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4世纪或许被瘟疫与战争的阴霾所笼罩,但男装领域却悄然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时尚革命。曾延续数个世纪、将人体轮廓遮蔽于无形的宽松长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线条利落、贴合身形的崭新款式——这些服饰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勾勒出人体曲线。
地球是一个奇迹
文化|全球
在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Philip the Good)的宫廷中,尖头鞋曾是必备配饰——这位公爵以时尚品味著称。|国家地理图片集
14世纪或许被瘟疫与战争的阴霾所笼罩,但男装领域却悄然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时尚革命。曾延续数个世纪、将人体轮廓遮蔽于无形的宽松长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线条利落、贴合身形的崭新款式——这些服饰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勾勒出人体曲线。
许多历史学家将欧洲精英阶层服饰的这场剧变,视作现代西方时尚的真正起点。贵族男子与富商群体率先引领修身风潮:短款紧身的紧身上衣、色彩明快的羊毛紧身裤,搭配带有垂坠饰尾的精致兜帽,成为彼时的穿搭标配。
原本隐藏在长袍下的腿部线条,首次大胆地展露在公众视野中。而一款名为波兰式长尖鞋(poulaines)的皮鞋更是风靡一时,其标志性的超长尖头设计,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焦点。
勃艮第宫廷的时尚巅峰
15世纪中叶,男装时尚的璀璨光芒在勃艮第(Burgundy)宫廷达到顶峰。
在菲利普三世(Philip the Good)长达48年的统治期间,这座宫廷以卓越的审美品味闻名遐迩。时尚、文化与权力在此形成奇妙共振:菲利普任命佛兰德斯(Flanders)艺术大师扬·凡·艾克(Jan van Eyck)为宫廷画师,而佛兰德斯更取代巴黎,成为复调音乐的中心——其艺术繁荣程度,足以与南方正在兴起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相媲美。
服装制作工艺的进步,堪称这场时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早期纺织业受限于矩形织机,产出的布料多为宽大方正的几何形态,难以贴合人体曲线,因此服饰设计更侧重“披挂”效果,而非精细剪裁。
14世纪前,贵族男女皆穿着带有褶皱的长束腰衣,多层织物自然垂落,遮盖身体线条。男性束腰衣通常比女性稍短,这一点在12世纪《马内塞古抄本》(Codex Manesse)中描绘行吟诗人与其恋人的插图中可见一斑。|国家地理图片集
进入14世纪,富绅服饰开始采用小块独立面料拼接工艺,为服装结构与设计带来更多可能性。设计师们逐渐摒弃单纯的布料披挂手法,转而通过剪裁、缝纫与立体塑形,让服饰真正贴合身体轮廓。
福特汉姆大学中世纪研究中心(Center for Medieval Studies at Fordham University)的时尚史研究者劳雷尔·A·威尔逊(Laurel A. Wilson)指出:“服饰首次真正为个体身形定制的理念,标志着服饰与穿着者之间建立了全新关系。”
威尔逊将14世纪30年代视为变革的关键十年。当时,多重社会经济因素共同推动着时尚的重新定义:新兴商人阶层试图通过服饰获取社会认同,而贵族阶层则通过细化服饰等级,既与其他贵族区分,又与日益富有的商人阶层划清界限。
这种身份竞争直接体现在服饰差异上,裁缝行业因此炙手可热,而定制服饰的价格也迅速让底层民众望而却步。
早期快时尚
这场时尚剧变之所以能迅速席卷西欧,与各国共享的宫廷文化密不可分。
选择的多元化催生了专业化的面料、饰品与服装产业——除了欧洲传统的羊毛工业,丝绸、锦缎、天鹅绒等曾经的进口面料,也开始在意大利与比利时北部实现本土化生产。
物质丰富与商业化进程,更孕育出现代时尚的重要特征:快速迭代。威尔逊解释道:“14世纪的男装时尚,几乎每十年就会发生显著变化,而在此之前,服饰风格的演变往往需要数百年。这种迭代逻辑一直延续至今,只是节奏愈发急促。”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接受这种持续变革,保守派尤其对此嗤之以鼻。14世纪40年代,英国匿名作者在《威斯敏斯特编年史》(The Westminster Chronicle)中痛斥“年年翻新的畸形服饰”,认为人们抛弃了“传统长衣的庄重美感”。
文中“畸形”一词,直指当时的创新剪裁:“短小、紧身、切口、镂空、系带、纽扣遍布,外衣与兜帽的袖摆拖沓冗长,鞋帽皆如此”——在作者眼中,这类服饰“更似恶魔折磨者的装束,而非人类体面之选”。
同期,法国编年史家让·德·韦内特(Jean de Venette)也对男装的短小紧身提出批评,他讽刺道:男人们弯腰屈膝时,难免暴露“内衣及更私密之处”。
勃艮第时尚密码
15世纪,中世纪时尚的核心转移至以佛兰德斯(Flanders,今比利时)富庶城市为根基的勃艮第公爵宫廷。作为西欧最大的布料生产中心,佛兰德斯自然成为潮流风向标。
勃艮第公爵中最具影响力的菲利普三世,将奢华的黑色定为个人标志色——这身装束既彰显了时尚品味与庄重气质,亦隐含着对1419年在法国遇刺的父亲的深切哀悼。
尽管菲利普的个人风格偏向沉稳,其宫廷却因奢华闻名:欧洲最会穿衣的精英们汇聚于此,竞相展示华服。在宫廷审美主导下,男女服饰皆追求细长尖锐的轮廓——从女性的锥形头饰顶端,到男性皮鞋的尖头,莫不如此。
15世纪后期,勃艮第的时尚女性几乎总会佩戴头饰,如这幅15世纪晚期画作细节中左侧的勃艮第的玛丽(Mary of Burgundy)所示。|国家地理图片集
14世纪的紧身紧身上衣演变为更夸张的造型:通过衬垫塑造出蜂腰与宽肩,形成极具戏剧张力的视觉效果。
菲利普的妹妹安妮(Anne)亦是时尚偶像,时人笔下常现其身着当季新款的形象。1430年的《贝德福德时祷书》(Bedford Book of Hours)中,安妮祈祷时身着一款名为houppelande的长袍,面料色彩浓郁,黄色基底上交织着红色枝蔓、绿色叶片与蓝色果实的图案,尽显华贵。
女性服饰则以宽V领长袍为主,袖口与裙摆处饰有精致边纹。造型的亮点在于“塔楼式头饰”(turret headdress),其复杂程度超越早年的“尖顶帽”(hennins):金属丝支撑的亚麻面纱构成哥特式框架。
15世纪后期,勃艮第贵族女性几乎人手一顶此类头饰,巴黎神职人员则戏称其为“公羊角”或“钟楼”。
相较男性,女性服饰变革虽不那么剧烈,却也不容忽视:长裙依旧遮蔽腿部,却在色彩与面料上丰富多元;最大的变化在于头部装饰——被称为hennins的头饰,既有短平款式,亦有高耸尖锥造型,面纱垂落于后,帽体增高设计则凸显前额线条。
禁奢法的徒劳
在西欧各国,时尚消费热潮愈演愈烈,迫使当局更新禁奢法(sumptuary laws),试图以行政手段规范各阶层服饰标准。
此类法律并非14世纪首创:最早可追溯至13世纪阿拉贡(今西班牙)国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时期,该法律禁止穿着带有切口与流苏装饰的衣物;佛罗伦萨1322-1325年法令则严禁“带有雕刻、加工或叠加动植物图案的服装”。
在15世纪早期的泥金装饰手抄本《贝里公爵的豪华时祷书》(Très Riches Heures du Duc de Berry)中,衣着华丽的法国贵族正在交换戒指。画面中名为“houppelandes”的宽大喇叭袖长衣,在随后的数十年间逐渐不再流行。|国家地理图片集
随着服饰日趋繁复,法律条文亦不断细化:部分旨在通过限制进口保护本土产业,部分意在遏制奢靡之风,更有部分试图消解新时尚引发的社会秩序震荡——禁奢法序言常提及“传统美德的沦丧”。
英国法律侧重限制布料成本上限而非服装数量,同时严管尖头鞋:随着鞋尖不断延长,14世纪中叶议会明令禁止非贵族阶层穿着鞋尖超过两英寸的鞋履。
威尔逊认为,禁奢法的本质是“对阶级界限模糊的集体焦虑”:“其核心诉求,是维护既定的阶层差异。” 但在实际执行中,除意大利对女性服饰饰品管控较严外,其余地区的禁奢法大多流于形式。
几乎没有证据显示人们因法律威慑放弃追逐潮流。威尔逊指出,这些法规不过是当权者维系自身价值体系、强化群体认同的尝试:“当时尚逐渐向社会底层渗透,禁奢法便失去存在根基,并在18世纪时尚大众化浪潮中彻底消亡。”
撰文:Ana María Velasco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伸出小手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