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天早晨六点半的闹钟,总带着点“兵荒马乱”的意味。一边揉着没睡醒的眼睛,一边往厨房赶——孩子的早餐,可容不得半点马虎。热乎的、营养的、孩子爱吃的,这三个关键词,成了每个宝妈早起的“作战目标”。
每天早晨六点半的闹钟,总带着点“兵荒马乱”的意味。一边揉着没睡醒的眼睛,一边往厨房赶——孩子的早餐,可容不得半点马虎。热乎的、营养的、孩子爱吃的,这三个关键词,成了每个宝妈早起的“作战目标”。
怎样在五分钟里,端出一碗让孩子眼睛发亮的早餐?
总有人觉得,“早餐随便吃点就行”,可当过妈的都知道,孩子的小胃口最诚实。凉了的包子、干巴巴的面包,咬两口就放下了;但热汤面里浮着的金黄煎蛋,粥里炖得绵软的牛肉粒,蔬菜饼里藏着的七彩菜丁,却能让他们捧着碗说“还要”。
参考过不少宝妈的早餐日记,发现“快手”和“营养”从来不是反义词。有人头天晚上预约好小米粥,早上切点娃娃菜、胡萝卜丁,和炖好的牛肉一起炒香,倒进粥里滚两滚,一碗四季田园牛肉粥就出锅了,孩子喝得小肚子圆滚滚;有人用西葫芦擦丝、胡萝卜焯水,拌上鸡蛋和泡发的木耳,包成小包子,平底锅煎得底面金黄,再浇点面粉水焖一焖,外脆里嫩,配一碗山药面疙瘩,孩子边吃边说“妈妈做的比外面卖的还好吃”;还有人把七种蔬菜丁和鸡蛋、面粉、牛奶搅成糊,摊成薄饼,撒把黑芝麻,卷起来像朵小花,平时不爱吃菜的娃,也能啃完一整张。
这些做法有个共同点:提前做点“小功课”。头天晚上腌好酱牛肉,泡发好木耳,切好蔬菜丁冻进冰箱,早上起来热锅热油,几分钟就能把食材“串”成一顿饭。时间省了,营养却一点没打折扣——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该有的一样不少。
记得有位妈妈说:“我家娃三岁了,现在闻到葱花炒香的味道就笑,他说‘这是妈妈的味道’。”突然就鼻酸了。我们早起的五分钟,不是机械地煮面煎蛋,是把“我爱你”熬进汤里,揉进面里,煎进蛋里。
有次送孩子上学,路上遇到个奶奶,她说:“现在的妈妈真厉害,我那会儿哪懂什么营养搭配,能让孩子吃饱就不错了。”可我们知道,吃饱从来不是终点。孩子咬开包子时,看到里面藏着的绿菜丝眼睛发亮;喝到热粥时,呼着热气说“妈妈手真巧”;啃着蔬菜饼时,突然蹦出一句“明天还吃这个”——这些瞬间,比多睡五分钟珍贵一万倍。
最近刷到好多宝妈晒早餐,有人用剩米饭炒出酱油饭,配草莓和牛奶;有人把秋葵蒸蛋、牛奶、西多士摆成“彩虹盘”;还有人变着花样做厚蛋烧、蔬菜蛋卷,说是“要让孩子的早餐像开盲盒”。
突然好奇,你家孩子有没有哪道“五分钟早餐”,成了他心里的“白月光”?是你第一次煎得有点焦的鸡蛋面?是他抢着要添第二碗的牛肉粥?还是你偷偷在饼里藏了菠菜,他却吃得干干净净?
快来说说吧,那些藏在早餐里的小故事,那些让孩子边吃边笑的小确幸,我们都想听。毕竟,爱这件事,从来不怕说得太多、晒得太满。
来源:番茄妹要当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