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充满争议的皇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3 01:08 2

摘要:朱棣年少时,便和兄弟们一同接受着明太祖朱元璋极为严苛且全面的教诲。朱元璋出身贫苦,深知民间疾苦,也知晓创业的艰辛,因此对诸子的教育尤为重视。朱棣平常出行要穿着草鞋,出门时还得背负行李,若出城稍远,骑马也只能走三分之二的路程,其余则必须步行,以此体验民间生活的不

朱棣年少时,便和兄弟们一同接受着明太祖朱元璋极为严苛且全面的教诲。朱元璋出身贫苦,深知民间疾苦,也知晓创业的艰辛,因此对诸子的教育尤为重视。朱棣平常出行要穿着草鞋,出门时还得背负行李,若出城稍远,骑马也只能走三分之二的路程,其余则必须步行,以此体验民间生活的不易。

洪武三年(1370 年),朱棣十岁,这一年他受封燕王。朱元璋还下令建造大本堂,广集古今图籍存放其中,并聘请四方名儒教授诸子,为诸王精心选定相、傅、录事、纪善等 “老成明经慎行之士” 为官属,还找来青年才俊陪伴皇子们读书。朱棣在饱读诗书后,14 岁开始习武,为日后驰骋沙场奠定基础。洪武九年(1376 年),朱棣娶中山王徐达长女徐氏为燕王妃,这段婚姻不仅为他带来了贤内助,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他的地位。不久后,朱棣与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等即将前往藩国的皇子,前往祖居地凤阳缅怀祖先,深刻铭记大明江山的来之不易。

洪武十三年(1380 年),朱棣正式就藩燕京北平。北平地处北方边境,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在这里,朱棣开始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洪武十五年(1382 年)八月,马皇后因病逝世,朱棣赶回南京奔丧。之后,他连同诸位藩王请求朱元璋派遣高僧跟随回藩府,为马皇后诵经祈福。僧录司推荐的道衍(即姚广孝)被安排给了朱棣,姚广孝日后成为朱棣靖难之役及治国理政的重要谋士,对其一生影响深远。

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正月,朱元璋下令傅友德为大将军,率赵庸、曹兴等列侯前往北平训练兵马,受朱棣管辖,准备出征漠北,山西军队则归晋王管辖。晋王因畏惧不敢深入,而朱棣却带领大军趁着大雪进军,成功奇袭元军。他还派遣部将观童,这位归顺明廷且与乃儿不花有旧交的蒙元全国公,前去劝降乃儿不花,最终劝降成功,乃儿不花带着部落和大量马驼等牲畜归降明军。此役,朱棣声名远扬,也引起了晋王的嫉妒,晋王向太子朱标报信,称朱棣不听约束冒险行事,太子因此向朱元璋进言诋毁朱棣,但朱元璋并未轻信,反而更加重用朱棣,多次让他参与北方军事,掌管兵马。次年,朱棣又带领颍国公傅友德出征,擒获番将阿失里等人。

洪武二十五年(1392 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此后,朱棣的二哥朱樉、三哥晋王朱棡也相继去世。在这一系列变故中,朱棣在北方的势力却愈发稳固,多次率军出征,如洪武二十九年(1396 年)三月,他带领军队北征,在彻彻儿山打败并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等人,之后又追击到兀良哈秃城,大败哈剌兀军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北方军事领域的地位。​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朱元璋驾崩,遗诏要求诸王留守封地,不得进京奔丧。朱棣当时正在前往京师奔丧的途中,得知遗诏内容后无奈返回封地。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厉行削藩。因忌惮朱棣势力强大,朱允炆先对势力较小的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齐王下手,这些藩王先后被削夺王位,湘王甚至自焚而死,其余皆废为庶人。

面对朝廷的步步紧逼,朱棣选择装病示弱,但建文帝在齐泰和黄子澄的劝诫下,并未趁机除掉朱棣,只是采取了一些软性措施,如以边防为名调走朱棣的护卫精锐,派遣谢贵担任北平都指挥使,工部侍郎张昺担任布政使,监视朱棣及其王府动向;命都督宋忠选朱棣护卫担任燕王府护卫,将忠于燕王的胡骑指挥关童等人召入京城;调派军队驻扎北平、彰德、德州三地,形成对北平的包围之势,还在临清和山海关进行军事演习。​

建文元年(1399)六月,燕山百户倪谅密告朱棣将举兵造反,建文帝下令抓捕朱棣属下官吏及其家属。朱棣见形势危急,谎称病重,暗中与僧人道衍密谋,让张玉、朱能等八百勇士潜入府内防备。七月五日,朱棣安排潜伏在端礼门的士兵诱杀了谢贵、张昺,又命令燕王府护卫趁夜攻夺北平九门,迅速占领北平。随后,朱棣以 “清君侧”,诛 “奸臣” 齐泰、黄子澄,为国 “靖难” 之名,誓师出征,“靖难之役” 就此爆发。​

战事初期,朱棣进展顺利,连续攻克怀来、密云、遵化、永平等地,半个月内便集结了数万兵力。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三十万讨伐朱棣,刑部尚书暴昭作为平燕布政使司的司事,前往真定(今河北正定)协助伐燕。耿炳文的军队八月十二日入驻真定,其前方的河间、雄县和莫州三地已完成兵力部署,作为对抗朱棣军队的三道防线,其中雄县距离北平最近。三日后的中秋节,朱棣趁守军不备,带领军队半夜围住雄县,次日黎明便将其攻占。

之后,朱棣在莫州军队前来救援的路上设伏,活捉将领潘忠,得知莫州剩余兵力情况后,亲自带领先锋部队前往莫州,莫州城内将士随即归顺。占领莫州后,朱棣带领军队回退到白沟河,恢复和积蓄实力。八月二十五日,朱棣探查真定情况后前去攻打,耿炳文率军出城迎战。燕军将领张玉、朱能等人正面进攻,朱棣则带领奇袭部队从后方进攻,大败耿炳文军,耿炳文只得入城坚守。燕军击退前来救援的安陆候吴杰的军队后,朱棣连攻三日未下真定,选择撤军回北平。​

耿炳文战败的消息传回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又任命曹国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再次调兵五十万伐燕。同年九月,朱棣得知辽东军队攻打北平的屏障永平和李景隆南上的消息,为防止被两面夹击,决定先救援永平,引诱李景隆攻打北平后回师夹击,令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

之后,朱棣成功守住永平,便着手准备攻占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并派人告诉世子朱高炽固守北平,切勿出战。十月二日,朱棣带领军队通过前后夹击攻破刘家口后直奔大宁,四日后燕军到达大宁城下,朱棣独自进城与宁王相见,同时派遣亲信以金钱和土地引诱宁王,成功将宁王及其麾下精锐朵颜三卫纳入自己阵营。得到宁王相助后,朱棣实力大增,回师与李景隆交战,大败李景隆。此后,朱棣率军多次南下,历经诸多战役,最终连克河北诸县、徐州、泗州等地,突破进入京师的第一道屏障 —— 淮河,兵至扬州,直逼南京。建文四年(1402 年),朱棣攻破京师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成功夺取皇位,即位后年号 “永乐”。​

朱棣即位后,面临着诸多复杂的政治局面与国家治理难题。在政治方面,他继续实行削藩政策,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内阁成员起初多为资历较浅的官僚,他们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问题,为后来内阁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朱棣还设立了东厂,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加强专制统治。此外,他确定迁都北京,于永乐四年(1406 年)下令营建北京城,历时十余年,至永乐十八年(1420 年)正式迁都北京,此举加强了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在法制方面,朱棣恢复洪武旧制,强调与民休息,不兴严法,提出 “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 的原则。​

军事上,朱棣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与军事才能。他五次亲征蒙古,有力打击了蒙古势力,巩固了北部边防。永乐七年(1409 年),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将明朝使臣杀死,朱棣在将领多次战败的情况下,决定亲自率军征讨,先后击败本雅失里和北元太师阿鲁台后班师回朝。永乐十二年(1414 年)2 月,因瓦剌趁机壮大并多次挑衅,朱棣再次率 50 万大军亲征,重创瓦剌。

此后,鞑靼的阿鲁台又发展壮大并挑衅明朝,朱棣分别于永乐十九年(1421 年)七月、永乐二十一年(1423 年)7 月 20 日、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多次下令北征。这些征战虽耗费巨大,但带来了明朝北部边境较长时间的安宁。除了对蒙古用兵,朱棣还出兵收复安南,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等地;在西北设置哈密卫;在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南海地区积极经营。他还下令重修万里长城,解除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央政府的威胁,在京师设立三大营,调整边防指挥系统,同时打击沿海倭寇,全方位加强国家军事防御体系。​

文化领域,朱棣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下令编纂《永乐大典》,这部巨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各个领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在宗教方面,朱棣尊儒重道,同时对佛教也保持信奉态度,维持了社会文化的多元与稳定。​

外交上,朱棣派遣太监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出访海外,从永乐三年(1405 年)至宣德八年(1433 年),郑和共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超过 30 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一壮举不仅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传播了中华文化,还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禁海闭关的弊病。朱棣还设置市舶司、会同馆等机构,专门接待前来朝贡的使者与宾客,与西域、朝鲜保持良好外交关系,与日本建立国交,使明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朱棣在位期间,经济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他疏浚大运河,使得南北交通更加顺畅,促进了经济交流与发展。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管理制度,保证了军饷和边饷的供给。同时,鼓励农民垦种荒闲田地,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呈现出一片盛世景象,史称 “永乐盛世”。​

然而,朱棣的统治并非毫无瑕疵。他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举措,虽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但也耗费了巨大的国力。而且,其削藩政策并不彻底,为死后汉王叛乱埋下了伏笔。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朱棣在第五次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享年六十四岁。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与波澜壮阔的故事,作为明朝一位杰出的帝王,他的功绩与影响深远地镌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世研究与探讨的重要对象。其庙号最初为太宗,嘉靖时期改庙号为成祖,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嘉靖时改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