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庄稼医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4 09:30 2

摘要:清晨5点的长水河农场,晨雾还未散尽。田埂上,一个瘦削的身影弯着腰,手指轻轻拨开玉米叶片,借着微光查看叶脉的纹路。“这片地的大斑病得提前防治,不然抽穗要受影响。”她一边记录,一边掏出手机给种植户发语音提醒。话音未落,裤脚已被露水浸透,靴子陷在泥里拔不出来。这位风

田巧玲查看作物长势

清晨5点的长水河农场,晨雾还未散尽。田埂上,一个瘦削的身影弯着腰,手指轻轻拨开玉米叶片,借着微光查看叶脉的纹路。“这片地的大斑病得提前防治,不然抽穗要受影响。”她一边记录,一边掏出手机给种植户发语音提醒。话音未落,裤脚已被露水浸透,靴子陷在泥里拔不出来。这位风风火火的“田管家”,正是全国劳动模范、北大荒集团长水河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田巧玲。

今年49岁的田巧玲,扎根黑土地29年,从青涩的农学毕业生成长为高级农艺师,成为种植户心中最信赖的“庄稼医生”。她的工装口袋里常年装着三样“法宝”:一沓泛黄的土壤检测报告、一部24小时开机的手机、一本写满技术心得的笔记本。种植户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田主任一来,地里的‘病’准能治好!”

田巧玲在实验室

1996年,20岁的田巧玲从黑龙江省机械化学校农学专业毕业,怀揣着“当农业科学家”的梦想回到家乡长水河农场科研站。迎接她的不是整洁的实验室,而是150亩完全依赖人工种植的试验田。

“那时翻地用拖拉机,播种、除草、收割全靠一双手。”回忆起初入行的日子,田巧玲笑称自己是个“泥人”。秋收时节,烈日炙烤稻田,她握着镰刀的手磨出血泡,稻穗扎得手臂红肿,汗水混着灰尘在脸上糊成泥浆。一次她中暑晕倒在麦垄间,醒来时听见老站长叹气:“这丫头太瘦,怕是扛不住。”她咬着牙爬起来,抹掉眼泪,继续挥镰割稻。

农场试验田里,田巧玲和前辈们试验、耕耘,一干就是10年,从一个懵懂的学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农业技术员。她硬是靠着一股韧劲练就了“十八般农艺”:撒种均匀如天女散花,锄草快准如外科手术,收割捆扎一气呵成。手指磨出老茧,脸庞晒出黑斑,她却自豪地说:“这才是农业技术员的‘勋章’!”

如果一段故事只有哭而没有笑,似乎并不完美,那么欢笑是什么呢?就是田巧玲参加工作29年间,单位墙上挂着的两大排优秀园区称号奖状、新技术推广证书,以及存放在家里的厚厚一沓先进个人和优秀论文的奖状。这是田巧玲和同事们精诚合作的结果,上面有工作时的汗水、泪水,也有获得荣誉时的欢欣和鼓舞。更重要的是,记录着田巧玲工作和成长的轨迹。2017年,她获得了高级农艺师资格,初步实现了“庄稼医生”的梦想,“我始终相信没有一份努力会被辜负,没有一份真诚会不被信任。”田巧玲说,“这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试验田播种

2013年,田巧玲牵头创建科研团队,她立下誓言:“要让技术从论文里‘走’到田埂上!”她带着队员跑遍农场6个管理区,采集土壤样本10万余份。为摸清土地“脾性”,她独创“三诊法”:一看作物长势,二测土壤成分,三问种植户难题。

2020年夏,农场第四管理区的大豆田叶片全发黄了,种植户急得直跺脚:“叶子都快要掉了!”田巧玲顶着烈日在齐腰高的大豆田里穿梭调查,发现是红蜘蛛虫害与微量元素失衡所致。她连夜设计出“钼酸铵+阿维达螨灵”喷施方案,在管理区推广实施。很快虫害和缺素症得到了遏制,到秋收时一算账,大豆蛋白含量提升了4%,亩均增收32元。这项技术迅速推广至93万亩大田,累计增效超3000万元。

能力是努力的积累,努力让能力得到升华。能取得这些成绩并非田巧玲有超人的资质,全都是靠“慢鸟先飞”和多花时间精力换来的。2018至2019年,由于一名同事生病不能正常工作,她和团队另一名同事每年承担起45项试验和示范课题项目。凭借高产示范田较好的长势和收成,各项技术应用得到了专家与各级业务部门的认可,一个月内接待参观学习、考察20余次。她和同事白天接待参观学习团队,实施试验、田间调查,晚上进行资料整理,起早贪黑,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通过试验和示范推广,建立起玉米、大豆“一品一模”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为高产高效绿色农业生产贡献了科技力量。

“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是田巧玲最骄傲的成果。为构建数据库,她带着过敏体质扎进化验室,皮肤被化学试剂灼得红肿脱皮,仍坚持完成10万项检测。一次采样途中突遇暴雨,她跪在泥泞中护住样本箱,回到单位时浑身湿透,样本却完好无损。系统上线后,种植户通过查地号就能获取定制施肥方案。如今,每年2万余份的“施肥建议卡”成了种植户的“致富秘籍”。

“技术再好,种植户用不上就是纸上谈兵。”田巧玲把培训课堂搬到地头。盛夏午后,她举着扩音器讲解玉米化控技术、高产栽培技术,汗水湿透衣背;寒冬腊月,她在微信工作群开直播,教老百姓识别病虫害图谱。她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帮助种植户掌握了科学技术,才能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富农、科技强农。

种子发芽实验。范曦晔 摄

2021年,“田巧玲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她带领6名“土专家”打造“北安模式”示范田,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方式推广技术。玉米分层施肥、抗旱种衣剂包衣等20余项新技术在这里落地,示范田亩产提高15%,参观学习的队伍络绎不绝。

农场第三管理区种植户老张还记得,自家玉米因除草剂用药量不当造成药害和病害。田巧玲冒着暴雨赶到现场,跪在泥泞中勘察分析,开出“减药增效”方子。当年,老张的玉米亩产反超邻居200斤,他逢人就夸:“田主任是咱的‘田管家’!”

常年奔波让田巧玲落下严重病根:关节炎发作时疼得无法行走,心脏早搏需随身携带药瓶,化验室化学试剂导致皮肤常年过敏。家人心疼劝她调岗,她却说:“我走了,种植户找谁问技术?”

2022年秋收,田巧玲带着心脏监测仪下田指导。同事们劝她休息,她摆摆手:“玉米灌浆期最关键,不能耽误。”那天,她在田埂上来回走了8公里,记录下32处病害点。晚上整理数据时,监测仪警报骤响,她却笑着说:“庄稼长得好,我这心脏跳得值!”

一次关节炎发作,她疼得蹲在地上直冒冷汗。种植户老李用拖拉机把她送回单位,她却在车上抓紧工作,“黑土就是我的药,闻到泥土味,病就好了一半。”她一边整理病害资料,一边向老李开玩笑说。

29年的耕耘,田巧玲收获累累硕果:完成试验课题300余项,获国家专利1项,获优秀论文奖64篇,技术推广面积超400万亩,累计节本增效8000万元。荣誉墙上,“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北大荒最美农业科技工作者”等牌匾熠熠生辉。

但田巧玲最珍视的,是种植户送的绰号——“科技兴农领头雁,黑土情深女工匠”。2024年,她带领团队打造的科技园区成为“北安模式”标杆,吸引20余批考察团学习。站在金黄的豆浪前,田巧玲目光灼灼:“我要让每寸黑土都变成‘科技田’、‘致富田’!”

从青丝到白发,田巧玲用半生韶华践行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誓言。她像一株扎根黑土的稻穗,以科技为养分,以初心为阳光,在广袤的北大荒沃野上,书写着新时代农业工匠的传奇。正如她常说的:“土地从不辜负汗水,咱们农业人,就要做黑土地最忠实的守护者!”

如田巧玲一般的北大荒农业科技工作者,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托起丰收,在平凡中铸就伟大。这片黑土地,因他们的坚守而更加丰饶;这片天空,因他们的梦想而更加辽阔。

作者:张永刚 刘晓岩

作者单位:北大荒融媒体发展有限公司 北大荒集团长水河农场有限公司

来源:中国农垦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