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走中国女人700亿!被官媒揭穿的防晒衣,有多少人在过度防晒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3 23:30 2

摘要:这种近乎偏执的防晒行为背后,是一个规模高达700亿的庞大市场,然而官媒近期接连曝光:市面上大多数高价防晒衣不过是披着"黑科技"外衣的营销骗局,成本仅70元的防晒衣竟能卖到2000元。

烈日炎炎下,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全身包裹严实的"防晒鬼新娘"——她们头戴防晒帽、脸罩"脸基尼"、身着长袖防晒衣,甚至连手指都不愿暴露在阳光下。

这种近乎偏执的防晒行为背后,是一个规模高达700亿的庞大市场,然而官媒近期接连曝光:市面上大多数高价防晒衣不过是披着"黑科技"外衣的营销骗局,成本仅70元的防晒衣竟能卖到2000元。

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消费陷阱?中国女性为何甘愿为此买单?让我们揭开这场防晒狂欢背后的商业套路。

曾几何时,青岛大妈戴着色彩鲜艳的"脸基尼"在海边游泳的照片被网友当作笑料疯传,谁能想到,短短几年间,年轻人经历了从嘲笑大妈、理解大妈到成为大妈并超越大妈的完整轮回。

如今防晒不再是户外工作者的专利,而成为了都市白领的日常必修课——即便他们一天中接触阳光的时间可能不足半小时。

随着"养儿不防老,防晒才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防晒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我国防晒服饰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459亿元飙升至2023年的742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958亿元,其中防晒衣占比超过50%,成为当之无愧的市场主力。

市场繁荣的背后,是商家精心培育的防晒焦虑,铺天盖地的营销内容不断强化着:紫外线=衰老+癌症的恐怖叙事,90%的皮肤衰老都是因为日晒造成的,紫外线会破坏细胞DNA,导致基因突变诱发皮肤癌。

在这种信息轰炸下,越来越多女性开始相信:不防晒=不自律=不精致,甚至发展出"阴天也要全副武装"的病态行为。

面对这块诱人的蛋糕,各大品牌使出了浑身解数,它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防晒功能,而是为产品披上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外衣"。

打开购物网站,各种晦涩难懂的技术名词扑面而来:AirLoop面料、L.R.C涂层技术、静音蜂巢科技、湿态防晒科技...这些看似高深的术语,实则大多是营销团队精心包装的"伪概念"。

某业内人士坦言:"防晒衣没什么'黑科技',本质都是通过在面料上附着一些涂层或制剂折射阳光,成本增加有限"。

紫外线防护系数成为品牌抬高价格的利器,商家一边强调UPF值的重要性,一边刻意模糊不同等级的实际差异。

事实上,UPF50+意味着98%的紫外线阻隔率,而UPF40+为97.5%,仅相差0.5%,更讽刺的是,一把普通雨伞的UPF值也能达到阻隔90%紫外线,而一件普通T恤的防晒指数往往能达到50+35。

品牌深谙"权威效应"的魔力,蕉下在2021年与近600名KOL合作,2022年上半年更激增至1577位,包括李佳琦等顶流主播。同时皮肤科医生、美容专家频频现身说法,从专业角度"论证"防晒的必要性,在明星效应与专业背书的双重夹击下,消费者很难保持理性判断。

在这场防晒狂欢中,最令人咋舌的莫过于产品的定价逻辑,据官媒调查,一件标价上千元的防晒衣,实际成本可能不足70元,那么这些巨额溢价究竟流向了哪里?

中高端防晒衣多采用锦纶面料,市场交易价仅为30-40元/米,以某品牌售价1059元的防晒外套为例,其85%成分为锦纶,实际面料成本极低,所谓的"高科技处理"虽会增加一定成本,但远不及售价的飙升幅度。

以知名品牌蕉下为例,其申请的100多项专利中,绝大多数为外观专利,真正涉及核心技术的寥寥无几,这意味着,消费者支付的高额溢价,更多是为"颜值"而非功能买单。

防晒衣市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商家深谙"夏天是外貌焦虑高峰期"的心理,集中火力在5-8月进行营销轰炸。

某业内人士透露:"防晒衣拿货价就几十块,往外销售价往往是成本价的N倍,这都是资本编造出来的谎言"。618大促期间,某品牌防晒衣仅30分钟销售额就达去年同期水平,4小时全渠道GMV突破2450万元。

在这场全民防晒运动中,一个被刻意忽视的事实是:适度阳光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人民日报曾评论指出,人们被容貌焦虑裹挟,忽略了紫外线是促进维生素D合成的重要因素,对预防骨质疏松有重要作用。

医学研究表明,长期缺乏日照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维生素D缺乏:引发儿童佝偻病、成人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易感冒、易疲劳。

一些家长给孩子涂抹防晒霜、穿戴全套防晒装备,导致娇嫩皮肤出现病变,也剥夺了孩子正常接触阳光的权利,专家提醒,成长中的孩子尤其需要适量日照促进骨骼发育。

防晒衣乱象本质是当代"焦虑经济"的缩影,商家通过制造问题,贩卖焦虑,提供解决方案的完整链条,成功将普通商品塑造成"生活必需品"。

在这个过程中,社交媒体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小红书上的"防晒博主"一年购买二三十种防晒面罩;明星网红们穿着品牌防晒衣营造"时尚人设";美妆博主进行各种防晒测试强化焦虑...内容平台、KOL与品牌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编织这场消费神话。

对消费者而言,破解套路的根本在于建立理性消费观,正如官媒所言:"防晒虽好,过犹不及,切莫用自己的健康为商家的营销买单",真正的精致不应建立在对自然阳光的病态恐惧上,而应是对健康生活的平衡把握。

下一次当你站在琳琅满目的防晒衣前,不妨先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件标价四位数的"黑科技"产品吗?

或许,一把普通的遮阳伞,一件舒适的棉质衬衫,加上科学的防晒观念,才是对抗烈日的最佳装备,毕竟阳光孕育了地球生命,我们何必视它为洪水猛兽?[奥特曼]

扬子晚报 - 2025-05-23:夏季防晒要不要“全副武装”?专家:过度防晒可能引发多种问题

来源:中史华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