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23年09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杂志数字化保存同时进行转载的文章,虽多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23年09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杂志数字化保存同时进行转载的文章,虽多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够为普通网友提供专业的军事基础知识,二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据美国“战区”网站6月8日报道,视频显示俄乌冲突前线的一枚俄军“柳叶刀”-3型巡飞弹在赫尔松地区击毁了乌军的车载雷达(题图)。经图像分析判别为德国援助的TRML-4D型C波段多功能中程有源相控阵雷达车。
随后另一段视频显示该雷达附近树林中一辆IRIS-TSLM地空导弹发射车也被巡飞弹摧毁。显然,这种德国最强中程地空导弹系统在毫无反应的情况下被巡飞弹击毁了。
德国向乌克兰提供的IRIS-T SLM防空导弹系统
巡飞弹又叫“游荡弹药”,作为无人机领域最前沿的新兴技术和实战应用方向之一,是一种结合了巡航导弹和无人机优点的武器平台。巡飞弹的设计思想是保留无人机侦察、通信、毁伤评估等功能,兼具主动杀伤能力。因此它又被称为“自杀无人机”。
巡飞弹的出现始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已成为被大量使用的新概念兵器。实战证明,巡飞弹是一种特征鲜明、效费比高的智能弹药,在大规模消耗性作战中起到了以小博大的作用。巡飞弹在俄乌冲突中的实战,也引得越来越多的国家投入巨资开展新型巡飞弹研发使用和防御对策研究,巡飞弹未来发展之路更加广阔。
什么是巡飞弹
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发射了大量MQM-74A“鹧鸪”无人机(经过以色列改进的这种诱饵无人机也被称为“参孙”)。它们既用于前沿侦察,也引诱叙利亚雷达开机。战争的实践让以色列人认识到无人机在反辐射领域的潜力,该国不久后就开始着手研制能够发现和直接打击雷达的反辐射无人机,这就是后来的“哈比”无人机。
以色列装备的MOM-74A靶机,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军也曾使用其后续改进型作为诱饵使用。
“哈比”无人机翼展2.1米,自重135千克,动力为一台28千瓦的气冷活塞发动机,最高速度185千米/小时,巡飞航程500千米,机头装有一枚32千克的高爆弹头。其兼具无人机和反辐射导弹功能。它具有一定智能性,能够在预设监控区域内长时间盘旋飞行,一旦侦测到敌方雷达开机,便一头砸下,利用其携带的高爆弹头将雷达目标摧毁。
图示:堪称第一代巡飞弹“代表型号”的以色列“哈比”自杀无人机,它是一种专用于打击地空导弹雷达系统的无人机,至今仍在多国服役。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反辐射无人机被认为仅仅是特殊战场环境下使用的小众武器。与以色列有相同想法的是美国,在“哈比”无人机研制期间,美国对其展现出的巡飞理论高度重视,在进一步丰富后于1994年首次提出了“巡飞弹”概念。随后该国研制了具有巡飞弹特征的“洛卡斯”低成本自主攻击弹药。该弹药长787.3毫米,质量38.6克,采用短粗弹体,有一对长方形折叠弹翼,尾部是3个可折叠的等弦尾翼。
相比螺旋桨推进的“哈比”无人机,“洛卡斯”配置更加豪华,该弹拥有GPS/INS导航系统、激光导引头、折叠弹翼、喷气式发动机以及ATK多模战斗部。它就像是一架装满炸药的喷气式无人机,巡飞航程185千米,滞空时长30分钟。“洛卡斯”可由多管火箭炮、航空布撒器等投放,自主飞向目标区域,并在其上空盘旋飞行,搜索范围达到85平方千米。一旦发现合适目标就会俯冲而下进行打击,主要用于毁伤坦克装甲车辆等陆上移动目标。
图示:“洛卡斯”自主攻击弹药由洛-马公司研制,美军曾计划将该弹的制导系统与战斗部与陆军战术弹道导弹实现通用,最终计划在2000年前后被取消。
然而,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一开始就走进了研制误区。“洛卡斯”采用众多先进技术和部件,虽名为低成本弹药,但实际成本居高不下,最终未大规模装备部队。
经过早期不断探索和发展,各国对巡飞弹这种新概念武器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随着信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小型化、低成本、高智能成为巡飞弹发展的方向。进入21世纪,巡飞弹家族逐步壮大,各种型号繁杂、大小各异、造型不同、性能迥异的巡飞弹一时间百花齐放。
目前的巡飞弹分为侦察型巡飞弹、攻击型巡飞弹两大种类,前者属于早期产品,正在逐渐被后者吸收兼并。
侦察型巡飞弹一般携带昼夜光电传感器、CCD摄像机等侦察/通信器材,在目标上空执行搜索、侦察、监视、指示、监控、中继通信以及毁伤评估等任务。这种巡飞弹往往不具备攻击能力,往往由榴弹炮、火箭炮发射。比如美军陆军1999年开始研制的“快看”侦察型巡飞弹,弹长990毫米,质量约为36千克至41千克,拥有复合材料制成的充气式弹翼,飞行高度1000米左右。
巡飞弹充气翼的折叠结构
“快看”巡飞弹由155毫米榴弹炮发射升空,以80米/秒的速度飞向目标区域,射程约为50千米,抵达后速度降到62.5米/秒,可持续巡飞30分钟,扫描39平方千米区域内的目标,并将信息传输回地面信息中心。在其他精确制导弹药攻击目标后,还能对毁伤效果进行评估。
俄军也有类似的R-90侦察型巡飞弹。其弹长1.42米,翼展2.56米,弹重42千克,由BM30“龙卷风”300毫米火箭炮发射,能够在70千米距离上进行30分钟巡飞校射。2011年,俄罗斯又推出了升级版的T90型巡飞弹,也是由300毫米火箭炮发射的9M534侦察火箭弹携带升空的。由于此类巡飞弹不具备攻击力,往往被称为炮射侦察无人机。
可由“龙卷风”火箭炮发射的T90侦察无人机,它不具备自杀攻击能力,当前该无人机已经被廉价无人机取代。
攻击型巡飞弹不仅可在目标上方执行监视任务,还携带着不同类型的战斗部,能寻找最佳时机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其导引头在巡飞阶段作为一般成像探测器探测目标,当发现目标进入攻击阶段后则迅速切换到搜索跟踪模式对目标进行精确锁定。攻击型巡飞弹又分为主战类巡飞弹和压制类巡飞弹。
主战类巡飞弹的巡飞时间一般为15分钟至30分钟,一旦发现目标就进行打击。典型的有“弹簧刀”、“柳叶刀”等型号。“弹簧刀”巡飞弹是由美国航空环境公司2008年研制的单兵便携式巡飞弹。该弹长约360毫米,质量1.36千克。它尺寸小巧,采用管状发射装置发射,可放在士兵战术背包中携带。其弹上拥有两对折叠弹翼,使用电池作为动力推动螺旋桨旋转,巡飞时间仅15分钟。它具有“人在回路中”操作能力,其弹头主要用于打击轻型装甲目标。
“弹簧刀”是当前廉价巡飞弹中最常见的布局样式,它可以采用压缩空气发射,威力相当于一枚枪榴弹。
“柳叶刀”巡飞弹是俄罗斯卡拉什尼科夫军工集团的产品,属于一种更大型的巡飞弹。其弹体四周有2套呈现X布局的大型弹翼和尾翼,尾部是蓄电池供能推进的螺旋桨。目前用于实战的有“柳叶刀”-1型和-3型两种型号。
“柳叶刀”-1全弹质量12千克,战斗部1千克,作战半径40千米,巡飞时间30分钟,飞行速度80千米/小时;“柳叶刀”-3属于威力加强版,战斗部达到5千克,巡飞时长增加到1个小时。
俄罗斯军队大量运用的“柳叶刀”3巡飞弹是一种技术成熟的型号,其实它的结构并不紧凑,传感器也不算先进。
压制类巡飞弹拥有长达数小时的巡飞时间,能够在任务区进行长时间侦察,主要携带反辐射导引头,对敌方雷达进行打击。典型的有以色列“黛利拉”、“哈比”等。其中,“黛利拉”巡飞弹原本是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在MQM-74A无人靶机基础上研制的“参孙”诱饵靶机,后改进为精确制导的巡飞弹。
“黛利拉”的弹长为2.171米,弹径330毫米,战斗部质量30千克,装有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飞行高度8400米,巡飞速度102至238米/秒,最大航程300千米,巡飞时间长达1小时。这种巡飞弹装有先进的反辐射导引头。
叙利亚战争中,以色列战机多次向大马士革郊区的防空导弹阵地发射“黛利拉”巡飞弹,曾击毁S-200地空导弹的制导雷达。
将“黛利拉”划为巡飞弹其实并不恰当,该型弹药其实是一种具备图像回传能力的巡航导弹。
与无人机相比,巡飞弹可以像常规弹药一样,由多种武器平台发射或投放,快速进入作战区域后,直接将自身变为一枚炸弹攻击目标。与常规弹药相比,它有弹翼和发动机,到达目标空域后多出一个“巡飞弹道”,能像无人机一样长时间留空,更利于发现并攻击隐蔽的时间敏感目标。
与巡航导弹相比,它成本低廉,即使是高端巡飞弹也不到巡航导弹的1/10价格,一些低成本巡飞弹甚至比民用摩托车还便宜,效费比非常高。与制导炮弹或制导炸弹相比,它能根据战场情况变化,自主或遥控改变飞行路线和任务,实施“有选择”精确打击。
因此,巡飞弹在现代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较小的雷达、红外信号特征让现代防空系统对巡飞弹往往视而不见,巨大的威力和神出鬼没的踪影给敌方带来巨大心理恐慌。
俄乌战场上的巡飞弹
当前巡飞弹是俄乌冲突前线出镜率最高的兵器类型之一。无论是战火激烈的前线,还是拥有完整要地防空系统保护的基辅、哈尔科夫等大城市,都对巡飞弹的突袭颇为忌惮。巡飞弹不但用于摧毁高价值目标,还猎杀单兵。目前,俄乌冲突上巡飞弹主要有五类作战任务。
一是防空压制作战。俄乌双方均拥有较为完善的要地防空和野战防空体系,各种防空导弹守卫着各大城市和前线的兵力集结地。此次俄乌冲突中地空导弹击落了大量有人驾驶战机,甚至包括先进的苏-34“鸭嘴兽”战斗轰炸机。苏-30SM多用途战斗机也多次折翼。
苏-34“鸭嘴兽”战斗轰炸机
因此,如何消灭这些防空系统成为了俄乌双方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由于双方都缺乏较为有效的电子干扰能力,有人战机在战区的飞行安全性难以保障,加之反辐射导弹数量也较为有限,因此无法按照美军“野鼬鼠”战术执行防空压制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巡飞弹就成为了双方执行防空压制作战任务的首选。巡飞弹往往采用复合材料,本身尺寸小、速度慢、多普勒效应弱,雷达即使探测到往往也会将其作为飞鸟等杂波过滤掉。因此其就像二战时期波-2教练机一样在战场上空大摇大摆飞行,雷达却视而不见。
俄军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战法,冲突爆发不久就开始应用隐身性能较好的“柳叶刀”-3巡飞弹搜寻乌军部署在前沿进行区域防空作战的S-300PT/PS远程地空导弹系统。由于这两种老式S-300导弹系统的雷达对“低慢小”目标探测和识别存在极大缺陷,因此几乎每次都能够让“柳叶刀”-3得手。
图示:早期的S-300PT(后缀T意为Towed“拖曳”),采用拖车牵引发射平台,导致机动越野能力严重落后,所以在1982年被全面自行化的S-300PS取代。
2022年10月15日俄军公布的一段无人机拍摄的视频显示,一枚“柳叶刀”-3巡飞弹躲过了乌军9K33“壁虎”野战地空导弹的拦截,成功炸毁了2辆并排布置的S-300PS地空导弹的5P85D/S发射车和一座36D6三坐标空中警戒雷达。被毁目标均处于起竖值班状态。巡飞弹爆炸引起了总计8枚导弹的殉爆,巨大威力彻底摧毁了该处防空阵地。
图示:萨姆-8(北约代号:壁虎),是70年代苏联研制的陆上机动近程低空、全天候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能拦截低空和超低空飞机。
图示:俄军“柳叶刀”巡飞弹(红圈处)攻击乌军S-300导弹发射车与火控雷达的画面。从发射车的距离可以看出,这些旧导弹仅被用于吸引俄军火力。
2023年6月9日,俄军“柳叶刀”3-巡飞弹又先后摧毁了一座德国援助乌克兰的TRML-4D型C波段多功能中程有源相控阵雷达车和IRIS-TSLM地空导弹发射车。这是乌克兰手里最先进的野战部署型中程地空导弹系统。据称此前它曾经击落过60余个俄军空中目标,此次却被“柳叶刀”-3巡飞弹给一锅端。
“柳叶刀”巡飞弹袭击德制IRIST导弹发射车的画面,可见地空导弹并未做好发射准备。
此外,俄军巡飞弹还先后击毁过乌军的“猎豹”自行高炮、“壁虎”野战防空导弹、Stormer HVM“风暴”防空导弹等。而乌军的巡飞弹也曾经成功打击过俄军的“山毛榉”M2中程地空导弹系统和“道尔”M1近程地空导弹系统。
图示:俄军“柳叶刀”巡飞弹打击英制“风暴”地空导弹发射车与德制“猎豹”自行高炮的回传画面,可见防空车辆均未做战斗准备,这种躲避反辐射导弹的“小聪明”显然没有换来装备的生存。
二是炮兵反制作战。俄乌冲突已经从早期大纵深进攻作战演化为相持阶段的阵地战,炮兵在此刻的作用越发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更多地使用预先起飞的巡飞弹在敌人炮兵可能部署区域巡飞侦察,一旦发现就进行猎杀。
2022年11月,俄军公布的视频显示2枚“柳叶刀”-3巡飞弹分别击中了2辆乌克兰军队装备的美制M109A3GN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这种榴弹炮由挪威援助,是比较早进入乌军的西方榴弹炮。由于其射程有限,火控系统落后,往往必须部署在靠近前线的阵地,这给“柳叶刀”-3巡飞弹可乘之机。视频显示巡飞弹击穿了自行榴弹炮薄弱的装甲,车内驾驶员和炮手来不及逃出就发生了恐怖的弹药殉爆。
俄军“柳叶刀”-3巡飞弹和另外一种KUB-BLA巡飞弹还多次击毁过乌军的M777超轻型牵引榴弹炮、FH-70牵引榴弹炮、“凯撒”自行榴弹炮等型号的炮兵兵器。似乎除了PzH2000自行榴弹炮和“海马斯”火箭炮外,其他乌军火炮都被“柳叶刀”-3“光顾”过。
俄军“柳叶刀”巡飞弹反复攻击乌军装备的波兰产“蟹”式自行火炮,可见一旁的炮班正抛弃装备四散躲避。
图示:一枚“柳叶刀”巡飞弹残骸卡在了“蟹”式自行火炮的简易“顶网”上,这种战地改装可以有效防御小型巡飞弹攻击,但反而会增加自行火炮被发现的概率。
图示:出现在乌克兰战场的俄军KUB-BLA巡飞弹,这种自杀无人机与伊朗仿制的“哈比”存在技术联系,其战斗部带有钢珠,颇具反步兵地雷设计风格。
三是摧毁装甲载具。由于巡飞弹装药量有限,威力与正规反坦克导弹没法相比,在打击拥有重甲保护的主战坦克时比较吃力。俄乌战场上坦克往往独立作战,自身态势感知能力较差,为巡飞弹找准时机打击其薄弱的顶部、侧后部等提供了机会。
俄军“柳叶刀”-3巡飞弹就曾多次在战场上寻找坦克装甲车目标进行打击。至于美国提供的“弹簧刀”300巡飞弹是按照治安战标准研制的,战斗部威力仅相当于一枚手雷,对大型装甲目标完全毁伤较为困难,所以乌军巡飞弹在反装甲方面的战绩乏善可陈。
2022年下半年以来,俄军“柳叶刀”-3多次打击乌军T-64BV主战坦克。11月的一次战例中2枚巡飞弹从不同方向袭来,先后击中一辆T-64BV的正面装甲和后部车体发动机位置,最终后面位置的爆炸引燃了坦克,将其击毁。
乌军装备的T-64BV坦克
另一则战例中巡飞弹从炮塔上方俯冲而下,虽然顶部爆炸反应装甲降低了爆炸威力,并未威胁到坦克本身,但正好开舱探出身子的车长和炮长却难逃厄运。2023年1月,一枚“柳叶刀”-3击中了一辆乌军T-64BV。由于命中位置在炮塔侧面,爆炸反应装甲引爆了这枚巡飞弹,爆炸威力仅毁坏了侧面烟雾弹发射器,并未能击穿炮塔主装甲。
图示:一枚“柳叶刀”击中了乌军的T-64坦克炮塔。爆炸反应装甲被引爆后,翼子板上的设备箱与炮塔上的烟雾弹发射器被炸穿,但炮塔装甲没有受损。
相比厚重装甲的主战坦克,各种轻型装甲车对于巡飞弹就没有这么强的防御力了。2023年4月,俄军前线士兵为FPV竞速旋翼无人机加装简易爆炸物或MON-50定向反步兵地雷,成为一种自制巡飞弹,成功击毁一辆乌军BTR轮式装甲车。2022年底以色列刚刚提供给乌军的AMIR装甲车在战场上首次露面就遭到了“柳叶刀”-3的打击。此外,根据影像证据,“柳叶刀”-3还成功击毁击伤了至少2艘乌军“毒蛇”M装甲艇。
“柳叶刀”巡飞弹攻击乌军“毒蛇”炮艇的画面。
四是摧毁纵深高价值目标。“柳叶刀”-3巡飞弹无论是巡飞距离还是战斗部威力都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因此俄军引进了伊朗制造的“见证者”-136巡飞弹。该巡飞弹于2022年9月首次应用在打击哈尔科夫的库皮扬斯克地区重要目标上。
其外形类似于以色列“哈比”反辐射无人机,弹重超过200千克,战斗部重达50千克,发动机为伊朗国产马多MD550(仿德国林巴赫L550ef)活塞发动机。其飞行速度185千米/小时,巡飞航程600千米(伊朗自称可达2000千米),采用车载箱式发射。“见证者”-136主要依靠惯性导航和坐标定位方式打击建筑物等固定目标,它更像是一种螺旋桨推进的巡航导弹。“见证者”-136巡飞弹成本很低,一枚不超过5万美元,因此适合大规模使用。
2022年9月到10月,“见证者”-136巡飞弹被大量用于攻击基辅。由于其使用的活塞引擎发出摩托车的声音,因此被基辅市民称为“伊朗小摩托”。该巡飞弹炸毁了基辅市内一些军用目标以及变电站、电厂、水厂等民生目标。此后,“见证者”-136巡飞弹不定期就会光顾基辅、哈尔科夫等大城市进行袭扰。
出现在基辅上空的疑似伊朗制“见证者”-136巡飞弹。
2023年5月16日,俄军对部署在基辅的“爱国者”PAC-3地空导弹阵地发起了饱和攻击。乌军称先后击落了9枚“口径”NK巡航导弹、6枚“匕首”空射弹道导弹、3枚“伊斯坎德尔”M陆基弹道导弹,还击落了6架“见证者”-136自杀无人机、3架“海燕”侦察无人机。说明在高对抗性的打击任务中,“见证者”-136也没有缺席。
五是猎杀生动目标。相对于俄军巡飞弹主要打击大型目标,乌军单兵使用的巡飞弹则更多在前线对动目标进行猎杀。2022年5月6日,乌克兰第53机械化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宣称使用这种无人机对俄军阵地进行了打击。这也是乌军首次展示“弹簧刀”300巡飞弹的使用画面。
不过视频中巡飞弹未命中俄军士兵躲藏的散兵坑,而是打中了散兵坑前方的地堡。之后俄军也主动公布了“弹簧刀”无人机的残骸。“弹簧刀”300采用破片杀伤战斗部,破片向前定向飞散以达到对单兵的最佳杀伤效果。但由于该巡飞弹威力较小,一旦俄军躲入避炮洞或者是地堡之中,“弹簧刀”300就难以实现有效杀伤。
图示:相比“柳叶刀”,“弹簧刀”巡飞弹的杀伤性能比较低。图为一枚掉落在俄军T-90坦克炮塔上的“弹簧刀”残骸,它连反应装甲都没有引爆。(下图)
巡飞弹的发展趋势
巡飞弹的实战应用让飞行弹药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使用者可以在发现目标之前发射巡飞弹,把原来导弹打击的“发现-确定-跟踪-打击-评估”线性打击流程,变成了发射和搜索目标同步进行,作战响应时间大大缩短。
随着俄乌战场上的广泛应用,巡飞弹也成为了各大国际防务展上的“香饽饽”,技术发展势头迅猛。纵观国际军贸市场,国外巡飞弹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六个领域。
一是察打一体网络化。2017年,美国网络直播了“珀耳狄克斯”网络化无人机技术试验,3架有人驾驶的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一口气投放了104架微型无人机。这种翼展仅2.54厘米的微型无人机脱离发射箱后在空中相互识别并组网,形成“蜂群”作战队形。
图示:美军当前正在就固定翼战斗机放飞“蜂群”无人机展开技术探索,具备自杀攻击能力的“蜂群”弹药可能在未来10年内达到实战运用。
近年来,随着双向数据链等无人机“蜂群”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自主化等特点在巡飞弹身上逐步显现。电影《天使陷落》中海量巡飞弹构成“蜂群”战队,互通信息、作战配合、协同打击的画面正在变为现实。
2023年2月的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上,阿联酋军方向该国EDGE集团签署了一份价值2.99亿美元的合同,采购“猎人”-2、5、10三种巡飞弹。这些巡飞弹集成了AI技术,组群后可以“蜂群”模式协同打击多个目标,或连续打击一个重要目标,确保杀伤效果,将有效对付恐怖主义分子的游击战术。
阿联酋EDGE集团推出的“猎人”与“沙漠刺针”系列自杀无人机。
二是投放平台多样化。鉴于不同的作战任务和复杂的战场环境,巡飞弹在投放方式上将具有更强的通用性。随着单个巡飞弹多样化作战任务能力的增强,投放平台将不再专业化,而是集成到其他兵器之中。
目前,巡飞弹装备坦克、步兵战车以及火力支援车等地面主战兵器的趋势愈加明显。比如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第四代KF51“黑豹”主战坦克,炮塔内就集成了4联装以色列产“英雄”120型巡飞弹发射器模块。“英雄”能够滞空60分钟,最大打击距离40千米。此外,参与美国陆军竞标的德国KF41“山猫”步兵战车也搭载了美国制造的“郊狼”巡飞弹。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推出的KF51“黑豹”坦克计划搭载“英雄”120巡飞弹。
三是滞空巡飞长时化。各国均加强了用于巡飞弹的小型低推力长航时动力技术的研究,微小型发动机、新型发动机推进剂以及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先进动力将极大增大巡飞弹滞空时间。
典型的是以色列近年来推出的“哈洛普”巡飞弹。该弹是“哈比”反辐射无人机升级版,装有一台廉价、省油的活塞式螺旋桨发动机,最大航程居然高达1000千米,滞空时间最长可达9个小时。据悉该弹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纳卡冲突中曾摧毁俄制S-300P远程地空导弹系统。
以色列航空工业集团研制的“哈洛普”巡飞弹。
四是传感设备多模化。现役的巡飞弹制导方式五花八门,有昂贵的激光雷达制导,也有普通的光学制导,还有只能用于打击定点目标的卫星定位+惯性制导。有人说制导方式决定精度,调频/连续波激光雷达、毫米波/红外成像导引等技术的采用无疑会进一步提升其对目标的发现、识别和精准引导能力。比如美国“洛卡斯”巡飞弹与“网火”非直瞄火力系统中使用的“拉姆”LAM巡飞弹就采用多种制导方式,但缺点是成本进一步增加。
五是弹体设计隐身化。巡飞弹往往采用复合材料,本身尺寸小、速度慢、多普勒效应弱,较难被传统雷达发现。但随着新型反无人机探测技术的出现,巡飞弹进一步增强隐身性也成为了必然发展趋势之一。
图示:以色列的Rotem-L自杀无人机,它是一种留空时间与载荷水平接近“中型”范畴的自杀无人机,当前该机的用途尚不明确。
同时,巡飞弹留空时间长,巡飞高度低,加强光学隐身设计也势在必行。比如美国最新研制的“高飞”-600M微型巡飞弹采用了更符合空气动力学和隐身设计的外形,机身细长浑圆呈阶梯状,机翼向上反角,尾翼倒V布局,浑身白色,更有助于在白天飞行时与天空融为一体。
美国“高飞”-600M(ALTIUS-600)微型巡飞弹
“高飞”-600M微型巡飞弹在尤马试验场从美国陆军UH-60黑鹰中型直升机进行了起飞测试。
六是单兵配置旋翼化。随着旋翼无人机逐渐在步兵班级作战单位普及,一些士兵将旋翼无人机与手雷等爆炸物结合在一起制作成为简易巡飞弹,证明了前线对于单兵巡飞弹的迫切需求。比如以色列先后研制了双旋翼的“萤火虫”巡飞弹、四旋翼的“毒蛇”巡飞弹。它们可由单兵随身携带发射,只需要触屏平板电脑即可同时控制多枚巡飞弹,其机动灵活的飞行方式非常适合城市巷战。
我国的巡飞弹
近年来,我国的巡飞弹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比如历届中国航展都有大量先进巡飞弹军贸产品亮相。
以中国航展上的“中程网络化巡飞武器系统”为例,其由WS-43、WS-33、WS-22“弹箭三位一体”组成。其中WS-43是一种由火箭炮发射的大型巡飞弹,可在目标区域承担监视、侦察、战斗毁伤评估、空中无线中断和攻击等一项或多项任务。WS-43巡飞弹最大射程为60千米,携带有质量为20千克的大型战斗部,巡飞时间30分钟,与WS-22型122毫米火箭弹和WS-33400毫米火箭弹混合填装,则可组成一套联合作战系统。
中国航展上的国产WS-43巡飞弹药
与之同类的还有CM-501XA巡飞弹,被称为“中国版网火”。这是一种集动态规划、精确打击、侦察监视和毁伤估计等功能为一体垂直发射型巡飞弹。其控制半径70千米,巡飞时间30分钟,装有8.5千克小型高爆破片战斗部,采用16单元方形垂直发射单元,能够装在“猛士”车后。此外,我国的SR5火箭炮还能发射飞龙60B巡飞弹,不但能够引导火箭炮部队对目标区域进行精准打击,还具有自主攻击能力。
中国产CM-501巡飞弹药与车载轻量化垂直发射装置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SR5火箭炮,它可以发射飞龙系列巡飞弹。
除了高端巡飞弹外,我国还研制了大量低成本巡飞弹。比如近年中国电科公开的48单元巡飞弹发射车,可以一口气将全部巡飞弹发射升空。我国还有多种配属于坦克装甲车的巡飞弹,比如高德红外公司此前推出的QN506型火力支援车,就搭载了4枚S570巡飞弹,巡飞距离10千米,拥有破甲深度60毫米、杀伤半径8米的战斗部,主要用于打击装甲车辆、小型建筑和集群生动目标。
近期军贸展会上我国先后公开的一些带有“蜂群”特征的车载无人机发射系统。
如何对付巡飞弹
俗话说有矛必有盾。虽然目前看来巡飞弹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各国也开始积极探索防御和拦截巡飞弹的手段。
笔者认为,我们尤其要警惕巡飞弹进入台湾地区。台湾已经装备了“剑翔”巡飞弹,它是以色列“哈比”反辐射无人机的仿制型号。据岛内媒体报道,“剑翔”巡飞弹最大巡飞时间为5小时,号称可以打击约1000千米外的目标。如果在飞往目标途中失去信号,可以在该区域徘徊一段时间,等待目标再次发出辐射,然后锁定发射器并完成打击。这种巡飞弹还能作为诱饵用于干扰对方雷达等电子设备。除了“剑翔”巡飞弹外,不排除台湾向美国引进“弹簧刀”-300巡飞弹和能够反装甲的升级版“弹簧刀”-600巡飞弹。
中国台湾地区生产的“剑翔”巡飞弹系统,它是一种“哈比”的仿制型号。
另外,对付巡飞弹说到底还需要加强精密雷达和多光谱光电探测装置的研发,提高地面系统对目标的发现能力。比如美军当前最新服役的M-SHORAD野战防空系统,炮塔上就装有一套综合光电传感系统,用于目标捕获和态势感知。这种轮式防空战车的车体上部四周还布置有4台RPS-42小型多任务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高敏锐度和强大的后端软件处理技术,最多可同时追踪数百个“低慢小”目标。
美国陆军正在试验的M-SHORAD野战防空系统,其车身上方部置了4台相控阵雷达。
除了提升感知能力,防空武器面对巡飞弹时还需要实现快拦截。激光束和高能微波在应对“低慢小”巡飞弹方面展现出了快速、灵活、精准、效费比高等优势。例如,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推出了50千瓦高能激光防空系统,配备3个激光束发射器,通过光束折叠技术提高功率,能有效应对包括巡飞弹在内的小型空中目标。
此外相比高能激光,微波武器作用距离更远、受天气影响更小、火力控制更便捷,适用于应对无人机蜂群攻击。美军正在研制的固态微波武器系统在测试中曾击落数十架无人机。
最后,防空兵器也要进一步提升抗饱和攻击能力。比如研制低成本小型快速地空导弹,采用发射装置密集装填方式,也许可以应对大规模巡飞弹袭击。比如,俄罗斯正在研制用于配属“铠甲”SM防空系统的“钉子”紧凑型地空导弹弹径就不足80毫米。特点是“一筒四弹”,一个标准的9M335地空导弹发射筒可容纳4枚“钉子”导弹。一辆“铠甲”SM能携带48枚“钉子”导弹。在2022年中国航展上首次亮相的国产新型FK3000防空武器系统也采用了这一设计思路。
图示:2022年举办的中国航展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展示的LW30激光防御系统(上图)和FK3000车载防空武器系统(下图)可以击落无人机、巡飞弹等“低慢小”目标。
电子对抗也可以用于应对巡飞弹。通过干扰巡飞弹的导航系统、数据链,巡飞弹就会变成无头苍蝇。比如白俄罗斯研制的T型移动电子干扰站,不但能通过相控阵雷达和光电探测设备发现巡飞弹,还可监测巡飞弹与其控制站之间定向通信的无线电信号,或模拟视频传输信号,由此确定飞行路线,将数据发送给反无人机单位,并对巡飞弹上的卫星导航接收器实施阻塞干扰。其通信干扰范围30千米,卫星导航干扰/欺骗范围40千米。
我国推出的外贸型车载反无人机雷达系统
对于巡飞弹的目标们而言,加强装甲也是个办法。如今战场上普遍使用的小型、微型巡飞弹,只能对付单个装甲车辆。目前较常见的做法是在坦克装甲车辆顶部加装“遮阳棚”式格栅屏蔽装置,并铺设爆炸反应装甲甚至是尼龙网,以减轻巡飞弹对顶部装甲的侵袭。此外,鉴于巡飞弹速度远低于反坦克导弹,因此可优化现有坦克装甲车上的主动防御系统,只要能够及时探知来袭巡飞弹,现有拦截弹就能将其在近距离击毁。
来源:憑蘩之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