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龙泽园街道国仕汇社区,有这样一个忙碌的身影:她穿梭于居民楼间,主动承担起照顾高龄、失能老人的责任;她活跃在社区活动现场,为残疾人朋友重新点亮多彩生活;她精心策划各色儿童活动,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收获知识与成长。她就是社工于庆丽。
在龙泽园街道国仕汇社区,有这样一个忙碌的身影:她穿梭于居民楼间,主动承担起照顾高龄、失能老人的责任;她活跃在社区活动现场,为残疾人朋友重新点亮多彩生活;她精心策划各色儿童活动,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收获知识与成长。她就是社工于庆丽。
自2023年10月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以来,于庆丽以专业的能力、真诚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践行服务承诺,在民政、残联、卫生等工作领域书写下不平凡的故事,把 “老有所依、幼有所育、残有所助” 实现为社区答卷。
如今,取得初级社工证书的她,已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正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一端系着白发
一端牵着童真
投身于民政工作,于庆丽始终在为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福祉做出努力。
为精准掌握社区老年群体需求,于庆丽挨家挨户走访,建立起涵盖社区306名60岁以上老人的详细台账。其中10余名独居、失能、高龄老人,她主动化身“贴心管家”,积极协助老人申请各项补贴,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
于庆丽走访老年居民
同时,她开展多项需求调研,完善统计信息,将老人们琐碎的需求在心中变成亟待完成的任务清单,为确保社区日后的适老化改造能更加适合老年人生活需求。
除了物质帮扶,于庆丽更注重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她积极组织一系列健康讲座、中医义诊、测量血压血糖活动和养生活动,场场爆满;她主动承担起照顾社区部分孤寡老人的责任,定期上门陪他们聊天解闷,为他们排解孤独。在她的努力下,社区老人真切感受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怀,民政服务的温暖浸润着每一位老人的心。
社区活动
“我们有一个社区家长群,假期组织的儿童活动都在群里发布通知,每一场是10组家庭参与。”于庆丽介绍,活动多为学龄前儿童打造,通过寒假班兴趣小组、传统手工课、亲子教育、家庭沟通等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并鼓励他们挖掘自由探索与实践的能力。
一位家长感慨道:“孩子通过参加社区活动交到了许多同龄小伙伴,现在他们每天一起玩得很开心。”社区活动也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他们在亲子教育活动中,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每一场活动,既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也让家长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学习,为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残联事务件件抓
残友难题个个解
于庆丽扎根“残有所助”,社区举办的每一场活动,她都会邀请残疾居民加入,不论是社区文艺汇演,还是手工制作活动,只要残疾朋友愿意来,社区就能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社区活动
居民李先生因腿部残疾,平时多待在家里,只有很少时候会在小区里一个人遛弯。于庆丽在日常走访中,敏锐捕捉到李先生的情感需求,主动添加微信保持联系,在沟通中得知李先生一直渴望参加社区活动,她便详细介绍,并在每次组织活动时询问李先生并为他报名。现在,每次活动李先生都积极参与,对生活充满了积极、阳光、向上的态度。
“我希望通过让残疾人加入社区活动的形式,增强居民对他们的包容与关怀,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区。”在于庆丽的推动下,社区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定期举办书法课、手工制作等适合他们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生活,更用行动架起了社区与残疾人之间的连心桥,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与尊重,包容与温暖。
看望社区老人
2024年底,龙泽园街道启动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项目,该政策对满60岁老年人补贴60%,对满80岁老年人补贴80%居家适老化改造费用,于庆丽主动出击,积极为小区内符合条件的老人协调申请事宜。
期间,于庆丽发现很多老人及其家属对政策了解不足,申报流程也让他们感到无从下手。为了不让任何一位符合条件的老人错过补贴,她化身政策讲解员与材料整理员,通过电话、微信、上门沟通等多种方式联系老人子女,详细讲解政策内容和申报要求。
她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认真,协助居民整理申报材料,仔细核对每一份证明、每一项数据,对缺漏内容及时提醒补充,跟进反馈审核进度。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于庆丽成功帮助三位老人完成购买轮椅、安装安全扶手等费用的补贴流程。
于庆丽用实际行动,将适老化改造政策落实为实实在在的便利,切实减轻了老人家庭的经济负担,温暖了居民的心。
做工作细心、解答问题时耐心、让群众暖心,是于庆丽为自己设立的工作标准。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她用行动诠释着一名社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叙述着平凡岗位也可以有大作为。她常说,为群众服务是她的工作职责,她也的确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居民的幸福路。
来源:端木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