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56岁自驾游阿姨苏敏”的标签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与新闻报道中,其“逃离家庭”“追求自由”的故事被冠以“女性觉醒”的符号意义。各路媒体吹捧她,以她为原型创作电影,甚至开始去戛纳走红毯,风头盖过不少明星。不少国际媒体称她为“中国女权主义偶像”,俨然是一方意
大家好,我是爱哭的小奶猫。在此提前恭祝阅读本文的朋友,家庭和睦,万事顺利,财源滚滚,心想事成!
近年来,“56岁自驾游阿姨苏敏”的标签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与新闻报道中,其“逃离家庭”“追求自由”的故事被冠以“女性觉醒”的符号意义。各路媒体吹捧她,以她为原型创作电影,甚至开始去戛纳走红毯,风头盖过不少明星。不少国际媒体称她为“中国女权主义偶像”,俨然是一方意见领袖的架势。
然而,这一切的发展并不正常,是有相当的力量在推波助澜。苏敏的个体选择被刻意包装为女权运动的标杆,实则是一场资本与极端女权合谋的表演。她的行为不仅没有真正推动性别平等,反而加剧了性别对立,并暴露了极端女权叙事中“去责任化”“去家庭化”的偏激倾向。
一、资本介入:从“自救”到商业符号的异化
苏敏自诉因长期忍受丈夫的语言暴力、经济控制与情感忽视,患上抑郁症后选择自驾游以逃离压抑的婚姻。很多反对者觉得她没说实话,但即使真如她说的那样,这也不过是一个普通女性的自救行为而已。可就是这个个人自救行为,迅速被资本捕捉并转化为流量密码。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助推、欧莱雅等品牌的商业合作、电影《出走的决心》的改编,共同将她的经历包装为“女性觉醒”的样板。
在这个包装过程里,存在大量问题。
1. 商业化包装下的觉醒失真。
苏敏的自驾游视频走红后,就有团队介入包装,迅速积累百万粉丝,广告收入、书籍出版、直播打赏等商业收益源源不断。品牌方利用她的故事营销产品,开始给她打造人设,将“女性独立”与消费主义绑定,暗示“购买即支持女性觉醒”。这种操作本质上是将严肃的社会议题降格为商品标签,弱化了真实性别困境的复杂性。
2. 流量逻辑下的极端化叙事。
媒体和影视作品刻意放大苏敏婚姻中的矛盾,忽略苏敏的主观问题,以此制造戏剧冲突。这种处理并非为反映现实,而是迎合“性别战争”的流量需求。久而久之,资本与舆论场合力把苏敏贴上了“反家庭”的极端标签。
二、极端女权的逻辑陷阱:以“自由”之名否定婚姻与家庭的价值
极端女权主义的核心问题在于将“女性独立”与“家庭责任”对立,并试图通过否定传统角色来实现所谓的“解放”。苏敏的故事被极端女权话语挪用后,充分暴露出以下矛盾:
1. 抛夫弃女的伦理争议。
即使如苏敏自己所言,她在婚姻中确实遭受了不公平对待,但她在女儿怀孕期间离家出走,并在外孙需要照顾时选择长期自驾游,这符合正常伦理吗?极端女权将此类行为美化为“反抗压迫”,简直是对正常伦理的破坏。人跟动物不一样,人是有社会基本责任和家庭基本责任的。我们不去苛责苏敏的选择,可将她个人选择上升为普世价值,本质是对多元生活方式的否定,是一种偷换概念式的洗脑。
2. 对男性群体的污名化建构。
在电影《出走的决心》中,为了给苏敏离家出走一个好借口,丈夫孙大勇被塑造成冷漠、暴力的“父权象征”,这是否符合事实?即使事实如此,这也是他个人性格缺陷,而不是普遍现象。极端女权叙事将个体矛盾泛化为性别对立,煽动“厌男”情绪,这加剧了社会撕裂。
3. 逃离即觉醒的荒唐逻辑
苏敏的出走被极端女权视为“觉醒”的标志,但她始终以前夫,婚姻,作为她的谈资,一次次的制造话题,攫取流量,收获资本青睐,去维持她的旅行。这本质上不还是利用前夫与婚姻赚钱吗?这种觉醒如此廉价?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纨绔子弟拿着父亲的钱,利用父亲的资源,却喊着不要父亲干预他的生活,他要自由。这种觉醒,不觉得可笑吗?
三、苏敏现象的传播看似为女性赋权,实际上恰恰相反。
某品牌跟苏敏合作,说作为妻子和母亲,她是被困住的女人。这种言论,已经在明示那些为人妻为人母的女性“不够独立”,是被困住的,给不少女性施加了道德压力。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很多女性乐于享受为人妻的快乐,为人母的幸福,苏敏和她的信徒们一而再再而三的以个人特例当做普遍现象来传播,危害极大。
往小了说,影响女性认知,激化家庭矛盾,往大了,动摇社会稳定和谐。
我依然认为,作为普通人,苏敏有她选择的自由,但是作为资本代言人,商业形象,我们就必须对她提出更高的要求。围绕她的有些言论越来越有煽动性,我们必须警惕了。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