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时光的长河里,31年的岁月足以让青丝染霜,足以让沧海桑田。而在潜山市黄铺镇,一桩因水浸墓穴而起、长达31年的矛盾纠纷,却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春风吹拂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十一年水浸事
一朝调解化春风
文/张华应
在时光的长河里,31年的岁月足以让青丝染霜,足以让沧海桑田。而在潜山市黄铺镇,一桩因水浸墓穴而起、长达31年的矛盾纠纷,却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春风吹拂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起纠纷,像一根扎在郝氏家族心中的刺,随着岁月的流逝,非但没有被淡忘,反而在家族的口口相传中愈发尖锐。农村风俗里,墓穴被水浸被视为晦气,家族近年来的小灾小难,更让他们对水浸墓穴之事耿耿于怀。他们从最初的找村讨说法,到个别成员情绪失控出现言语和肢体攻击,矛盾在一次次的无果而终中不断升级,犹如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
回溯往事,一切皆有因由。上世纪70年代初,响应国家兴修水利的号召,祥圣大队改岭头组三角塘为岭头小水库;1994年,为保障农田灌溉,水库增容,溢洪道水位抬升,致使郝氏家族的墓穴在汛期难逃水浸厄运;2017年,水利部门进行水库除险加固,郝氏家族虽支持建设,可墓穴被浸的问题始终悬而未决。这是历史遗留的难题,却也是横亘在群众心头的阴霾。
黄铺派出所的民警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矛盾。他们深知,化解矛盾不能只靠冰冷的法律条文,更要用真心、动真情。辅警张敬高,这位调解经验丰富的“老江湖”,主动挑起了化解矛盾的大梁。民警、辅警与村干一同深入实地,追溯历史,梳理脉络,明确责任,他们不辞辛劳,只为找到矛盾的症结所在。
2025年5月15日,调解室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展开。民警辅警以法律为基石,却让法律绽放出温暖的光芒。他们从法律法规讲到乡俗民约,与双方“面对面”,用朴实的话语、真挚的情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调解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几度出现分歧,气氛紧张得仿佛能拧出水来。但民警辅警们始终保持着耐心,一次次地沟通、协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忽略任何一方的诉求。
最终,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长达31年的坚冰被融化。双方达成协议,6000元的迁移补偿费用,让矛盾双方握手言和。当墓穴顺利迁移,曾经剑拔弩张的双方,心中的怨气也随之消散。周边群众纷纷点赞,电话、信息纷至沓来,是对民警“公平、公正”执法的认可,更是对他们倾力化解矛盾的感激。
黄铺派出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他们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真心贴近群众,用诚心倾听诉求,用爱心温暖人心。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基层民警的担当与坚守,看到了法治社会的温情与力量。这起长达31年矛盾纠纷的成功化解,不仅平息了事态,更在群众心中播下了信任的种子,为辖区的和谐稳定筑牢了坚实的防线,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