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消费者外出就餐意愿下降已形成明确趋势,主要受经济压力、健康担忧和便利性替代三大因素驱动。尽管2025年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4.7%,但消费者在家做饭次数增加、外出就餐减少的意愿持续了三个季度。这一现象并非短期波动,而是餐饮行业深层次变革的信号,揭示了
当前消费者外出就餐意愿下降已形成明确趋势,主要受经济压力、健康担忧和便利性替代三大因素驱动。尽管2025年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4.7%,但消费者在家做饭次数增加、外出就餐减少的意愿持续了三个季度。这一现象并非短期波动,而是餐饮行业深层次变革的信号,揭示了中国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和消费者价值取向的转变。从宏观数据来看,餐饮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预制菜市场规模却突破6500亿元,占餐饮市场总量的18%,成为替代外出就餐的主要选择。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喜欢到外面吃饭了?我们从以下原因深度分析:
经济增速放缓是消费者减少外出就餐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仅为2.5%,较疫情前五年均值下降3.2个百分点。在这一背景下,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高性价比的餐饮解决方案,而传统外出就餐模式面临的成本压力日益凸显。
餐饮行业的价格分化趋势明显。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同比增长6.8%,而中小餐饮企业平均利润率从2019年的8.5%降至2024年的3.2%。这一分化反映了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的提升,他们更愿意为品牌溢价和品质保障支付合理费用,但对中低端餐饮的性价比要求却日益严格。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消费者会选择通过在家自制预制菜来替代外出就餐,这种选择既节省开支又满足基本饮食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降级并非全面萎缩,而是结构性调整。一方面,高端餐饮通过"精致质价比"策略保持增长,如1200元以上桌均消费贡献了超60%的营业额;另一方面,人均30元以下的家常菜客流占比达80%,表明消费者正在重新定义"合理消费"的边界。这种分化趋势使中小餐饮企业陷入两难:高端化转型面临资金和能力限制,低端化竞争又面临同质化和利润空间压缩的压力。
消费者对外食健康的担忧日益加深,成为减少外出就餐的重要心理因素。大样本研究表明,每天≥2次在外就餐的人群,全因死亡率显著增加49%,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18%,癌症死亡率增加67%。这种健康风险认知正在重塑消费者的饮食选择,尤其是在低收入群体中,这一风险关联性更强——没钱却经常在外吃的人群,全因死亡率甚至显著增加104%。
预制菜的普及加剧了消费者对餐饮安全的担忧。虽然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5466亿元,预计2026年接近10720亿元,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满意度在价格、营养和出餐时间方面有所下降。调查显示,多数消费者认为预制菜等于槽头肉、各种添加剂和肮脏的厨房环境,这种负面印象使他们对外食餐饮的信任度降低。尽管有研究显示,合格预制菜采用标准化生产流程,安全性不低于家庭烹饪,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仍然有限。
餐饮业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持续引发关注。2025年初,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外卖平台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等行为,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对外食安全的担忧。与此同时,轻食市场虽增长迅速(2024年轻食沙拉市场规模达141.8亿元,预计2025年达165.8亿元),但其闭店率高达72%,主要源于消费者对口味单一、价格偏高和营养搭配不合理等问题的不满。这些健康风险认知与实际体验的落差,使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可控的居家饮食。
预制菜的普及和家庭烹饪方式的革新,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对餐饮消费的需求。2025年中国人均年预制菜消费量从2020年的8.9公斤飙升至23.6公斤,市场规模突破6500亿元,相当于餐饮市场总量的18%。这种增长趋势表明,消费者正逐步接受预制菜作为传统外出就餐的替代方案。
家庭烹饪的便利性大幅提升是关键因素。智能厨电(如空气炸锅)和社区团购降低了烹饪门槛,使"懒人料理"成为可能。Z世代(1995-2009年出生)贡献了预制菜市场45%的销售额,而银发族(60岁以上)的预制菜购买增速更是达到惊人的180%。这种代际差异表明,家庭烹饪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费时费力",而是成为了满足多样化饮食需求的便捷选择。
外卖与预制菜的替代关系也值得深入分析。虽然美团预测到2030年城镇居民外食人顿占比将从2023年的16.6%扩大至约24%,即每位城镇居民每周在外就餐次数能达到5至6次,但这一预测基于2023年的数据,与当前消费者减少外出就餐的意愿存在明显矛盾。实际上,外卖与预制菜并非完全替代关系,两者针对不同需求:外卖解决"时间稀缺"问题,而预制菜则提供"专业烹饪"的替代方案。在家庭场景中,预制菜通过降低烹饪门槛和提升饮食质量,正逐步替代部分外出就餐需求。
餐饮行业的结构性变化正在加速,不同业态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传统正餐业态面临严峻挑战,而轻食、快餐和社区餐饮等业态则展现出较强韧性。2025年"必吃榜"新增40家街边摊(非堂食类),反映出消费者偏好转向烟火气和特色小店,这种趋势对传统商场餐饮店形成了直接冲击。
商场餐饮业态的调整尤为明显。虽然商场餐饮的开关店比达1.18(扩张趋势),但消费者因停车费昂贵、环境嘈杂(如溜娃人群)、预制菜使用和租金高等问题减少光顾。头部品牌通过场景创新(如"餐饮+娱乐"复合业态)和数字化转型维持竞争力,而传统正餐业态则需面对客流分化和成本压力的双重挑战。
轻食市场虽增长迅速,但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2024年一线城市轻食店闭店率高达72%,平均存活周期仅14个月。这种高淘汰率源于轻食店的运营成本结构硬伤:依赖精致装修与打卡属性,50㎡门店日均堂食客流量不足50人,而健康化品牌通过"外卖+外带"模式,30㎡门店日均订单量达150+,坪效提升2倍。这种对比表明,轻食业态需要通过场景破圈和成本优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餐饮行业生存的关键路径。在2025年一季度,美团餐饮系统监测数据显示,具备低成本运营、低风险经营等特质的门店,其平均存活周期是行业基准值的2.3倍。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20%-30%,提升运营效率,这已成为行业共识。
供应链数字化是成本控制的核心。杨国福麻辣烫的标准化手册细化到"每100克汤底误差不超过1.2克",其加盟店存活率保持在82%以上。而某网红火锅品牌因缺乏标准化体系,30家加盟店中26家在12个月内倒闭。这种对比凸显了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营销数字化则成为客流获取的关键。许府牛通过常态化抖音直播展示"明厨亮灶"场景,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引导线下顾客线上核销套餐,形成"线下体验-线上好评-平台曝光"闭环,带动品牌在抖音生活服务平台单月售出75万份团购套餐。这种全域数字化生态使加盟商冷启动周期缩短40%,区域拓店成功率提升至85%。
智能运营工具的应用也日益广泛。AI库存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历史销售数据和实时库存情况,精准预测食材需求,避免食材浪费和缺货现象的发生。智能点餐系统则可以减少人工点餐的错误率,提高点餐效率,同时还能收集消费者的点餐数据,为企业的菜品研发和营销策略提供参考。
基于当前消费行为变化的分析,餐饮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可以总结如下:
中小餐饮企业的生存之道:中小餐饮企业需聚焦差异化竞争,通过本地特色、烟火气小店等方式建立竞争优势。同时,需降低保本点(如优化供应链、减少无效面积),结合数字化工具提升运营效率。例如,社区快餐品牌通过优化菜品结构、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价格实惠且美味的餐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连锁品牌的发展路径:连锁品牌应加速供应链整合,拓展下沉市场(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增速12%),创新复合场景("餐饮+娱乐")。同时,需关注消费者对健康和情感体验的需求,推出低糖、植物基等健康产品,并营造情绪疗愈型的用餐环境。瑞幸咖啡门店扩张至2.4万家,数字化系统提升人效1.7倍,成为连锁品牌成功转型的典型案例。
行业整体的转型方向:全行业需加强食品安全透明度(如预制菜标注成分),推动健康化产品创新(低糖、植物基、营养均衡),并利用情绪疗愈服务提升消费体验。此外,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也至关重要,尤其是轻食代餐品控问题频发的背景下。75%消费者关注食材安全,对低糖、植物基产品的需求激增,这为餐饮行业提供了明确的产品创新方向。
消费者减少外出就餐的趋势反映了中国餐饮市场的结构性变革,这一变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传统正餐业态面临客流分流和成本压力,中小餐饮企业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机遇则在于健康化、场景化和数字化的餐饮新业态正在崛起,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从宏观视角看,餐饮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2025年,餐饮行业连锁化率预计达24%,市场规模从2025年的1.5万亿元持续扩大至2030年的2.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9%。这种增长主要源于数字化转型与下沉市场驱动的双重机遇,以及健康饮食与场景融合催生的新业态。
从消费者视角看,餐饮消费正经历从"必需品"到"体验品"的转变。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吃好",而是更关注"吃得健康""吃得实惠"和"吃得丰富"。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促使餐饮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和商业模式,从单纯追求营业额增长转向关注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体验。
未来餐饮行业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品质、健康和效率的平衡。在经济压力下,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不会改变;在健康意识提升的背景下,餐饮企业需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和营养均衡;在便利性需求的推动下,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将成为行业标配。只有那些能够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灵活调整经营策略的餐饮企业,才能在这一结构性变革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