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云南省中部,人们发现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它就是一个从地图上找不到,但是确实存在的地名----罗次。而罗次这个地方,有两个村叫“罗马伍”和“罗马台”。它们是位于云南省禄丰市仁兴镇的仁兴村和上乘马村的古村名,这两个西域化的名字,引起了人们的好奇,浮想联翩。罗次为什
一、2000多年前的悬案
在云南省中部,人们发现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它就是一个从地图上找不到,但是确实存在的地名----罗次。而罗次这个地方,有两个村叫“罗马伍”和“罗马台”。它们是位于云南省禄丰市仁兴镇的仁兴村和上乘马村的古村名,这两个西域化的名字,引起了人们的好奇,浮想联翩。罗次为什么会有叫“罗马”的村名?有人说,从字面理解:“罗马伍”----罗马人的队伍;“罗马台”----罗马人祭祀、集会的高台。
这样的解释,让人们回想起世界历史上2000多年前的一桩悬案。
西汉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古罗马帝国和西方,正处于剧烈的割据时代,硝烟弥漫,战火连天,到处笼罩血腥的征伐和屠杀。古罗马帝国的当权者克拉苏为了和凯撒、庞培为争夺霸权和土地,向东扩张自己的势力。克拉苏率领7个军团,4.5万人的精锐大军越过幼发拉底河,发动了对古帕提亚王国(又称安息,今伊朗一带)的侵略战争,初期一路攻城略地,战果辉煌。但后来在卡尔莱战役中,被安息军诱敌深入,罗马军团被围歼于荒漠深处,克拉苏被俘斩首。只有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率精锐的第一军团6000余人突围东逃。33年后,即公元前20年,罗马帝国和安息国签约言和,并相互遣返战俘。当罗马帝国要求遣返在卡尔莱战争中被俘的官兵时,安息国当局否认其事。
那么普布利乌斯率领的精锐第一军团6000余人究竟哪里去了?
面对凭空消失的罗马军团,后人有种种猜测。有人说:这些罗马军队弹尽粮绝,自生自灭消失在沙漠中;有人说,罗马军团融入了中国和中亚各国,被中华民族和中亚民族同化了。依据是《汉书·陈汤传》记录,当年陈汤将军曾在甘肃打败过一支人种,武器、战法与传统匈奴不一样的匈奴队伍,然后带着俘获的俘虏返回中国,这些俘虏最后被安在河西走廊张掖郡。《永昌县志》载:“在今凉州府永昌县南,本以骊靬降人置县。”“骊靬”,是汉代中国对古罗马帝国的称呼,所以“骊靬降人”,应该就是罗马军团的后裔。
有的说……
2000多年来,无论是当年的罗马帝国,还是人文历史学家,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确切的答案。古罗马军团6000余人失踪案,成了现代人文历史学家心中挥之不去的悬案。
二、此“罗马”非彼“罗马”
2000多年后的今天,在距离古战场“卡尔莱”数千公里的云南省禄丰市仁兴镇的“罗马伍”“罗马台”村名,“罗马”二字是否与罗马帝国有关?他们与古罗马军团失踪之间会不会有什么交集呢?
翻开《禄丰县志》关于“罗次”项,有以下记录:罗次西汉为秦臧县,属益州郡;东汉为秦臧县,属益州郡;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改益州郡为建宁郡,秦臧县属益州建宁郡;西晋为秦臧县,属宁州建宁郡;东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建都郡;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剑南道姚州属求州地;唐南诏国时,罗次为次赕,属拓东节度求州地;宋大理国时,罗次为罗部,属鄯阐府(今昆明),元至元十二年(1275)置罗次州,属中庆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罗次州改罗次县,弘治十三年(1500),罗次县直属云南府;雍正八年(1730)7月,罗次县属迤东道云南府;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属云武粮储道云南府。民国初年,罗次县属滇中道;民国18年(1929),废道直属云南省。罗次县1950年属武定专区,1953年随武定专区并楚雄专区,属楚雄专区,1958年并入禄丰县,属楚雄州。
唐樊绰《蛮书》卷四云:“独锦蛮者,乌蛮之苗裔也。在秦藏川南。”据专家考证,“乌蛮”即唐朝对云南省彝族人的蔑称,秦臧是古代对罗次的称谓。彝族是历史上由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在西南大地与其他民族碰撞、融合,从而形成的民族。
古籍记载,河湟地区指的是以西宁为中心的包括青海境内黄河流域和湟水河流域的农业区,河湟地区西倚青藏高原,介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是连接川、藏、甘、宁、新、陕等省区的重要交通要道。
由历史中我们发现一条清晰的民族迁徙路线:
古罗马----安息----卡尔莱----匈奴-----河西走廊------四川-----云南。
从而有人大胆推测,古罗马军团的后裔有可能存在云南。所以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市罗次地区才会有叫“罗马”的村子。
为弄清历史真相,笔者这些年多次实地走访、考察了罗次仁兴镇这两个叫“罗马”的村子。
“罗马伍”属于仁兴镇大猪街社区,坐落于仁兴镇仁兴坝子东南一公里处,西河从村南流过,东边是一个二三公里的平川,北与下营村接壤,西靠邻古城村。全村有380 户,1430 人,全村分为六个村民小组。村民多姓刘、曹、何姓。
“罗马台”属于仁兴镇左所村委会。坐落于仁兴镇仁兴坝子西南四公里处,西河从村南流过,东边是一马平川的仁兴坝,全村有319 户,1152 人,全村分为四个村民小组。村民多姓李。
村民告知,两个村子居住的全部是汉族。“罗马伍”是仁兴村的古村名,“罗马台”是上乘马村的古地名,除上年纪的老人外,现在很少人知道“罗马伍”“罗马台”这两个老地名。村民说,“罗马伍”“罗马台”是彝语地名。
汉人居住的村庄,为什么会用彝语的地名呢?村民们均答不知。究竟“罗马伍”“罗马台”与古罗马失踪军队之间有没有关系呢?至此,还是一个谜。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又翻阅古籍,请教历史学者和彝语专家。
《云南日报》记者李成生在一篇关于罗次三城的文章中说;“黑城在下甸,遗址位于仁兴镇古城村西北约800米的缓坡上,遗址平面形状基本呈略东北西南向倾斜的方形,在四面城墙上(即东墙南部、南墙中部、西墙南部、北墙中部)分别有四个突出的马面,城址四周皆有护城河环绕。”
有专家说:黑城是距今1250余年前,唐代地方政权南诏国时代建造的一座城池,原名黑城,因黑城四面有水环绕,当地的人们称其为“水城”。原住民为《蛮书》所载“独锦蛮”,即当今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市罗次地区、武定、元谋等县的“红彝”前身。而云南的汉人,多数都是元、明、清三朝大规模从中原内地移民过来的,所以仁兴镇汉人居住的村庄有用彝语命名的,就不足为奇了。
彝语专家告知:“罗马伍”在彝语中,表示是丘陵地带,一个位于一条小河边的村庄意思。“罗马台”与“罗马伍”在彝语中表达的含义基本一致。
原来此“罗马”非彼“罗马”。罗次“罗马”与古罗马失踪军团之间毫无关系。
作者:郑国平,云南省禄丰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楚雄州作协会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基本建设经济专业,爱好文学,有小说《王妃故里的女人》,散文《播种在王妃故里的乡愁》,《老鸦关 寻找埃德加斯若笔尖下的记忆》,随笔《‘红楼梦’中的云南方言》等作品在《云南日报》《小小说月刊》《民族时报》《楚雄日报》《大理文艺》《鹤城晚报》《精短小说》《今古传奇》《金沙江文艺》等报刊杂志发表。
来源:探秘桂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