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8人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10:07 2

摘要:魏明,男,汉族,1945年10月生,中共党员。魏明以崇高的政治责任,把真情大爱播撒滋润在服刑、劳教人员的心灵上。他坚持助人为乐,扶危济困,开展公益宣讲,矢志不渝弘扬传承雷锋精神,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人生华章。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魏明

内蒙古自治区监狱管理局退休干部

魏明,男,汉族,1945年10月生,中共党员。魏明以崇高的政治责任,把真情大爱播撒滋润在服刑、劳教人员的心灵上。他坚持助人为乐,扶危济困,开展公益宣讲,矢志不渝弘扬传承雷锋精神,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人生华章。

2000年初,一对夫妻入狱,他主动担起“养父”责任,七年如一日照顾三个孩子直至其父母出狱,从警10年帮扶31名服刑人员子女,资助金额累计8.4万元,为120多名服刑人员送生日蛋糕。1996年起帮扶极度贫困的董培英家23年,帮苏日娜儿子筹集费用治疗精神失常。

2003年发起呼和浩特市顺风车队,私家车免费为特殊人群等提供帮助。退休后,身患重病仍坚持开展公益讲座,18年完成1005场,受众14.7万人次,助力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魏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北疆楷模”、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

李荣庭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烟草专卖局

(营销部)党支部副书记

李荣庭,男,蒙古族,1973年8月生,中共党员。他被百姓称为“最美逆行者”以舍身忘己的担当守护群众安全。

2020年5月17日,他返回林业家属院小区时,发现一楼电表箱起火,且火势危及并联的天然气管道,随时可能爆炸。面对居民劝阻,他不顾危险,冲上前徒手拉闸灭火,被火球击倒。李荣庭右手烧伤后屈曲挛缩、肩臂丛神经组织损伤,心肺功能受损,被鉴定为伤残。

平日里,他是小区“热心肠”,协调更换单元门、规划停车位,用实际行动践行军人和党员的初心,他的英勇事迹和为民情怀赢得社区居民高度赞誉。

李荣庭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内蒙古自治区“见义勇为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高学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泰金客运班车司机

高学,男,汉族,1968年12月生。平时是一位热心助人、服务周到的客运班车司机,危急时刻他挺身而出成为火海救人的英雄。

他在饭馆就餐时遇电线老化引发火灾,面对人流高峰和迅猛火势,他不顾个人安危,跑回车取灭火器冲进火场,一边灭火一边组织群众撤离。当车载灭火器耗尽、天花板掉落时,他仍站在桌上奋力扑救,却被着火的檩木砸中右臂,致使右臂骨折、后背三度烧伤,全身40%面积烧伤。每当他做康复治疗,别人问他伤得这么重后不后悔时,他坚定地说:“我一点儿也不后悔,情况紧急,饭馆里那么多人,必须去救!”

康复后高学继续从事客运工作,因救火义举成为乘客心中可靠、踏实、安全的“领路人”,所驾班车乘客络绎不绝。

高学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尼玛

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

塔木素布拉格苏木牧民

尼玛,女,蒙古族,1946年9月生,中共党员。一生择一事,一事忠一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尼玛克服荒无人烟、缺水少电等艰难困苦,居边守边,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巡边事业,用热血和忠诚守护祖国北疆边境线。

1971年,她响应号召,带着家人迁至阿拉善右旗恩格日乌苏嘎查中蒙边境“8号点”,成为民兵护边员。这里生态恶劣,沙丘戈壁环绕,物资匮乏、交通不便,她却以党员标准坚守,历经风沙、狼群威胁与孤独考验,用坚韧在荒漠中筑就守边家园。

当同行护边员陆续离开时,她与家人毅然选择留下。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儿媳、孙子接过巡边接力棒,一家三代守护40多公里边境线。50余年间,他们义务巡边超18万公里,劝返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牲畜万余只,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尼玛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北疆楷模”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

董鸿儒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

苏木山林场原护林员、场长

董鸿儒,男,汉族,1939年6月生,中共党员。“一路坚持、一心播绿,誓要将苏木山打造成一个林茂草丰、生机盎然的绿色屏障。”是董鸿儒一生的奋斗目标。他带领林场职工开拓荒岭、植树造林,把昔日荒山秃岭的苏木山治理成松涛草海、花香鸟鸣的华北地区最大人工落叶松林场。

1958年,董鸿儒来到苏木山任护林员。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董鸿儒把家搬到了苏木山上。早年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但是董鸿儒从未放弃种树的信念。

为破解造林难题,他平均每天往返10多公里,终于摸清了苏木山的基本情况。1964年赴外省学习落叶松栽培技术,带回籽种开展育苗试验,成功后带领职工肩扛70斤重的水箱,在山高坡陡的林区逐棵栽种。从青年到暮年,他带领团队在苏木山营造18.6万亩华北落叶松人工林、9.8万亩天然灌木林,森林覆盖率达78.4%,使昔日荒山变身“塞外小兴安岭”,成为生态价值超50亿元的北疆生态屏障。

如今的苏木山不仅是国家4A级景区和“绿色银行”“绿色宝库”,更带动山脚下卢家营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村民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

董鸿儒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

关慧明

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

二级推广研究员

关慧明,男,达斡尔族,1962年2月生,九三学社社员。关慧明始终将解决菜农的急难愁盼放在心里、扛在肩上,用最朴素的赤诚与毕生所学投身科技兴农服务中,带领农民走出了一条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的康庄大道。

1985年起,关慧明从事农业新技术研发推广工作。2006年成为科技特派员后专注蔬菜领域。2012年牵头成立全国首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从事蔬菜良种国产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蔬菜栽培新技术、新装备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至今。

关慧明扎根生产一线近40年,累计义务培训菜农超10万人次、现场指导近20万人次,工作站每年助农增收超4000万元。他提出的冷凉蔬菜发展战略被纳入内蒙古自治区及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产业调整战略,“关慧明模式”在全国推广。

退休后关慧明仍坚守初心:“其实我就是一个懂些新技术的农民。我的技术来自农田,来自与农民的共同实践和奋斗,要还给农民,还给土地。”

关慧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内蒙古自治区“北疆楷模”、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等称号。

刘海洋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幸福街道和顺社区居民

刘海洋,男,汉族,1975年11月生。他双目失明却身残志坚,悉心照顾患病的双亲,用不懈努力书写人生价值,用爱和善良诠释孝老爱亲传统美德。

刘海洋在15岁时因篮球比赛意外失明,历经挣扎后重新振作,自学盲文、摸索家务,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一次偶然机会让他接触到盲人按摩,为此三次参加残联培训班,还通过母亲的帮助阅读普通医学书籍、自己用盲文记录的方式,积累几十万字学习笔记后,最终刘海洋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

正当生意有起色时,父亲突发脑梗偏瘫,母亲又患哮喘,他关闭按摩店全力照料父亲。喂药、擦洗、按摩、抠便……他用细致入微的照顾让父亲干干净净,家中毫无异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刘海洋精心照顾着父母。虽然他看不到世界的五彩斑斓,却能将自己内心的阳光与美好奉献给亲人,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大爱乐章。

刘海洋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张春梅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呼和浩特供电分公司

变电管理二处副值班员

张春梅,女,汉族,1971年5月生。她坚持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孩子,把责任心献给电力岗位,用实际行动呵护着一家老小,守护着万家灯火。

她自幼被收养,与同样有养父母的蒙古族丈夫德力格尔组成民族融合家庭,婚后悉心照料双方8位老人及子女。2005年丈夫去世后,张春梅独自扛起11口之家重担:为失明的公公寻医手术复明、将公婆土坯房翻盖为砖瓦房、常年奔波照料瘫痪养父和体弱养母、春节忙至年三十才安顿好老人……

作为一名变电站值班人员,张春梅深深懂得,坚守工作岗位与对父母尽孝是同等重要的责任。她的职业生涯中,10万余次倒闸操作准确无误,3000多天无事故、无违章记录,顺利完成各类应急保电任务300余次。

张春梅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