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1件小事上,反复消耗你的孩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3 20:40 2

摘要:老师准备了红、绿、蓝三个基本色的颜料,并教孩子辨认:这是红色,这是绿色,这是蓝色……

上周五,我去一所知名幼儿园参加读书会。

期间,领读老师分享的「不纠错」教育理念,令我印象深刻。

即:当教育孩子认知一个事物时,不要反复纠错、反复教育。

她举了一个例子:

孩子在幼儿园上画画课。

老师准备了红、绿、蓝三个基本色的颜料,并教孩子辨认:这是红色,这是绿色,这是蓝色……

随后到了自由涂鸦时间,老师指着红色的颜料,问其中一个孩子:“这是什么颜色?”

孩子回答道:“蓝色。”很明显,他答错了。

但老师没有立刻给孩子纠错,而是回答一句“好的”,便走开了。

为什么不纠错?

领读老师解释道:

“如果孩子回答错了——

说明他当下的认知水平,还不足以将‘眼睛看到的色彩’与‘红绿蓝’一一对应起来,

如果我们直接纠错,很可能会挫伤孩子的自尊,打击孩子与色彩建立联结的积极性;

如果我们反复教育,就等于强行将一个抽象名称灌输给孩子,破坏孩子的自主体验。

要知道,一个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

我们唯一能做的——

就是尊重孩子认知发展的规律,给予他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让他在日常的体验和积累中,将自己的认知与色彩相结合。

事实上,当老师采取「不纠错」教育理念后,

大约1个月左右,那名孩子便自主掌握了对“红绿蓝”三个基本色的认知。

对一名孩子而言,这才算是一次「完整的自主成长体验」。”

领读老师的这番话,令我陷入了沉思。

长久以来,当我们教育孩子认识一个事物时,经常习惯反复纠错、反复教育;

我们以为这是一种更加高效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孩子及时认识到错误并修正。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多年前,我曾一边学习儿童心理学,一边上门给一些孩子做家庭辅导。

有一名5岁左右的小女孩吉吉。

她很聪明,拥有很多才艺,却极度不自信,觉得自己哪哪都不好。

有一回,我听到吉吉在哼唱《冰雪奇缘》的主题曲“let it go”,很是惊讶。

这不是一首简单的英文儿歌,她居然能完整地哼唱下来。

“这是在幼儿园学的吗?”我忍不住问道。

“不是,这是我看艾莎公主的电影,自己学会的。”吉吉回答。

“哇,你真棒!”我忍不住称赞道。

当时吉吉的妈妈恰好走了进来,我将这个发现告知她。

吉吉妈妈也表示很惊讶,她并不知道女儿会唱这首歌。

随后,吉吉应妈妈的要求,再次唱了一遍“let it go”。

妈妈听着听着,便皱起了眉头:“宝贝,你的发音不太清晰,很多单词中间没有停顿。”

“妈妈,电影里就是这样子唱的。”吉吉急了。

“不是的,宝贝,你仔细听……”随后,吉吉妈妈打开手机播放“let it go”,

她一边纠正吉吉发音不标准/停顿不恰当的地方,一边一句句地教吉吉重新唱这首歌。

吉吉脸上充满了失落,失去了一开始哼唱的热情与乐趣,机械地模仿着妈妈的唱法。

在观察吉吉妈妈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我发现类似的场景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常态:

每当吉吉兴奋地展示自己的小才艺时,妈妈都会习惯性纠错,力图让女儿做到完美。

通过吉吉妈妈的言行,我理解了吉吉内在不自信的缘由——

尽管她拥有很多才艺;

但妈妈习惯性纠错的做法,无时无刻不在向她传达着一个信念:你做得很糟糕。

吉吉内化了妈妈传递过来的“你很糟糕”的信念,形成了自我认知的偏差。

这,就是一名养育者反复纠错的习惯,给一个孩子造成的自我价值的缺失。

还有一名7岁左右的小男孩乐乐。

乐乐有一个特点:经常违反规则。

有一次他在数学课上大声叫嚷,扰乱课堂秩序,被老师当众批评了一顿。

随后,他怒摔课本,愤然走出教室。

因为这个事情,他被学校建议停学1周,梳理情绪问题。

也因此,他的父母找到了我。

单纯从乐乐的行为来看,我以为他是一个缺乏规则教育的孩子。

但跟他父母交流过后,我发现他并不是缺乏教育,而是被教育得太多了。

从他上幼儿园起,父母就不断给他树立规则意识,反复向他强调违反规则的不良后果。

但没用,他就是不听。

“你知道,违反规则的后果是什么吗?”我问乐乐。

“知道,会受到惩罚,还会被勒令退学。”乐乐头也不抬。

“那你知道,惩罚和勒令退学意味着什么吗?”

“就是每周要跟你聊天,不用上学,天天在家里电视。”

“那在你看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当然是好事啦,我本来就不喜欢上学。”

透过乐乐的回答,我们不难发现:

他知道破坏规则会导致什么后果;

却不知道这些后果具体意味着什么,甚至还把它误解成了“一件好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

通过深入观察我发现:乐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多是停留在口头上。

比如他们会反复向乐乐强调不能吃太多糖果,会长蛀牙。

可乐乐对蛀牙的认知,还停留在动画里“牙齿里长出了一条可爱的小虫子”的画面,多好玩呀。

于是他经常背着父母,偷偷吃糖果。

包括对乐乐的规则教育,也是类似的。

父母会反复教育乐乐要遵守规则,不然会受到惩罚,还会被勒令退学。

但乐乐对此的理解是,惩罚就是跟心理老师聊天,勒令退学就是在家里看电视,这可比上课舒服多了。

也因此,他经常违反规则。

这,就是父母反复的口头教育,给乐乐造就的认知与体验的割裂。

事实上,乐乐真正需要的,不是教育,而是体验。

只有真切的体验,才能促进他对事物的正确认知,让他充分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体验主要分为2种:

一种是自主体验,即经由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形成的体验;

另一种是替代性体验,即经由观察他人经历所形成的体验。

这两种体验,是一个孩子与自己、与外界人事物建立联结的基础,能够促进孩子自我感觉的形成,以及对事物正确认知的形成。

比如前面领读老师提及的那名幼儿园孩子,

他一开始误将“红色”认成了“蓝色”,一个月后,他掌握了对“红绿蓝”这三个基本色的认知。

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学会的,也许是通过老师每周一次的色彩教学,又也许是在与同龄小朋友交流中悄悄学会的,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

他的自尊和自信没有因此受到打击,

他始终抱着对画画的浓厚兴趣,积极进行着一系列绘画创作,并在探索中改正错误,自我完善。

包括吉吉也是类似的,她通过观看《冰雪奇缘》,自己学会了哼唱“let it go”,

如果妈妈没有通过反复纠错去破坏吉吉的自主性,而是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空间,让吉吉自由探索,

相信假以时日,吉吉也能自己发现问题,自我完善,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持续的成就感与价值感。

这,就是「自主体验」带给一个孩子认知的成长。

另外关于乐乐,我给他的父母提了一个建议:

减少重复性的口头教育,将体验归还给孩子。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乐乐不管不顾,让他尽情吃糖,尽情破坏规则;

而是通过提供「替代性体验」,让乐乐真切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

听从我的建议,乐乐父母后来带乐乐去了一趟牙医诊所,了解诊所里的龋齿患者正在经历怎样的疼痛,需要接受怎样的治疗,

从诊所回来后,乐乐沉默了,再也不敢无节制吃糖了。

爸爸妈妈每天一早出去工作,将乐乐一个人留在家里,

没有零花钱,没有出行安排,也没有人给他洗衣做饭。

乐乐一开始感到很开心,天天吃零食、看电视,想干嘛就干嘛。

后来零食吃完了,电视也看腻了。

他叫爸爸妈妈买零食,爸爸妈妈拒绝了,让他自己赚钱自己买;

他约同学一起过来玩,同学也拒绝了,因为他们要参加兴趣班。

从中,乐乐体验到了无聊、无助与无能,同时也体验到了孤独。

这个体验促进了他对上学机会的珍惜,以及对学校规则的遵守。

发现了吗?

要想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关键不在于反复纠错,而是在于允许犯错;

要想培养一个自主的孩子,关键不在于反复教育,而是在于允许体验。

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比如孩子对自己、他人或环境造成伤害,

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在一些事物的细节上反复纠正、反复教育孩子,

允许孩子犯错,就是给孩子的成长预留空间,同时也是给孩子的尊严预留空间;

允许孩子体验,就是给孩子的成长创造机会,同时也是给孩子的生命创造完整。

谨作此文,与你共勉。

来源:左右图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