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固城村以“小土灶”撬动“大产业”,用传统技艺点燃现代乡村发展的新引擎。从闲置房屋到标准化工坊,从家庭手工到规模化生产,固城村以资源整合为起点,走出了一条“传统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板。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固城村以“小土灶”撬动“大产业”,用传统技艺点燃现代乡村发展的新引擎。从闲置房屋到标准化工坊,从家庭手工到规模化生产,固城村以资源整合为起点,走出了一条“传统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板。
盘活闲置资源 激活产业根基
走进固城村,曾经杂草丛生的闲置院落已变身飘香的烤馍工坊。
固城村曾面临“资源沉睡、资金闲置、劳动力资源低效配置”的困境:村内房屋闲置年久失修,村集体收益资金因缺乏有效投入渠道而“趴在账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可持续创收途径。
面对这一现状,固城村紧贴全镇产业发展布局,立足村情实际和自身资源优势,精准把握发展定位,科学研判发展方向,主动破局,将闲置资源、资金盘活作为产业发展的破题之笔。
通过统筹规划,村“两委”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标准化烤馍工坊,柴火区、烤馍区、原料区、工位区、成品区布局合理、井然有序,既保留了传统土灶的“烟火气”,又引入了现代化的卫生标准。同时,将历年积累的收益资金精准投入,用于烤馍设备购置与工坊基础改造,让“沉睡”的资金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成功破解了产业发展初期场地匮乏、资金短缺的难题,为烤馍产业落地生根打下坚实基础。
紧扣全镇布局 取经赋能发展
围绕固城镇“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固城村主动对标、积极响应。村“两委”班子深入挖掘本土传统面食文化资源,发现千年传承的土灶烤馍技艺蕴含着巨大潜力和文化价值。为提升技艺水平,村里组织骨干力量赴周边烤馍产业模范村实地考察,从面团发酵比例到土灶火候控制,全方位学习先进经验,将现代先进技术与本土传统工艺巧妙融合,实现了土灶烤馍技艺从“家庭手工”到“产业化生产”的关键跨越,为烤馍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凝聚内生动力 构建产业体系
固城村以产业发展为纽带,通过“党支部+党员+农户”模式,主动发动村内闲置劳动力,将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沉寂的土灶重新燃起致富希望。针对闲赋在家的妇女,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开展烤馍技能培训,组建起一支专业化的生产队伍。同时,制定严格的生产标准,从面粉选材到烤制流程都有明确规范,确保每一个烤馍都兼具传统风味与优良品质。
如今,一排排土灶热气腾腾,一个个金黄的烤馍新鲜出炉,土灶烤馍产业已成为村民家门口就业的“香饽饽”,日均产量达数百个,产品种类丰富多样,涵盖核桃烤馍、姜黄烤馍等多个特色品种。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的同时,也将固城土灶烤馍这一品牌推向市场,走出一条以传统手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村民致富的新路子。
多维宣传推广 拓宽市场路径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让土灶烤馍走出村庄、走进市场,固城镇党员干部化身“推销员”,开启线上线下立体推广模式。线上,他们精心策划拍摄烤馍制作工艺短视频,在视频号、朋友圈等平台高频发布,土灶烤制的烟火气、烤馍出炉的诱人色泽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不少顾客通过电话联系采购。
线下,党员干部带着烤馍样品走街串巷,主动对接县城各大商超、便利店,凭借独特的口感和传统工艺,成功进驻多家商超,建立起稳定的线下销售渠道,让固城土灶烤馍的名气越来越响。
如今,固城土灶烤馍凭借过硬的品质和响亮的品牌,订单纷至沓来,产品供不应求。面对良好的发展态势,村“两委”深知,唯有不断创新突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谋划升级蓝图 绘就振兴新篇
站在新起点,固城村土灶烤馍产业已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下一步,固城村将在保留土灶烤制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预计年产量可提升至十万个以上。同时,持续拓宽销售渠道,与电商平台深度合作,打造“固城土灶烤馍” 线上品牌,开通直播带货专区,让产品走出本地、销往更广阔的市场。此外,还将探索“烤馍+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规划建设土灶烤馍体验工坊,吸引游客参与制作,推动产业向多元化、高端化迈进,让小小的土灶烤馍真正成为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从“小土灶”到“大产业”,固城村以资源整合破题,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书写了一部传统技艺与现代乡村共舞的振兴篇章。当金黄的烤馍带着柴火香飞出山坳,它承载的不仅是村民的致富梦,更是无数乡村产业振兴的缩影——当乡土文化被重新唤醒,当闲置资源被赋予新生命,乡村振兴的种子便能在广袤田野上生根发芽,开出致富之花。
来源:陇南礼县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