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只长着大眼睛、浑身圆滚滚、黄皮肤的恐龙,形象源自2020年上线的3D动画短片《奶龙》。在动画的设定中,它是一只来自异星球的小恐龙,性格蠢萌、贪吃、喜欢恶作剧,和男主小七一起生活。
动画IP“奶龙”最近火了,不过,是以抽象的方式。
(图/《奶龙》)
这只长着大眼睛、浑身圆滚滚、黄皮肤的恐龙,形象源自2020年上线的3D动画短片《奶龙》。在动画的设定中,它是一只来自异星球的小恐龙,性格蠢萌、贪吃、喜欢恶作剧,和男主小七一起生活。
(图/《奶龙》)
而在视频网站和社交平台上,你能看到越来越多以奶龙形象为素材的二创视频、表情包。其中传播较广的,是一系列“奥特曼打奶龙”的视频。
在这些视频里,奶龙作为奥特曼剧情中的反派怪兽出现,而主角奥特曼还被配上了台词:“爱发奶龙的小朋友你们好啊。”接着则是奥特曼对于奶龙的“正义”暴打。
这些“二创”从最早的一小部分人的嘲讽,演变成一种娱乐式的大众玩梗传播,引发抽象圈的最新流行。而被抽象网友们下达“追杀令”的奶龙,到底做错了什么?
奶龙为什么被暴打?
作为儿童向动画,《奶龙》的目标受众是10岁以下的儿童,剧情简单直接,没有任何理解门槛。而此次它被调侃,也正是因为剧情太过无脑。如果仔细看过这部动画,就不难发现,《奶龙》与其说是动画,不如说是“动画短视频”。
《奶龙》动画的每集时长在1分钟左右,内容几乎都是片段式的,很多情节、台词、BGM都是对热门网络短视频的直接照搬。
(图/《奶龙》)
在第一集里,奶龙和小七就没有任何前因后果地出现在一款“吃鸡”游戏的场景里,奶龙试图捡装备,却炸了自己;第二集里,奶龙则突然和一头牛跳起短视频平台上的热门舞蹈……
网络上,有不少家长抱怨,尽管自己平时根本不让孩子刷短视频,但孩子依然会从奶龙那里学到“我没K”“恐龙扛狼”“你好毒”等“短视频烂梗”。
这些元素很容易让奶龙在孩子的世界里火爆,而因为其短视频属性,它又被剪辑成cut在短视频平台反向传播。或许是批判的声音太多,到了近两年,《奶龙》动画也开始试图加入更多角色和剧情,以弱化它的“短视频感”。
(图/《奶龙》)
另一个原因则是,奶龙的存在感太高强了。无论是产品联名,还是线下活动,在超市里、街道上,你可能没看过动画原片,但很难说自己从没注意过这个黄色胖子。
这些联名不仅包括《和平精英》《梦幻西游》等知名手游,甚至还有阿迪达斯、比亚迪、春秋航空等看似毫不沾边的行业品牌。成为爆款IP的奶龙,似乎自然地“入侵”到现实生活中。
20米高巨型奶龙亮相深圳桂湾公园。(图/视觉中国)
孩子们对它的爱,让不少成年人感到无奈。而一部分年轻人则对这种“入侵”十分反感。一场“奶龙反击战”就这样开始了。
在讨厌奶龙的人们看来,奶龙的形象既低智又尴尬,为了强化这样的标签,奶龙“吐舌头跳土耳其舞”的表情包动图也被制作出来,并开始在互联网迅速传播。
随后则是大量的二创视频,内容是奶龙和奥特曼、胖猫、贝利亚(《奥特曼》中的反派角色)等抽象角色一起“群魔乱舞”。奶龙被塑造成邪恶的对象,引发了年轻人的狂欢。
那些年,被抽象圈玩坏的动画
奶龙的“抽象化”,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另一个被抽象圈“玩坏了”的动画形象:猪猪侠。
去年起,它是躺在一大群年轻人手机表情包里的重量级素材,这一古早IP相关的表情包在互联网被疯狂传播,堪称一场大型“文艺复兴”。
上线于2005年的《猪猪侠》,是第一部国产3D动画。过去的十年内,猪猪侠几乎每年都会有新的系列动画上线。
(图/《猪猪侠》)
如今,主角猪猪侠的形象已经和当年大有不同。而在抽象界火了的,依然是那个脑袋宽宽、长相憨憨,因为制作技术不足时而“穿模”露出狰狞表情的“初代”猪猪侠。
猪猪侠表情包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因此打工人常用它来纾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它的另一个粤语谐音名字是“GG Bond”,这也引发了抽象圈的常规操作——和另外一位因唱“只因你太美”时被谐音调侃为“鸡你太美”的明星蔡徐坤联动。但和奶龙不一样的是,人们使用猪猪侠时的嘲讽意味似乎没那么浓烈,更多的是一种调侃和幽默。
三代猪猪侠同框。(图/小红书@猪猪侠)
当模糊的童年记忆被唤醒,网友们开始考古当年《猪猪侠》动画中的剧情。这部当时以“无厘头搞笑”为标签的动画,如今看来的确有着不少尴尬“名场面”,比如主角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同时自带“降龙十八掌”的技能,其中的不少台词和笑点也被冠以“恶趣味”之名。
“幼稚、恶趣味”,多年以来,子供向动画似乎一直面临着这样的“原罪”。多年以前,知名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就曾因“引导暴力、语言粗俗”等理由被家长们联名抵制,一度停播。
(图/《熊出没》)
《熊出没》也因为“含有危险片段、打环保旗号进行欺凌行为”等争议经历过下架整改。甚至风靡全球的《小猪佩奇》,起初也曾被国外不少成年人批评,认为其中佩奇的形象塑造“不够礼貌”,其他角色的很多表现则是“加剧刻板印象”。
但这些动漫在多年以后却口碑逆转,被它们陪伴长大的年轻人,成功将它们变成了回忆中的“经典”,并再次把嘲讽对准当下的动画。这本质上可能只是一种代际间的审美歧视——对奶龙的“霸凌”或许就是其中的代表。
抽象的终点
不过,如果跳出这种审视的姿态,你会发现,其实动漫作品一直都是抽象圈不可缺少的素材。如日本动漫、游戏《赛马娘》的相关素材,就持续活跃在抽象圈里。比如前段时间风靡全网的“哈基咪”配乐,就是从这部动漫中截取的。
除此之外,《赛马娘》中的角色唐怀瑟和她在游戏剧情中哼唱的一段“曼波”之歌,也是抽象二创的热门素材。而相较于海量的二创抽象内容,《赛马娘》的原作动漫观看者并不多,至少在中文世界里,它更多地是以抽象素材的方式存在。
“曼波”之歌。(图/《赛马娘手游》)
甚至一些动漫本身就被冠以“抽象番”之名。今年7月的日本动漫新番《鹿乃子乃子虎视眈眈》,因为片头曲魔性的旋律和循环的歌词,以及剧情上的离奇和搞笑,成功戴上了“抽象动漫”的帽子,也引发了不少二创。
如此看来,很多动漫可能根本就没做错什么,只是恰好切中了当下抽象圈的审美而被顺势收编,被人们用来表达情绪、展现荒谬,抑或就是单纯地搞笑。
因此,在这场针对奶龙的抽象讨伐里,不少路人也感觉有点“看不下去”,认为针对动漫质量的批评和玩梗,没必要真的“伤害了无辜的小朋友”。
而回顾曾经的“抽象偶像”,你会发现抽象的起点往往始于嘲讽。无论是“打篮球的蔡徐坤”,还是“抽电子烟的丁真”,抽象圈的网友们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将一切“名不副实”的事物“拉下神坛”,展开抨击。
这种抨击会以幽默和反叛的形式表达出来,并逐渐衍生出超越嘲讽之外的、更复杂的情绪。伴随着病毒式的传播,不停解构,抽象文化最终可能只是变成一个个无意义的“梗”。
与此同时,随着今天“抽象文化”在网络上的持续传播,它早就从最初的李赣游戏直播间、孙笑川贴吧中慢慢走出,成为囊括影视作品、网红、明星、社会议题等的复杂文化。把抽象素材库瞄准更为人所熟知的动画IP,本就是它走向大众的过程中的一部分。
因“画风抽象”而走红的动画。(图/《孤独摇滚》)
换句话说,如今的抽象文化,早就有点“通货膨胀”了。“晚学”“冰学”学完了,还有“珂学”“佐学”,抽象内容和主角的迭代速度早已比想象中更快,奶龙的小小风波,必然也会淹没在抽象的浪潮中。
而人们常说的那句“再也不玩抽象了”,可能是一句自嘲,也可能是抽象文化的最终结局。
编辑 陆一鸣
运营 系和
来源:暗夜幽灵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