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温暖的精神相遇——推介《尊师重友堪楷模》专题的一点感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04:24 5

摘要:3月25日至5月23日,历时两个月,我怀着对良师益友胡世宗先生的敬意,在微信自办[听到看到想到]栏目里,围绕《尊师重友堪楷模》专题,连续发布了60篇文稿,并配发400余张照片。与此同时,在今日头条发布相同的文图。

一场温暖的精神相遇——推介《尊师重友堪楷模》专题的一点感悟

3月25日至5月23日,历时两个月,我怀着对良师益友胡世宗先生的敬意,在微信自办[听到看到想到]栏目里,围绕《尊师重友堪楷模》专题,连续发布了60篇文稿,并配发400余张照片。与此同时,在今日头条发布相同的文图。

推介此专题的本意是记录回顾胡世宗先生的交友轶事,学习其尊师重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却意外收获了关于文学、友情与时代精神的深刻启示。这个专题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带我溯游而上,不仅对胡世宗有“重识君”的感觉,更看到了一个时代文化人的精神图谱。

专题里的光芒一一照见文人相惜的互助力量

起初开设专栏聚焦“尊师重友”专题,是想打破“文人相轻”的刻板印象,展现真正的文化人如何以文会友,做到“文人相重”。令我惊喜的是,专栏很快成了一个“磁场”:50多位文坛巨匠、文化名人、专家学者、文学爱好者以及一些晚生后学陆续“亮相”,其中有文化部长,文坛泰斗,普通士兵,将校军官;有声名远扬的诗人,有弛名文学评论家,有知名专家学者,有著名作家编辑,他们带着故事与热情“涌来”,让我看到胡世宗交往范围的宽泛,领域阵线的多元,角色等级的层次,文学内涵的丰富,尊师重友的品格。然而,这里恰恰没有等级之分,只有真诚友情,对文字的虔诚,就连未曾谋面的文友,也能通过书信成为“文学知己”。

这种跨越身份的真诚互动,恰恰是专题的社会意义所在。在流量至上、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胡世宗与师友们65年坚守的互信,为一首诗争论彻夜的较真,对素未谋面者的倾囊相授,如同春日里的溪水,冲刷着“功利社交”的积尘。有读者留言说:“原来文人之间可以这样温暖”。这让我意识到,专栏或许正在做一件小事:在喧嚣中种下“真诚”的种子,让更多人相信,这世上仍有超越利益的精神联结。

文字里的灵魂一一胡世宗文学的生命温度

透过专栏的相关故事,我更深切地理解了胡世宗的创作价值。他的诗歌像一本“流动的时代日记”;《胡世宗日记》犹如一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散文长卷,又恰似未曾发表的良师益友共同汇集的人生风采录。

胡世宗年轻时写《北国兵歌》,把战士的家国情怀熔进冰雪严寒的意象;中年写《鸟儿们的歌》,用鸟儿们的歌唱寓示改革开放的强劲春风成为推动社会砥砺前行的动力;近年写《延伸,我们的路》《雷锋我们需要你》《洪流放歌一一我写雷锋60年》,又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时代注入社会文明的元素,从而追问人类精神的归处。这些作品之所以动人,因为始终带着“体温”——不是空洞的抒情,而是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脉搏紧紧联系在一起。

他的日记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千万字的鸿篇巨制里,有唐山大地震时“在废墟上写诗是否必要”的灵魂叩问,有改革开放初期文学沙龙的激烈争论,也有疫情期间“居家创作如何不被焦虑淹没”的日常记录。这些文字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军旅作家、“战士诗人”对时代的真诚回应:他写自己的困惑挣扎、感悟呐喊、收获成长,也写身边人的生活故事,让私人记忆成为时代的注脚。有人说,读他的文字能感受到“一个文化人的良心”,我想,这或许就是文学的力量——它让个体的声音成为集体的记忆,让真诚的思考穿越时光。

现象背后的思考一一文化传承需要怎样的“中间人”

在梳理专栏的素材时,我常常思考:胡世宗为何能凝聚起这样一个跨越半个世纪、横跨不同层次的朋友圈?或许因为他身上有一种特殊的“中间性”:他是传统与现代的中间人——既坚守手写书信的仪式感,又主动学习新媒体写作方法;他是精英与大众的中间人——能和文坛泰斗探讨学术,也愿为基层作者修改诗稿;他更是传承与创新的中间人——把前辈的治学精神转化为具体的创作思路,又把年轻人的新观念引入传统文学场域。胡世宗先生又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他不仅诗作丰厚,散文卓有成就,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和通讯特写也别有文采,各具特色。最根本的是他具有军人与文人融合的宽阔胸怀真诚善良刚毅气质与文化自信,具有文化工作者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的勇于担当与文化自觉,具有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光荣使命与自律自强。

胡世宗这种超乎寻常的“多面手”和特殊潜质的“中间人”,加之良师益友的助力,使他热爱生活的热情不衰减,文学创作的激情不衰减,在大写的诗意人生充滿阳光的路上永不止步,由在良师益友身上向内汲取营养,不断发展成为向外输送养分的良师益友

这种“中间人”角色,在文化传承中尤为珍贵。当下的文化生态,已经显现“断层”的焦虑:传统与现代割裂,精英与大众游离,代际之间缺乏对话。而胡世宗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传帮带”,而是在不同群体之间搭建桥梁,让智慧在流动中生长。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是俯身铺路的“摆渡人”——年轻时被前辈托举,成名后甘为人梯,这种从“受惠者”到“助人者”的转变,或许才是文化传承的真正密码。

最好的收官,是继续前行。 眼下专栏已经收官,但那些阅读过的故事、品味过的文字、感受过的真诚,却始终在心里发烫。胡世宗的故事让我明白:文学不是孤芳自赏的鲜花,而是连接人心的桥梁;友情不是功利的筹码,而是精神的相互照见;文化传承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茬人一代人接着一茬人一代人的温暖传递。

作为专栏创办与推介者,我很庆幸能见证这些感人的故事。而比见证更重要的,是接过这份温暖——愿我们都能成为真诚的人,像胡世宗先生那样,在自己的人生里,既做被光照亮的人,也做照亮他人的光。

2025年5月23日

来源:乐观的润无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