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5 月 23 日晚,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与前秘书孟羽童在抖音直播间上演 “世纪破冰”,这场名为 “回家吃饭” 的直播以 3.2 亿元销售额刷新格力单场纪录,更让两年前因 “接私活开除门” 决裂的师徒关系成为全民热议焦点。从 “接班人培养” 到 “
2025 年 5 月 23 日晚,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与前秘书孟羽童在抖音直播间上演 “世纪破冰”,这场名为 “回家吃饭” 的直播以 3.2 亿元销售额刷新格力单场纪录,更让两年前因 “接私活开除门” 决裂的师徒关系成为全民热议焦点。从 “接班人培养” 到 “职场互撕”,再到如今的流量合体,这场戏剧化转折背后,折射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焦虑、个人 IP 的价值博弈,以及 Z 世代职场观的深刻变革。
格力的直播困境在 2025 年尤为突出。一季度财报显示,空调业务增速放缓至 3.7%,而直播渠道占比仅 5.2%,远低于美的、海尔的 12% 和 9.8%。董明珠亲自上阵的 “健康家” 主题直播,场均观看量不足百万,弹幕中 “审美过时”“话术老套” 的批评声不断。在此背景下,孟羽童的回归成为关键破局点 —— 其抖音、小红书 400 万粉丝中,95 后占比超 70%,精准覆盖格力亟需触达的年轻消费群体。
对孟羽童而言,此次合作同样充满战略考量。离职后虽通过 “事业养成系大女主” 人设实现商业变现,但 2024 年广告报价从 28 万元 / 条下滑至 18 万元 / 条,个人 IP 陷入 “格力标签” 与 “独立发展” 的撕裂。直播中她刻意强调 “前老板是贵人”“在格力学到的职业素养”,正是为了修复 “背叛者” 形象,为即将启动的影视公司项目积累口碑。
二、回归可能性:制度鸿沟与情感博弈
直播中董明珠的表态耐人寻味:“格力规定离职后不能再回来,但羽童还要出去读书,回来再说。” 这一矛盾表述揭示了回归的双重障碍:
制度层面:格力《员工手册》明确 “离职后不得二次入职”,且孟羽童签署的竞业协议仍在有效期内。法律专家指出,若其以 “特邀主播” 身份长期合作,可能触发 “变相回归” 的合规风险。此外,格力已注册 “孟羽童”“明珠羽童” 等商标,形成对 IP 价值的法律控制。
情感层面:董明珠将孟羽童视为 “孩子”,直播中多次提及 “她对格力有感情”,但 2023 年公开批评其 “利用平台当网红” 的裂痕仍未完全弥合。孟羽童虽在直播中拥抱董明珠,却在评论区强调 “已开启新事业”,显示出对独立发展的坚持。
三、职场范式:从 “师徒制” 到 “对等合作”
这场破冰直播的深层价值,在于揭示了传统职场关系的重构趋势:
代际权力解构董明珠的 “铁腕管理” 遭遇 Z 世代的 “职场觉醒”。孟羽童离职后转型自媒体,单条广告收入超格力年薪的 20 倍,证明年轻一代更追求价值变现的即时性。直播中她巧妙将职场矛盾转化为 “女性互助” 叙事,用 “不能没有女老板” 的话术淡化对抗,展现出新一代的职场智慧。
企业 IP 化生存格力通过 “董明珠 + 孟羽童” 组合,探索出 “老板人设 + 员工流量” 的新型营销模式。这种模式在海尔 “张瑞敏 + 张朝阳”、新东方 “俞敏洪 + 董宇辉” 等案例中已得到验证,但需警惕过度依赖个人 IP 的风险 —— 格力 2024 年营收下滑 7.31%,部分归因于 “董明珠个人 IP” 与 “品牌年轻化” 的脱节。
商业伦理再定义孟羽童的 “合规接私活” 争议,暴露出传统企业与新媒体时代的价值观冲突。她在直播中强调 “已签署竞业协议”,但格力未公开协议细节,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影响合作的可持续性。未来企业需建立更清晰的 IP 权益分配机制,避免 “平台流量” 与 “个人品牌” 的博弈。
四、破局之路:从流量捆绑到价值共生
对格力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将 “孟羽童效应” 转化为长效竞争力:
内容升级:借鉴 “明珠羽童” 直播间的 “职场真心话” 环节,开发 “董明珠的下午茶” 等 IP 栏目,将产品植入与商业洞察结合,提升用户粘性。
组织变革:董明珠已透露 “找到三四个接班人”,需加速构建 “董明珠 IP + 管理层矩阵”,降低对个人流量的依赖。
合规创新:参考小米 “生态链模式”,与孟羽童的影视公司建立战略合作,既规避竞业风险,又能通过内容共创实现品牌破圈。
对孟羽童而言,则需在 “格力背书” 与 “独立发展” 间找到平衡点:
人设迭代:从 “董明珠接班人” 转向 “职场成长导师”,推出《羽童的职场课》等付费内容,强化知识付费属性。
资源整合:利用格力供应链资源,开发联名款小家电,实现 “个人 IP + 实体产品” 的闭环变现。
法律风控:聘请专业团队审查竞业协议,在合规框架内拓展商业边界。
结语:职场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价值交换
这场直播的终极启示,在于揭示了职场关系的本质 —— 当董明珠需要年轻流量,孟羽童需要品牌背书,曾经的恩怨便不再重要。对企业而言,与其纠结于 “员工忠诚度”,不如构建 “价值共生” 的合作生态;对个人而言,与其依赖平台光环,不如修炼 “可迁移能力”。正如孟羽童在直播中所说:“职场没有对错,只有成长。” 而格力与孟羽童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来源:每日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