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缺少“问题意识”的五种表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4 00:01 2

摘要:“问题”是论文写作的灵魂,论文包含一个非常清楚的问题,写论文的目的就是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说,“问题”是论文的统率,是贯穿论文全文的线索,论文的选题、结构、材料、语言等都必须围绕“问题”来组织。有没有“问题意识”是判断论文好坏最为重要的一项指标。但现实情况是,许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施利娟

“问题”是论文写作的灵魂,论文包含一个非常清楚的问题,写论文的目的就是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说,“问题”是论文的统率,是贯穿论文全文的线索,论文的选题、结构、材料、语言等都必须围绕“问题”来组织。有没有“问题意识”是判断论文好坏最为重要的一项指标。但现实情况是,许多作者在论文写作时总是缺少“问题意识”。所以,有必要理清楚缺少“问题意识”的各种表现,然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为此,我们总结了缺少“问题意识”的五种表现,供大家参考。

一、只有主题,没有问题

只有主题,没有问题往往表现为问题过于泛泛而不具体,导致问题并没有真正提炼出来,从而形成只有主题的现象。比如,“城市交通问题与对策研究”,选题中未能明确指出具体的交通问题是什么,仅是用“问题”二字代替,误以为这就是研究问题,这就缺乏了对问题的准确定位和深入探究。“城市交通问题”太多了,如果不能明确研究哪一具体问题,则论文会变得很宽泛,浮于表面。

再如,“抗战电影叙事转型研究”“某时期/某某小说叙事转型研究”,此类研究也是只有主题,没有问题,只是想对叙事转型进行描述。但这类研究与前面的“城市交通问题”还有所区别,此类研究并不是说完全不可以去写,基于学科惯习的影响,有些学科内部是接受这种研究的,他们认为这既是主题,也是问题。尤其如果是做学位论文,很多学校、导师是允许这样研究的。但是,如果不被学校、导师认可,或者说作为一篇期刊论文去写,我们建议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再深入挖掘研究问题,比如,可以从为什么要做抗战电影叙事转型研究去思考,或者抗战电影叙事为什么发生了某种转型,抗战电影叙事转型对什么方面有何种影响等去挖掘具体问题。

二、只说常识话

常识性内容虽然是论文中的基础部分,也是支撑论文论证的基础,但如果作者仅仅停留在陈述已知事实和理论,而未能提出深入探讨或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案,就会导致论文缺乏问题意识。论文不需要花费大量篇幅去写常识内容,读者知道的内容没有必要赘述,应该多写读者不知道的。

比如,《数字化转型期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这篇论文,从选题看,应该要找出“数字化转型期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什么问题,并通过分析,提出提升对策。但该论文中,作者第一部分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期”“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概念解释,第二部分围绕“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的“发文状况”“研究方向”等进行描述,第三部分从“影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在写,最后一部分写“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全文前三部分基本都是围绕常识性内容介绍,具体的问题是什么,没有涉及,这就属于缺少“问题意识”的表现。常识性的知识在论文中可以提及,但是不宜多写,应重点围绕“问题”去写。

三、没有“提出问题”

没有“提出问题”一般指的是正文第一部分,很多作者习惯性认为前言已经提出问题了,正文直接就可以开始分析问题。但是前言的提出问题与正文的提出问题是有区别的,正文一开始应再详细介绍问题的具体表现,或者是通过文献综述详细推导问题是什么,如此才能为后面的分析打下基础。

比如《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及其启示》这篇论文,作者正文部分直接介绍了“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的核心标准构造”“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的条件和程序”“对中国的启示”等几部分内容,美国的内容介绍得很详实,但是为何要介绍“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是基于中国的什么现实问题而去介绍,没有说明,这就导致论文完整性有所欠缺,问题意识不明显。如能在正文第一部分先交待“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则会更完善。

四、解决问题缺少与问题的对应

缺少问题意识还表现在解决问题或提出对策建议时,没能结合现实问题去分析,也即提出的对策不是针对已有问题的,或是有些论文可能一开始有提出问题,但是解决问题时却没能对应那些问题去提对策,而是另外写了其他方面的内容。

以《林草行业高职林业会计人才培养对策研究》为例,该文从前言开始就直接表明了“对于高职林业会计人才的培养,本文将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学习目标、仿真实训与专业实践、双师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来集中体现”,之后从这四方面写了四部分自己的对策,但是全文没有提到这些方面现在存在什么问题,全文都是自己主观在写对策,自己提的这些对策是不是早已有人执行了、是依据什么提出的对策、这些对策能解决/改善什么问题等均未说明。此类“对策”型论文质量是很低的,极易出现缺少“问题意识”。

如果要想提高论文质量,在每个对策前都应补充相应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对策,同时还应解释清楚这些对策为何而提以及能给谁带去什么作用等。当然,除此之外,该论文要修改的还不止这些,前面提到的多个缺少“问题意识”的地方,此篇论文基本都有,都应修改。

五、问题不是真问题

研究问题有真有假,对于普通作者而言,通常很难提出一个真问题,这主要表现为,提出的问题并不是真实存在、有待解决或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而是一些表面上看似有意义的但实际上并不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或者还有一些直接是虚构的问题。

缺乏研究价值可能是这个问题并没有在学术界或实际应用中产生重要影响或引起关注,这种问题缺乏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研究这些价值不大。或者说问题过于简单或琐碎,一些琐碎的细枝末节,缺乏对学科领域的推动和贡献,也没有研究的必要。比如说,研究直播带货中的大吼大叫的风格,这种为了吸引眼球而开发的带有个人色彩的风格,研究它的形成、影响或是治理,并不会起到什么重要价值,也基本不会产生什么有新意的观点,不具研究的迫切性或重要性。

问题不是真问题,还表现在问题的模糊性、虚假性,研究者提出的问题表述模糊,缺乏明确的定义和界定,导致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不清晰,无法有效开展研究工作,或是为了找到一个新问题,为了与众不同而虚构一个违背常识的问题。比如,研究“月球上的人类社会结构”,然而目前根本不存在月球上的人类社会,因此这样的研究问题就是虚构的问题,因为研究对象本身都是虚构的。

以上这些都是缺少问题意识的表现,研究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该努力确保所提出的问题具有问题意识,且能够引起学术界和实践领域的重视和关注,基于实践提出问题,基于常识但又不仅限于只说常识话,将个人分析与理论结合,不断提升问题意识。

(本文首次发表在科研写作研究所网站,2025.5.13)

来源:永大英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