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国内有机农业为背景的电影《内沙》在5月13日正式上映。影片展现了两代有机农业从业者的理想主义者的奋斗与挫折,探讨工业化进程里面土地和人的关系。「链接」
以国内有机农业为背景的电影《内沙》在5月13日正式上映。影片展现了两代有机农业从业者的理想主义者的奋斗与挫折,探讨工业化进程里面土地和人的关系。「链接」
多年前,本片的导演和编剧杨弋枢因注意到她家附近的蔬菜基地,对有机农业和农场产生了兴趣,和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有机食物很常见。但是有机农场是什么样的?这些人为什么要从事有机农业?导演将她的问题放在电影里。让“有机”不止于食物和农业,更延伸到生活的各个层面。
“当我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脑海里常常会浮现出一个参照系——这件事是否是“有机”的?慢慢地,“有机”就从一种农业概念,转化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了我判断事物时生活准则性的一个考虑。”
“无论是农业还是我们的生活状态,它并不意味着必须被彻底纯化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可能更多地指向一种不过度内卷,或不极端追求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方式。”
“你可以在尊重每一个产品自身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是一种更符合其自然本性的生产方式。无论是食物、水果、蔬菜,还是我们生活中创作的其他内容,比如电影,都是如此。”
——《内沙》导演和编剧杨弋枢
为创作这部电影,导演开始对有机农业进行调研,慢慢了解到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和食通社所做的事情,也通过和有机从业者和生态农友的交往,对他们所秉持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无论是有机农业的日常,还是生态农人的理念,电影《内沙》都有所刻画。所有和有机农业打过些交道的人,都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熟人甚至自己的影子。
在《内沙》的首映礼上,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农友表示影片中呈现的有机农业从业者就是自己,电影讲的就是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情。
从调研到影片的拍摄,再到上映已经过去多年,现在的有机从业者和《内沙》中呈现的角色有什么不同?电影里的有机农场有代表性吗?有机从业者这些年出现了哪些变化?
食通社作为传播和倡导可持续食物和农业的平台组织,一直希望公众了解农业和农业生产者,及其背后问题的复杂性。
5月25日,食通社,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和导筒将在北京三元桥凤凰汇的万象影城举办《内沙》观影会和映后对谈。我们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的齐顾波教授,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农友,有机农业从业者以及影迷朋友一起,借由《内沙》,来谈谈有机从业者和农友的理念,理想和他们与土地的纠葛。
我们也欢迎想看《内沙》,关注有机农业的朋友,一起来看电影聊聊天。
理想主义的汤老师在流沙堆积的小岛上经营有机农场,多年运营农场使他面临困境和失败。小余追随汤老师扎根有机农场,在山中隐居的母亲下山到农场小住,等待女儿小余在冬至那天和她一起回老家。母亲的目光让女儿意识到生命中无法回避的创伤。此时农场正在经历运营方式转型,一场暴风改变了每个人。
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
齐顾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教授,她的研究关注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农业发展合作等领域。多年持续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分析政策和技术创新扩散机制,与乡村社区和消费者共同推进生态农业合作实践,发表关于农业食物体系的信任构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多元化路径等论文。
还会有更多惊喜农友到场
时间:2025年5月25日
电影放映:14:30-16:34
映后对谈:16:45-17:45
提交报名表后,:foodthinkcn),联系后续活动事宜。
海报:Z X
来源:食通社Foodth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