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先驱奋战柴达木 ——为青海油田创业70周年而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02:44 2

摘要:2008年,我受青海油田公司委派,主持建设青海油田展览馆,其间,翻阅了很多与柴达木石油开发有关的资料、书籍、档案,对青海油田的历史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史志、书籍对科学技术工作者在青海油田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鲜有提及。

◇宗福军

作为一名在青海油田工作三十年的人,我对柴达木盆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着很深的感情,对青海油田的开发史格外关注。

2008年,我受青海油田公司委派,主持建设青海油田展览馆,其间,翻阅了很多与柴达木石油开发有关的资料、书籍、档案,对青海油田的历史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史志、书籍对科学技术工作者在青海油田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鲜有提及。

2024年岁末,青海油田公司党委在青海油田创业7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决定派出一支工作小组赴北京、陕西、甘肃、西宁等地进行青海油田起源与发展溯源。我作为其中一员,在50天时间里,先后到中央档案馆、中国石油档案馆、青海省档案馆和图书馆、甘肃省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延长油田和玉门油田等地查寻资料,发现了一批青海油田发展史上鲜有提及的珍贵史料,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科学大师对柴达木石油工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李四光:柴达木石油勘探的指引者

据《当代中国的石油工业》记载:1953 年,新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石油工业在全国工业战线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地质部根据李四光《西北旋涡地质构造学》的理论,把找油的目光投向了新疆、甘肃和青海。

《李四光年谱续编》记载:1954年,李四光领导的地质部明确提出以华北、四川、鄂尔多斯、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为石油地质工作的重点地区。

据1955年第16期《石油地质》记载:1954年3月1日,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应邀到燃料工业部作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的远景》的报告,强调“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

《中国石油地质志》记载:1955年2月11日,李四光领导的地质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地质普查工作会议。决定组建5个石油普查大队,分赴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开展野外油气勘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的油气普查工作,其中番号“632”的石油普查大队专门负责柴达木的石油勘探工作。

《李四光年谱续编》记载:1955年7月,李四光委派助手孙殿卿带队到柴达木与632队汇合,进行“柴达木盆地石油移聚储存与构造型式关系”调查研究。

1955年9月初,李四光收到助手孙殿卿从柴达木寄来的实地考查报告。9月21日,给孙殿卿等回信,信中说:“地质部于三四个星期前整理有关柴达木的材料,合并你们此次来函,真正令人闻之兴起。”

1956年2月4日,李四光向中央有关领导作《如何总结过去的普查结果,迅速对石油远景做出评价》的书面汇报,其中强调:“柴达木盆地除在茫崖附近继续钻探工作外,还应该在冷湖、柴旦、德令哈等地布置物探、化探工作,并迅速选择下钻地点,开始钻探。”

在李四光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1955年,地质部632地质队1分队,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发现了一号至七号7个构造组成的石油构造带。1958年8月,部署在五号构造的地中四井,日喷原油量高达800吨左右,一举震惊全国。1959年,冷湖油田年产原油30万吨,约占全国的12%,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

李四光,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孙健初:柴达木石油勘探的先行者

据《中国石油之父》一书介绍,1935年初,孙健初开始负责青海、甘肃、宁夏地区的地质调查。1937年,孙健初又参加“西北地质矿产试探队”,在甘肃、青海部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1942年至1944年,孙健初去美国考察油田,进修石油地质,写出《发展中国油矿纲要》。他预见了“柴达木盆地及山西盆地,为颇有(找到油田)希望之区域。”

在玉门油田档案馆,我们查到了孙健初早期的一些资料。

1947年,孙健初组织了6个地质队,自陇东至青海柴达木西部进行旧中国前所未有的大面积勘查。孙健初的助手、测绘专家周宗浚等带队的“甘青新边区及柴达木工矿资源调查队”,挺进柴达木西部,发现并命名了厚度达150米的油砂山,并编写《柴达木盆地油气远景报告》,从而揭开了中国人在柴达木盆地找油的序幕。

1947年,孙健初发表《发展中国油矿计划纲要》,文中他明确提出:“柴达木盆地是可以有油并且是最有希望的区域”。

据中国石油档案馆的史料,1950年4月13日至24日 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业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在燃料工业部下设立全国石油管理总局,以加强石油工业的领导与研究工作。成立西北石油管理局,任命孙健初为全国石油管理总局探勘处处长。他精心组织勘探队伍在陕甘宁、永昌、民和、柴达木尕斯地区勘探,为西北地区日后的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了相关数据。

孙健初,著名地质学家,我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开拓者,中国石油地质的奠基人,被喻为“中国石油之父”。

孙殿卿:柴达木石油勘探的地质先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石油短缺,国家先后派出3支石油地质队伍先后来到柴达木,他们是地质部西北局632地质普查大队、以1954年进盆地的柴达木地质大队为基础建立的青海石油勘探局地质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组成的柴达木石油研究队。三支队伍相互配合,协同勘查,为柴达木大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50年代,这批最早进入柴达木的地质队员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地质尖兵”。

在青海省图书馆,我们查找到1955年10月21日的《青海日报》头版题为《全国人民眼睛望着柴达木》的文章。讲述了在庆祝国庆六周年招待会上,周恩来总理专门与来自柴达木的石油勘探队员询问和交谈的相关细节。

《李四光年谱续编》记载:1955年,李四光从原地质部632地质大队送来的柴达木地质考察图上发现,那里可能有较好的石油构造,于是决定派其助手、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室副主任孙殿卿带领新分配的6名大学生前往柴达木实地考察。

孙殿卿等人对柴达木盆地北部古近-新近系地层及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发现广布于盆地内的古近-新近系地层主要为河流及湖相沉积,确定柴达木有着极佳的生油条件。

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我们查寻到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199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庆贺孙殿卿研究员献身地质事业六十周年》,文中介绍:1955年,在柴达木盆地考察时,孙殿卿等人研究发现,盆地许多地方出露的古近-新近系褶皱和断裂,不但发育完好,而且成生展布很有规律,其成生机制,就像双手拧毛巾一样,在这种应力作用下,生成于生油层中的分散油质,会向断裂处和背斜构造高点运移。如果断裂暴露于地表,那么沿断裂运移的油质必然挥发至地表。在柴达木这样干燥、多风沙地区,挥发的油质又会黏结着不断吹来的沙尘,形成油砂山。

1956年,孙殿卿指导地质部632地质队一分队在冷湖四号的钻探,遭遇到浅油层,原油喷射高达20米。

随后,孙殿卿进一步建议,在大油苗附近的背斜构造上打钻探油。1958年8月,632地质队在柴达木盆地冷湖五号钻井,9月13日在650米处遭遇浅油层发生井涌,继而出现井喷,连续畅喷3天3夜,日喷原油高达800吨左右,柴达木盆地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发现——冷湖油田精彩问世。

孙殿卿对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地质规律和找油勘查的突破,他从构造体系与油气分布规律提出中国油气地质勘查战略部署意见,总结了构造找油的详细步骤,继承并发扬了李四光的学术思想,他在石油勘探方面提出的独到见解,对柴达木的石油开发十分重要。

柴达木大开发史,是一段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长达70年的艰辛创业史,其中凝聚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

孙殿卿:地质力学和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

《西海都市报》(2025年05月24日 第A5版:第一阅读)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