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安徽建筑大学紫云路校区2栋407寝室传来喜讯,六位同学集体成为准研究生,分别被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录取。他们的故事,宛如一部激昂的青春奋斗史。
近期,安徽建筑大学紫云路校区2栋407寝室传来喜讯,六位同学集体成为准研究生,分别被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录取。他们的故事,宛如一部激昂的青春奋斗史。
时光回溯到2021年秋天,刘子祥、张龙、叶超、孙锐、崔兆磊和谷思贤这六位少年从安徽各地齐聚位于合肥的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又一同住进了407寝室,由此开启了一段关于奋斗、友情与理想的热血故事。
图为六人合影。从左往右:谷思贤 张龙 刘子祥 叶超 孙锐 崔兆磊
考研了!
六人同频近一年
初入寝室,收拾完行李后,崔兆磊第一个打破沉默,组织大家前往学校门口的小饭馆聚餐。这次聚餐,宛如一场“破冰之旅”,让他们在交流中逐渐发现彼此性格相投。
开学不久,寝室长一职空缺,刘子祥毛遂自荐。谈及缘由,他笑道:“我每天10点就睡了,可有的室友睡得迟、熄灯晚。为了能延续自己早睡的习惯,我觉得当寝室长说话更‘硬气’。”果不其然,上任后,寝室熄灯时间统一为10点,大家都很给“面子”。
刘子祥不仅是寝室长,更是寝室里最早萌生考研想法的人。从大一开始,他就默默地为自己的未来规划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室友希望继续在学术的海洋里深耕,有的则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而努力。因此在大三下学期开学时,也就是2024年年初,大家经过一番深入的交流和思考,最终都坚定地决定要考研。
为了实现考研的梦想,刘子祥精心为大家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复习计划:每日7点起床,上午学英语和政治,中午11点半休息两小时,下午学数学,晚上学专业课并复盘错题。
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六位同学几乎每天都按照这个节奏并肩作战。“大家都保持同样的复习节奏,这样遇到问题就能一起讨论、解决。”刘子祥分享。偶尔,如果有同学因为特殊情况需要调整计划,也会在寝室群里及时“报备”,这种互相监督的方式,让他们的团队更加紧密,也让每个人都不敢有丝毫懈怠。
快起床!
互相监督共赴“理想岸”
然而,考研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途中难免会有体力不支的时候。有时候,会有同学赖床,不想早起。每当这时,大家在确认赖床的人不是身体不舒服后,便会用语言击垮惰性。“你看看那谁谁都起来了,你怎么还不起来,那谁谁都在学习了,你怎么能睡得着。”这样的话语如同声声战鼓,敲击着赖床同学的内心,此招屡试不爽,总能让大家重新振作起来。
由于在图书馆的位置相邻,如果有人偷玩手机,就会遭到集体警告。而作为寝室长的刘子祥,更是细心地关注着大家的情绪变化。每当有人压力过大或者情绪低落时,他总会及时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他还会组织大家一起运动,在操场上挥洒汗水,释放压力;偶尔,他们也会出门吃饭、看电影,享受短暂的放松时光。
近期,六位同学都收到了目标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当最后一个收到消息的刘子祥得知自己被录取时,寝室里的气氛达到了顶点。“当时大家都很兴奋,感觉所有的努力都有了回报。”他回忆。随后,他们处理了陪伴自己许久的考研书籍,删除了手机里那些为考研而下载的软件,那一刻,他们如释重负。
合肥见!
短则离别为更好相聚
回顾大学期间,他们在学术与竞赛的舞台上留下了无数精彩的瞬间。有人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斩获省级三等奖,多人多次荣获校级奖学金及“三好学生”“学习标兵”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是他们努力的见证,也是他们青春岁月里最耀眼的光芒。
运动会上,他们是热情洋溢的志愿者,用微笑和汗水传递着温暖;周末,他们会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合肥的老街小巷,探索这座城市的韵味;压力爆棚时,他们会围坐在一起,畅聊到深夜,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
有人以“苦学酬身世,佳名播帝畿”自勉,激励自己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有人用“行而不辍,终成所愿”明志,坚定地朝着目标迈进。一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六位男生在相互扶持和陪伴中共同成长。刘子祥感慨:“这件事,无论我们多大年纪,都会是非常拿得出手的回忆。”
如今,他和张龙即将分别奔赴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离开合肥这片承载着他们青春记忆的土地。不过,分别只是暂时的。作为寝室长,他满怀期待地计划着,今后每年过年,当大家都回到安徽时,一定要聚在一起。而且,他们六个人都怀着对合肥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计划着未来在合肥工作。到那时,他们将再次相聚在同一座城市,续写属于他们新的精彩篇章。
合报学在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庄文倩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英语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