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党校、昌邑十一小、四十一中用过的神罗学院

B站影视 2024-12-25 12:02 3

摘要:但凡认真地探寻一地的人文历史,“选择性无视”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姑且不论最终结论是否能够“完整”,仅就“刻意决定了去留”,最后展现出的即便是“美”,也难免有矫揉造作的病态之嫌。更何况那些被视而不见的事物,在城市发展的历程中,也绝不乏闪闪发光之处。比如今天要

但凡认真地探寻一地的人文历史,“选择性无视”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姑且不论最终结论是否能够“完整”,仅就“刻意决定了去留”,最后展现出的即便是“美”,也难免有矫揉造作的病态之嫌。更何况那些被视而不见的事物,在城市发展的历程中,也绝不乏闪闪发光之处。比如今天要聊的神罗学院,由于种种原因,已很少被人谈起,但是至少在吉林解放后,这里于宗教之外,曾持续发挥过的特殊历史作用,却不容人遗忘。

现如今的吉林市,一提到天主教教堂,人们都会想到位于江城广场西侧的江沿教堂。但是在历史上,吉林市曾有一处占地面积更大的天主教活动场所——神罗学院。神罗学院位于现今新地号附近长图铁路线北侧。以1966年的航拍照片为基准,通过测量发现,桥头天主教堂在照片上占地为3*2.5厘米,而神罗学院则为2.8*5厘米。目测神罗学院倒“T”型主楼,占地面积比桥头天主教堂礼拜堂要大出许多(照片显示,神罗学院主楼的塔楼规模略小)。

在吉林市的历史上,天主教“进城”的时间比基督教要晚。据《满洲公教月刊》等资料记载:1897年,天主教满洲教区决定增设北满教区,第二年任命兰禄叶(Moseigneur Lalouyer ,法国人,1898-1923年在任)为助理主教,负责北满地区的传教事务。当时兰禄业一直在长春小八家教堂,那里是天主教在吉林地区的基地。虽未到达吉林城,不过兰禄业已将吉林城圈作天主教的发展方向,并派人到吉林城布教。

在庚子之乱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十日,兰禄叶正式出任吉林教区首任主教,开始在吉林城通天街设立传教场所。第二年,他又在江沿东莱门内购得房基地,建房成立教会,由法籍施神甫主持教务。1911年,法国神父古若瑟奉兰禄业之命,在昌邑屯北侧购买土地10垧,开始建设北满地区天主教神职人员培训新场所。

所谓“新场所”是相对于旧场所而言。早在清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天主教传教士就在长春北八家子兴建了一所小修院。不过这处修院交通不便,各地修生入学困难,房舍条件也略显简陋,种种条件并不利于天主教在吉林地区的发展。1915年,新校舍竣工,北满代牧区西集厂预修院、小八家拉丁小修院、吉林大修院一并迁入。新修院名称由司铎丁午樵(疑即丁化南,司铎,即拉丁文Sacerdotes,也叫司祭,负责教堂事务,通称神父)定为“吉林圣若瑟神罗学院”。

神罗学院为两进四合院式格局,内部建筑为砖瓦楼房和平房。其中“前院是小修院,校园入口处有一个供有圣母塑像的祠亭。往里的两侧各一栋二层楼房,楼房上层是卧室,下层为教室、办公室、神父住处……第二进是大学院,顺甬道前行,进入眼帘的是一座哥特式教堂(露德圣母堂),能容纳200人,教堂两翼又是与前两栋小修院楼房相似的二层小楼,也是上面是卧室,下面是教室、办公室”。远观校舍,兀立于农田野地之上,塔楼巍巍,宏大壮观;进入校园,环境肃穆庄严,花树掩映,清幽静谧。从硬件角度讲,神罗学院要比小八家修院优越极多。

神罗学院自创立开始,就直接受长春吉林教区总务处领导(间接受国际罗马梵蒂冈派驻中国南京代表领导),接受法国津贴资助(另有资料介绍罗马教廷每年补助2万元美金。1911年至1931年间,每年3万元官贴。1931年至1945年间,每年2404.89元伪满洲国币。1945年至1948年间,1.2亿元国民党政府币。)。自1915年开始,神罗学院先后由达系、胡德馨、古若瑟、狄陶民(两度出任院长)、惠化民(两度出任院长)、贝云德等法籍神甫出任院长。

神罗学院的管理由院长负责。院长下设教务主任主管教学和事务主任:教务主任下设普通教员和级任教员(1940年以前有6人),级任教员下设“级长”管理学生;事务主任下设事务员管理工友(1940年以前有采购员1人,工友6人)。先后在学院任教的法籍神父有郭振铎(Isidor Laxquois,1919年到吉林教区)、郗圣畴、皮实秋、罗人等,中国籍神父有丁化南、刘殿墀等。

神罗学院以培养中国籍神甫为办院主旨,修生每两年招收一次,入院学生年龄在12至17岁之间,均系信徒子弟,自愿入院,自备衣服,不收膳宿费和学杂费。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吉林和黑龙江两省。该院最初有学生 40-50名,1927年学生最多达105名。吉林天主公教小神学院33年间,共招生近千人,其中被晋铎者约40人。

地方史料对于神罗学院的记述较乱,无论是校名、建校时间、学制,还是招生范围和学生去向都与实际有很大出入。从目前看,这所学院的修生有修士也有修女。毕业后的去向也并非如《吉林市市区文物志》记载那样,只局限在吉林市内各天主堂,双河镇、烟筒山、乌拉街、岔路河、盘石、桦甸、九台等天主堂。如著名毕业生于斌就来自黑龙江兰西县,其成名也是在关内地区。

关于神罗学院的学制,历史记载更为杂乱,如《吉林市外事志》记载的学制为十六年,分小修院(10年)、大修院(6年)两部。小修院学完由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基础课程。另有资料记载学院分初中、高中两部,各3年,算上2年预科为8年,结业后有志从事宗教职业者,进哲学、神学预备班,同时学习拉丁文,一年修业转入新京中央神学大修院,毕业后有志愿当神甫者,继续在大修院进一步学习研究教会哲学、神学等专业课程,毕业者可当神甫(怀疑此记载应为伪满后期的情况)。

1927年,当时吉林省教育厅认为神罗学院与普通学校不同,于是将校名改为神罗修院(《吉林市地名辞典》记为1929年)。1935年以后,在吉林教区主教高德惠主教的努力下,神罗学院还得到巴黎外方传教会总部特别支持,“教学及培育等事宜越来越正规”。经历任院长不断完善,神罗学院逐步成为“当时东北特别是吉林、黑龙江地区天主教会中国籍神职人员的摇篮,也是全国最大修院之一”。

1940年,当时的神罗修院增设了生物、代数等“科学”课程,修院的课程于是达到13门:语文、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史地、生物、化学、简易教义、楷书、音乐、法文、拉丁文。为此修院专门从奉天(沈阳,另有资料显示为四平教区)请来巴德茂(数学)、马俊杰(法文)、侯启民(生物)、莫济民(拉丁文)、侯宝德(音乐)等五名加拿大籍修士任教(马俊杰、侯宝德因故在1941年被日本驱逐回四平拘禁起来,其余三人一直任教到1948年)。1942年,校名还一度变更为为吉林天主公教小神学院(《吉林市地名辞典》记为1934年,1945年复称吉林神罗修院)。

吉林解放前夕,因粮食奇缺,神罗修院于1948年2月17日停课,修生各自回家,学院宣告解散。 当时所有外籍人员除狄陶民移居东关教堂外,其余都各自回国,学校房舍部分出租。吉林市解放后,神罗学院旧址开始由吉林市党校等单位使用,直至1954年吉林市党校迁往小白山省委党校(省委党校迁往长春)。

1958年8月,昌邑区第十一小学在市党校旧址成立,直至1974年学校停办,学生全部转入第一小学(《吉林市地名辞典》记为1950年,有误。1984年,十一小在川江路重建五层教学楼复校)。另外文革期间,吉林文艺工作队也曾占用此处的一些房舍。破四旧时,后院主楼遭到严重损毁,其中哥特式塔楼被破坏基础后,由十一小的学生和吉林文艺工作队的队员们,喊着劳动号子,活生生用长绳子拉倒。

1974年,市四十一中开始使用十一小校舍(该学校成立于1968年,1974年之前情况不详)。残存的主楼因地基破坏,最终被整体拆除,改建为五层教学楼。新世纪,四十一中迁往石化技校校舍,成立昌邑区实验中学,旧校址灰砖楼被两家小企业使用,平房则成为民宅。2008年,整个神罗学院原址开始拆迁,原址改建为筑石德园居民小区。

当年,我从音乐人郑伟波先生(已故)那里,获知了一些神罗学(修)院的往事,查阅资料后,惊讶于看似普通的四十一中校舍内,一座座老建筑竟然有着那样不平凡的过往。于是曾多次去那校园里探访。当时的老建筑已然残破不堪,但许多建筑细节仍能让我感到震撼——在这些建筑最初呈现在世人眼中时,该是多么地壮观和精美啊!

如今,神罗学院已退居城市记忆之中,但是作为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它与这方大地上的山水一样,曾给予那些信条的礼敬者以心灵抚慰和情感寄托,更何况在吉林市解放后,这里长期为教书育人的圣地——以历史的眼光审视,承载过历史的神罗学院建筑完全值得当代吉林人尊敬。

因此尽管我不是天主教信徒,仍免不了家乡的这组消失建筑生出既怜且怅的爱意——这里是我们家乡的一部分,我们不去爱,还等着别人来爱吗?

来源:吉林乌拉永昌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