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中国人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会插有艾青和菖蒲?为什么章姓的小脚趾甲大多数不破即裂,不是灰趾甲也会多一小块呢?这里面就有一个非常美丽动人的章氏故事,揭开了这些习俗来源的典故。
为什么中国人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会插有艾青和菖蒲?为什么章姓的小脚趾甲大多数不破即裂,不是灰趾甲也会多一小块呢?这里面就有一个非常美丽动人的章氏故事,揭开了这些习俗来源的典故。
据说,在唐朝末年,黄巢农民起义,章姓的祖先在山东也遭受战乱之苦。有一个妇女手牵着六岁男孩,背着九岁男孩,夹在逃难的人群中。在慌乱中,六岁小男孩的两个小脚趾甲都被石块踢翻了,满脚鲜血直流,痛得走不动了。眼看人群远去,追兵越来越近,妇女急得用树枝抽打小男孩。
就在这个时候,追兵先头部队追到了,看着手无寸铁的孤儿寡母,尤其是蹲在路边哭泣的那个蓬头垢面、瘦骨伶仃的小男孩。小头目产生了恻隐之心,当场骂这个妇女心肠不好,背着的孩子清秀壮实,蹲坐的孩子又黑又瘦,满脚鲜血,还挨打,肯定不是亲生的才会这样。
但小男孩指着背上的男孩说:“他是我大伯的儿子。” 妇人说:“我叔伯儿子父母已在战乱中双亡,他成了孤儿,为保独苗,我只好背着他逃难。万一没办法,也只好丢掉亲生子,我年轻还会生育。” 接着跪下又说:求你别杀我们孤儿寡妇。
此时,大队人马也赶到了,小头目将刚才情形告诉了黄巢,黄巢听后大受感动。想不到一个农家妇女有如此高尚品德,立即下马,双手扶起妇女,随手在路边拔了一株艾青,把叶子揉碎了,包在小孩脚趾上,并派专人护送母子回家。临走时,叫她将菖蒲、艾青插在门上,可保母子平安。
回到村里,妇女叫村里的人全都插上艾青、菖蒲,后来黄巢军路过该村时,果真在村外宿营,对百姓秋毫无犯,这天刚好是端午节。
为纪念这个日子,每到这一天,大家便都在门上插艾青和菖蒲成为习俗,相传到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从此,破裂的脚趾也成为章氏的象征。
裂趾传说,为时已久,据说古时河南荥阳郡郑孔怀之妻金氏,名琴璋,字启仙,启仙身有三乳,人称三乳妈。朝廷闻之,宣召入宫为太子启乳娘。
三乳妈进宫后,宫廷奸佞作乱,发兵冲向皇宫。三乳妈抱住太子逃出宫门,当时,追兵已近,三乳妈急中生智,眼见岔道间一丛荆棘,枝繁叶茂可作避难之地。于是,立即脱下绣鞋,抛相反之处,见太子熟睡,将裙披其身上,拨开荆条,藏身于丛中。
未已,叛军随至。前面叛军一见绣鞋,朝绣鞋方向追踪,后面叛军以长矛乱刺荆丛,刺中三乳妈尾趾。三乳妈急忙拭去矛尖鲜血,叛军见矛无血迹,才向前而去,保全了二命。
朝廷平叛后,皇上诏示:三乳妈救太子有功,御赐荣归。归后,生一男一女,男名十八郎,女唤十九娘,生下尾趾甲皆裂痕。尔后,代代相传,无一异也。后裔孙女嫁与章氏,章氏子孙的尾趾也裂甲。章氏世代为纪念郑章二姓裂趾相亲,祖堂上设龛立像,奉祀三乳妈。
那是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时。一天,起义军在行军中,看到难民里有个妇女背着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而牵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在逃难。那个小的男孩光着双脚,已被路上石子划得鲜血淋漓,哭喊着要妇人背背他,可那妇人不仅不背,还呵斥着小男孩快走。
起义军的一个小头目看到后猜想:这妇人背着大男孩,而却让这小男孩走,这小男孩肯定不是那妇人亲生的,才如此虐待他。于是就叫士兵把他们带过来问问。
谁知,一问才知道,那大男孩是那妇人丈夫大哥的孩子,而那小男孩才是她亲生的。起义军的将士被这妇人的品德所感动,于是,告诉了黄巢,黄巢也为之感动,给了他们钱粮和一辆马车,并告知全体起义军不得打扰,同时派人把他们送到安全的地方。
这个妇人的丈夫姓章,那小男孩因光脚,把两只脚的小趾甲都磨坏了,所以,有裂趾甲的都是这小男孩的后人。
来源:枫桥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