼帝君”。梓潼神最初是四川的地方神,起源于晋代的张亚子。张亚子风度翩翩,对功名看得很淡,热衷于道术,并且对母亲极为孝顺,被誉为大孝子。当地官员得知他的孝行后,向朝廷推荐了他。张亚子成为官员后不久便战死沙场。为了纪念他,当地百姓建造了“亚子祠”,并把他当作雷神来祭祀。由于张亚子多次显灵,逐渐成为梓潼地区重要的神祇,被尊称为“梓潼神”。
在唐朝的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李隆基为躲避战乱,逃往蜀地,期间梓潼神显灵护驾。这位落难的天子大喜过望,立即加封梓潼神。随后,唐僖宗也效仿唐玄宗,避入蜀地以躲避战乱,并进一步加封梓潼神为“济顺王”。梓潼神因此受到唐天子的推崇,其地位迅速提升,从地方性的神祇转变为全国性的神灵。
由于文星与梓潼帝君的职能重叠,两者均为主管功名利禄的神祇,他们逐渐呈现出合二为一的趋势。在宋元时期,梓潼神附身于一位道士,撰写了《清河内传》一书。这部作品被视为梓潼神的自传,其中记载了他世世代代转世为儒生和官员,最终降生为张亚子,并声称玉皇大帝指派他掌管文昌府及人间的禄籍。
在元朝时期,皇帝亲自赐予梓潼神“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的尊号,通常简称为“文昌帝君”。由此,文昌帝君与梓潼神正式融合为一体。位于四川梓潼县城北的七曲山上,有一座被当地人尊称为“大庙”的文昌宫。这座文昌宫建筑宏伟,供奉着一组工艺卓越的铁铸神像,其中文昌帝君的像最为壮观,高达丈余,重达千斤,而伴随的八尊神像各高六尺,总重量达到万斤。此宫被视为全国各文昌庙的祖庙,其前身可追溯至东晋时期的“亚子祠”。
关于文昌帝君,还流传着一则趣闻。在明末时期,张献忠攻占了蜀地,他的军队途经梓潼文昌宫时,发现庙宇中供奉的是梓潼帝君张亚子,大喜道:“你姓张,咱也姓张,咱与你联了宗吧。”张献忠立即下令将文昌宫改建为“太庙”。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口口相传的误传,它又被称作“大庙”。张献忠命人于庙内为自己塑造了一尊雕像。然而,在张献忠兵败之后,这尊雕像被当地官员摧毁。
过去民间有三大劝善书:《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作的《文昌帝君阴阴骘文》、传为关帝(关羽)所撰的《关帝觉世真经》,这三本劝说世人行善积德的道经影响很大。
来源:小贺历史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