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建文明城市,对于百姓而言意味着什么?徜徉在闽侯县的大街小巷,日趋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富有文化气息的街头巷尾,秩序井然的往来车流……点点滴滴的变化都会告诉你,创建文明城市不仅提升了市容市貌和百姓精神面貌,还增强了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文明花开,首邑芬芳
今天,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
正式公布
闽侯榜上有名!
视频来源: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创建文明城市,对于百姓而言意味着什么?徜徉在闽侯县的大街小巷,日趋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富有文化气息的街头巷尾,秩序井然的往来车流……点点滴滴的变化都会告诉你,创建文明城市不仅提升了市容市貌和百姓精神面貌,还增强了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闽侯•林龙锦/摄)
闽侯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从群众关切事入手,把文明城市创建融入市民生活,向着美好生活进发,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以民为本
传递“城市温度”
创建文明城市为百姓带来的幸福,首先是居住环境的改善。
“如今的闽侯环境更美了、道路更整洁了,我们老百姓的精气神也更足了,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说起文明城市创建以来闽侯的变化,市民林莹感触地说。
(俯瞰闽侯县城•林双伟/摄)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满意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目标所向。闽侯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工作理念,大力推进绿化景观、交通路网、教育医疗等项目建设,为百姓提供更多高品质生活新空间。
“路”更畅了
白龙洲大桥建成通车,实现与福州地铁2号线、5号线无缝对接;东台大道延伸段、溪下中路(二期)等一批路网项目建成通车;滨江大道、入城路、首邑大道等主干道实施“白改黑”提升改造工程,方便群众出行。
“街”更净了
推进中心大县城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机制,引进智慧环卫平台,推行“专业化、无缝化、全覆盖”环卫保洁服务。
“景”更美了
深入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百日攻坚行动,“护河爱水、清洁家园”“污水不入河”等工作成效明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城”更宜居了
闽侯一中白沙校区揭牌招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七里学校、竹岐中学扩建等项目建成投用;强化医共体建设,创新实施“乡开单、县拍片”“乡抽血、县检验”,实现“乡级标准付费、县级品质服务”;全面推广40项“六助一护”服务项目,全省率先实现兜底保障全覆盖;世纪芳洲、三福小区、福龙新村等老旧小区改造升级,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以德润城
弘扬“文明风度”
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靓丽整洁的街道、安全通畅的交通、文明有礼的市民,融汇成闽侯的文明“底色”。与城市环境的改善一样,人们对整个社会精气神的提升感受明显。
在闽侯,一个个身边好人树起文明风尚道德标杆,诠释生生不息的美德善行,激励带动更多人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以凡人善举汇聚前行力量。
(黄思林为父亲喂拗九粥尽孝道•王立强/摄)
二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父亲,带着父亲打工,又带父出嫁的孝女黄思林;坚守大山40多年,为村民诊病解忧的村医潘福惠;近二十年献血200次,为素不相识的患者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教师张伟……在闽侯,一个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以嘉言懿行诠释这座城市崇德向善的精神内涵。
(资料图片:潘福惠正在为乡亲看诊•闽侯县委文明办供图)
截至目前,闽侯县1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获评福建省道德模范、6人获评福州市道德模范;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7人荣登“福建好人榜”。
(资料图片:张伟正在献血•受访者供图)
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一群好人,满城春风。福龙社区居民黄见华主动化身志愿者,由她牵头的“好邻居攀谈室”如今成了小区化解矛盾的“金钥匙”。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接过崇德向善的接力棒,化成一股股正能量,温暖着社会,影响着身边人。
据统计,目前闽侯县已成立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2793支,实名注册志愿者17.5万人,并通过“志愿闽侯”云平台累计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8万个,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超过31万人次。
(志愿服务队为市民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陈枫/摄)
志愿服务温暖人心,文明实践滋养心灵。
近年来,闽侯县不断构筑“布局合理、群众便利、出户可及”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阵地网络,建成8个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馆和一批家风家训教育基地,开展孝老爱亲、移风易俗、家庭教育指导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560多场次。
以文化人
夯实“精神厚度”
以文化人,用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文明的沃土,是闽侯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生动实践。
近日,由徐家村百年古厝打造而来的十三厝当代艺术馆获得“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基层文化空间)。开馆以来,已举办多个高品质艺术展,吸引了一批批热爱艺术的游客慕名而来,也让附近村民和学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美育熏陶。
(资料图片:《不稳定的桥》展览在十三厝当代艺术馆举办,吸引游客慕名而来•林若野/摄)
可口的“文化大餐”,不只艺术展。
在民俗园内,感受底蕴深厚的福州地方风土人情;走进闽侯博物馆,通过裸眼3D、全息投影等光影技术,欣赏文物之美,在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扎染、花绣、陶艺等传统手工艺……
(俯瞰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林双伟/摄)
近年来,闽侯县充分挖掘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依托崇贤馆、民俗园等实践阵地,把乡土特色文化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配套及服务供给投入,先后建成工艺品城市展厅、肉燕博物馆、线面文化馆等场馆;广泛开展“了不起的匠人”、闽剧小戏下基层、“首邑艺苑•周周有戏”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深入实施“书香闽侯”建设,打造“小人书里故事多”等经典阅读品牌,试点列入小学校本课程。
(闽都民俗园•吴心钰/摄)
好的习惯还需要长效机制进行稳固。结合实际,闽侯出台了《闽侯县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暂行办法》,将“小团队、细网格”社会治理网格员纳入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对志愿者、民间志愿服务队、网格员等群体进行评定等级,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措施。同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闽侯县人大出台《关于动员全县人民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决定》,号召全县人民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共建共享。
一路走来
闽侯始终秉承创建初心
步履坚定、砥砺奋进
终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一座繁荣、和谐、美丽、宜居的
现代化精致闽侯
正铺展出日新月异的幸福画卷
福州日报 谭湘竹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李煜晗
中共闽侯县委宣传部 胡素雅/文
编辑:陈诺 吴梓航
校对:吴梓航 洪婷婷
审核:王立强 吴昕
监制:谢永杰 庄高翔
进入主页后
来源:遇见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