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许多被我们忽视和误解的地方,其中敦刻尔克大撤退就是一个。这次大撤退一向被描绘为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起死回生的关键时刻,但谁又能想到原来这次葬送了希特勒的大撤退恰恰正是希特勒一手造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许多被我们忽视和误解的地方,其中敦刻尔克大撤退就是一个。这次大撤退一向被描绘为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起死回生的关键时刻,但谁又能想到原来这次葬送了希特勒的大撤退恰恰正是希特勒一手造成的。
1940年5月23日上午至24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先后占领了布洛涅和加来。24日下午,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已到达格拉夫林,离敦刻尔克还有10英里了,而在其右翼的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也已到达艾尔一圣奥梅尔一格拉夫林运河一线。两支装甲劲旅只需再努把力,就可直取敦刻尔克,而后继的几十个步兵师也正源源不断地跟进。古德里安等人踌躇满志,决心率领他们的装甲部队再打一个围歼战,将英法军队的数十万人马彻底消灭在滨海地区。
然而就在这时,第1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同时接了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发来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并称“敦刻尔克之敌将全部留给戈林元帅的空军去解决”。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后,立即向克莱斯特提出了质问和抗议,但得到的最后答复是:“这是元首亲自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于是,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着英法比联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
这道命令等于给了英法联军绝处逢生的机会,联军利用这转瞬即逝的喘息机会,得以实施从海上撤退的“发电机计划”,争取到了3天的时间修筑防御工事,掩护部队从海滩横渡英吉利海峡向英国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历时9天,实际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3个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5个全天,总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成就了“敦刻尔克奇迹”。
然而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的只不过是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 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虽然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但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
那么希特勒为什么要下达停止进军的命令,以致丧失了全歼数十万英法联军的良机?如果能把这部分联军歼灭于海滩,获得像“史里芬计划”所称“让右翼末梢袖拂海峡”那样的结果,也许二次大战的进程便会改变。对此战后有许多前纳粹将领和西方史学家做出了各种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种说法是希特勒下达停止部队前进的命令,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有意给英国提供一条退路,让英军大部逃走,使其免遭奇耻大辱,以便将来能较容易地同英国达成某种和平协议。据德国将领称,5月24日,希特勒认为胜券在握,战争可望在6周内结束,希望能与法国缔结一个“合理”的和约,这样就容易同英国达成协议。同时他又以赞许的口吻谈到英帝国,谈到英帝国有必要存在,他说他的目的是要在英国认为可以保住体面而接受的基础上讲和。同年7月13日,希特勒又说用武力迫使英国投降对德国没有什么好处,只对美国、日本和别的国家有好处。
第二种说法是归咎于戈林试图争头功,想保全空军的面子,说服了希特勒下令停止进军。据说5月23日下午,当戈林听到弗兰德尔达成合围的消息,拍案而起,大声说道:好极了!这对空军是个极好的差事。我必须立即告诉元首。”他在电话里敦促希特勒把消灭陷人重围的英法联军的任务交给空军,因为在德国军队中,空军是纳粹最早掌握和控制的军种,陆军将领自开战以来已立下赫赫战功,而戈林指挥的空军只是充当配角,谈不上有什么显赫的战绩,为了保全纳粹空军和戈林本人的面子,戈林力争这一“瓮中捉鳖”的任务。戈林对希特勒发誓,那儿的任务只有靠他的空军才能完成,并担保能一举全歼被围之敌。为了防止德国坦克部队被自己的空军炸弹误伤,他要求希特勒下令把坦克撤到远离合围圈的西部地域。于是希特勒当即同意了戈林的计划。
第三种说法认为是希特勒听取了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的建议,向已推进至拉巴塞运河的克莱斯特装甲兵团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原因是考虑到弗兰德尔滨海地区和沼泽地不方便使用坦克,而且各装甲兵团的战车有相当一部分需要修理,部队须稍事休整。因此希特勒5月24日的命令只不过是对5月23日下午6点钟龙德施泰特要克莱斯特和霍斯的装甲兵团都暂停待命的肯定而已。
但是龙德施泰特本人则不是这样认为,他把责任归答于希特勒,他指出:“这种难以置信的错误,应归咎于希特勒自以为是的个人指挥。元首天天接到关于坦克在战争中的损失的报告,而根据简单的算术程式,他这时推算那里已经没有足够的坦克去进攻英国人了……希特勒做出决定的第二个原因是,他在柏林所看到的地图上,港口周围的地区都是水乡,不适于坦克作战。由于装甲部队不足和地形的困难,希特勒认为进攻的代价会是很高的,而本部的法军尚未消灭。”因此他希望为法国战局的第二阶段保存装甲部队实力。
第四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希特勒的赌徒心理在作祟,使其陷于犹豫不决、朝令夕改的境地。自德军在西线开战后,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整个战局取得了超乎寻常的成功,胜利来得这么快,使希特勒神经极为兴奋、紧张、不安和焦虑,就像一个赌台上的赌徒,赢得太多反而怕输。此点从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的日记中可见一斑。
“5月17日元首神经紧张得要命。他被自己的成功吓坏了,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宁愿坚决抑制我们。”
“5月18日每一个小时都是宝贵的,元首统帅部的看法却不相同。元首担心南翼。他大发雷霆,叫喊着指责我们会毁掉整个战役。他不愿意继续西进。”
“5月25日迅速推进的左翼前面并没有敌人……但被元首的不可更改的意志阻止了。”
“5月26日装甲和摩托化兵团遵照至高无上的命令,像大树一样,扎根在贝顿和圣奥梅尔之间的高地上,不能进攻……而本来是可以大干一场的。”
此外,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所指出的,认为在这紧要关头影响德军装甲部队的行动的是布格涅的防御战,尤其是加来的防御战,英军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希特勒为何在这关键时刻下了这样一道命令,从而导致了一个重大的军事失误,对战争的进程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个谜也许永远不可能解开,因为只有希特勒本人知道为什么。不过人们可以根据事情的来龙去脉去猜想、去揣摩,正如英国著名军事史家利德尔·哈特所猜想的那样:“希特勒的性格非常复杂,所以任何简单的解释都未必是真实的。他做出这一决定,大有可能交织着好几条线。三条是看得清的——他希望保存坦克力量以备下一次出击之用;他长期以来始终畏惧弗兰德尔沼泽地;戈林为纳粹空军争功。不过,十之八九是这个生性爱好政治权术、头脑里多的是花招的人,他心中交织着一条政治线和这三条军事线。”
不管怎么说,希特勒在此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它影响到日后对英国的入侵,并且使英国人以后在非洲和意大利能继续作战。我们应该看到,从某种程度上说,敦刻尔克奇迹之所以能够发生也完全是希特勒放任的结果。
正如丘吉尔在1940年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英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这绝不是一场奇耻大辱的败退。
历史的真相大全集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则把敦刻尔克撤退列为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战役之首。而纳粹德国陆军上将佩尔斯基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满怀敬意地写道:“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来源:夜聽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