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色如墨,江城第一医院的急诊大厅灯火通明,空气中夹杂着消毒水的气味和病人家属的低语。58岁的张国强(化名),一个干了大半辈子运输的老司机,此刻却瘫坐在急诊室的椅子上,脸色灰白,额头冷汗直冒。他的右手死死按着胸口,像是想把那股钻心的胸闷胸痛压回去。旁边的妻子刘梅
夜色如墨,江城第一医院的急诊大厅灯火通明,空气中夹杂着消毒水的气味和病人家属的低语。58岁的张国强(化名),一个干了大半辈子运输的老司机,此刻却瘫坐在急诊室的椅子上,脸色灰白,额头冷汗直冒。他的右手死死按着胸口,像是想把那股钻心的胸闷胸痛压回去。旁边的妻子刘梅急得眼眶泛红,手足无措:“老张,你可别吓我!这胸口怎么又疼上了?”
几个小时前,张国强还在家里吃晚饭,啃着红烧排骨,喝了两口小酒,笑呵呵地跟孙子逗乐。可饭后没多久,他突然觉得胸口像被石头压着,喘气都费劲,隐隐还有点恶心。刘梅吓坏了,赶紧拨了120。救护车一路鸣笛,把他送进了医院。
急诊科的值班医生赵明,三十出头,眼神犀利,动作麻利。他一见张国强的状态,眉头一皱:“张大哥,哪儿不舒服?具体说说,疼得厉害吗?”张国强喘着粗气,声音断断续续:“胸口……闷得慌,像有块石头压着,偶尔还刺痛一下。右边肚子也……有点不舒服。”
赵医生迅速戴上手套,示意护士测血压和心电图。屏幕显示:血压145/90mmHg,心率105次/分,血氧饱和度92%。他一边观察心电图,一边问刘梅:“他平时有啥病史?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刘梅抹了把泪:“五年前查出冠心病,一直吃着阿司匹林和降脂药,去年还放了两个支架。这几年胸闷偶尔有,但没这么严重过。”
赵医生点点头,脑子里飞速梳理可能的原因: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还是支架内再狭窄?可张国强提到的右上腹不适让他心里咯噔一下——这症状有点不寻常。他轻按张国强的腹部,右上腹隐约触及一个硬块,肝区略有压痛。张国强皱眉:“医生,这肚子咋回事?跟心脏有关系?”
赵医生神色凝重:“先别急,可能跟心脏有关,也可能有其他问题。我得给你安排检查,查个心电图、抽个血,再做个腹部B超,摸清楚情况。”他转向护士:“快,抽血查心肌酶、肝功能、甲胎蛋白,安排急诊B超!”
急诊室的抢救室里,气氛紧张得像拉满的弦。护士小李熟练地抽血,送检心肌肌钙蛋白、D-二聚体、肝肾功能和乙肝五项。心电图结果很快出来,显示ST段轻微抬高,但不算典型的心梗表现。赵医生皱眉:“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可能性大,但腹部症状得警惕。”他又问刘梅:“张大哥平时喝酒多吗?有乙肝史吗?”
刘梅摇摇头:“他爱喝点小酒,年轻时一天半斤白酒,现在年纪大了,少喝了。乙肝没听说过,体检也没提过。”赵医生点点头,心里却隐隐不安。胸闷胸痛在急诊科常见,但结合右上腹不适,他脑子里闪过一个可怕的可能性:肝脏问题,甚至可能是肝癌。
血检结果陆续返回:心肌肌钙蛋白轻度升高,提示心肌缺血,但不足以确诊心梗;肝功能异常,ALT和AST轻度升高,甲胎蛋白(AFP)高达800ng/ml(正常值
刘梅在一旁急得直跺脚:“医生,这甲胎蛋白是啥?是不是很严重?”赵医生语气尽量平稳:“甲胎蛋白是一种肿瘤标志物,升高可能提示肝脏有问题,比如肝癌或者慢性肝炎。别慌,我们做CT看清楚再说。”他拍拍刘梅的肩膀:“张大哥还年轻,底子不错,先查清楚,咱一步步来。”
夜里十点,CT室里,张国强躺在冰冷的检查床上,护士给他注射造影剂。他攥着拳头,强忍着心里的不安:“医生,我这胸痛真是心脏的事儿吗?咋还查肝?”赵医生安抚道:“心脏肯定得查,但你肚子不舒服,我们得把所有可能性都排查清楚,放心吧。”
CT结果凌晨出来,影像科医生老王盯着屏幕,语气沉重:“赵医生,肝右叶有个约8cm×7cm的占位,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提示典型肝细胞癌特征。胸部没问题,盆腔也没转移。”赵医生盯着片子,额头渗出冷汗:“肝癌,而且不小。幸好没看到远处转移。”
他回到抢救室,把结果告诉张国强和刘梅,尽量让语气不那么吓人:“张大哥,你的胸痛可能跟心脏有关,但CT发现肝脏有个肿块,可能是肝癌。好消息是,暂时没看到转移,肿瘤边界清楚,手术切除希望很大。”刘梅听完,腿一软,差点瘫倒:“肝癌?老张平时好好的,咋会得这个?医生,你救救他!”
张国强脸色惨白,声音颤抖:“医生,我还能活多久?这病是不是没救了?”赵医生握住他的手:“别自己吓自己!肝癌早期发现,手术切干净,很多人能活好多年。明天我请肝胆外科的专家来看,评估一下手术方案。”
第二天一早,肝胆外科主任李教授带着团队来到病房。李教授60岁出头,头发花白,眼神却透着股沉稳的自信。他翻看了CT片子和化验单,轻轻按压张国强的腹部,确认肝脏下缘可触及,硬度偏高。他直截了当:“张大哥,CT和甲胎蛋白提示肝细胞癌,肿瘤不算小,但没转移,包膜完整,手术切除是首选。”
刘梅急忙问:“李教授,手术风险大吗?他有冠心病,去年还放了两个支架,能扛得住吗?”李教授沉吟片刻:“心脏病确实增加了手术风险,但不手术,肿瘤会继续长,迟早会转移。我们会请心内科的同事一起评估,尽量把风险降到最低。”
心内科主任陈医生也赶到病房,查看了张国强的心电图和既往病史:“张大哥的心功能还行,支架放了一年后情况稳定。术前我们会优化药物,手术中也会全程监护。”他转向李教授:“只要麻醉和术中管理到位,手术没绝对禁忌。”
张国强听完,沉默了半晌,终于开口:“医生,我信你们。命交给你们了,手术吧。”刘梅红着眼,拉着他的手:“老张,你一定要挺过来,孙子还等着你带他去钓鱼呢。”张国强挤出一丝笑容:“放心,我还没活够呢。”
手术定在三天后。术前,张国强接受了全面检查,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60%,尚可耐受手术。心内科调整了药物,增加了β受体阻滞剂,以降低心脏负荷。肝胆外科团队制定了详细方案,计划行右肝叶切除术,彻底清除肿瘤。
手术当天,张国强被推进手术室,刘梅守在门外,双手合十,低声祈祷。手术室里,李教授和团队有条不紊地操作。麻醉师严密监测心率和血压,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切开腹腔后,李教授发现肿瘤确实如CT所示,约拳头大小,包膜完整,未见明显转移。他小心翼翼地分离肿瘤周围组织,切除右肝叶,整个过程持续了5个小时。
术中,张国强的血压一度波动,心率飙到120次/分。麻醉师迅速调整药物,联合心内科医生给药稳定。最终,肿瘤被完整切除,送检病理。术后,张国强被转入ICU观察,接上呼吸机,以减轻心脏和肺部负担。
刘梅在ICU外等了整整一夜,护士小李安慰她:“张大哥手术很顺利,肿瘤切得很干净,病理结果还要几天,但李教授说希望很大。”刘梅抹泪点头:“谢谢你们,真的谢谢……”
ICU的漫长守望ICU里,张国强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第二天,血氧饱和度回升到95%,心率稳定在80次/分。第三天,他脱离呼吸机,意识恢复,能简单开口说话。他虚弱地问护士:“我这手术……成没成?”护士笑着说:“成了!李教授说肿瘤切得很干净,你得好好养着,争取早点出院。”
刘梅每天守在探视窗外,看着丈夫的胸膛在监护仪的节奏下微微起伏,喃喃道:“老张,你可得争气,咱还有好日子要过呢。”张国强醒来后,第一次见到刘梅,挤出一句:“梅,我没事了,吓着你了吧?”刘梅眼泪哗地流下来:“你没事就好,吓死我了!”
术后第7天,病理报告确认:肝细胞癌,无血管侵犯,未见淋巴结转移。张国强的甲胎蛋白降到200ng/ml,肝功能逐渐恢复。术后第10天,他转入普通病房,开始尝试流质饮食。第20天,他终于出院,步履虽慢,但脸上多了几分久违的轻松。
出院前,李教授特意叮嘱:“张大哥,你有慢性乙肝,得长期吃恩替卡韦,控制病毒,防止肝硬化或复发。酒是一口都不能碰了,饮食清淡,半年复查一次CT和甲胎蛋白。”张国强点头:“医生,我记住了。这回我可不敢再作死了。”
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柳叶刀》(The Lancet)2024年数据,全球每年新发肝细胞癌约90万例,死亡率高达80%。在中国,肝癌与慢性乙型肝炎密切相关,约80%的患者有乙肝病史。张国强的病例中,慢性乙肝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加上长期饮酒,可能是肿瘤形成的“导火索”。
肝癌为何如此凶险?它早期症状隐匿,很多人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常见症状包括:
右上腹不适:肝区隐痛或胀痛,可能被误认为是胃病。胸闷胸痛:肿瘤压迫或炎症刺激,可能引发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乏力、消瘦:肿瘤消耗能量,导致体重下降。黄疸、腹水:晚期表现,提示肝功能衰竭。张国强的胸闷胸痛最初被认为是冠心病复发,但甲胎蛋白升高和CT检查揭开了真相。**甲胎蛋白(AFP)**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标志物,正常值400ng/ml),结合影像学检查,肝癌诊断几乎明确。
如何预防和早期发现?
乙肝筛查:定期查乙肝五项,发现病毒感染及时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等药物可有效抑制病毒,降低肝癌风险。戒酒限脂:酒精和油腻食物会加重肝脏负担,增加肝硬化和肝癌风险。定期体检:40岁以上、有乙肝或肝硬化家族史者,建议每6个月查甲胎蛋白和腹部B超。关注症状:不明原因的胸闷胸痛、右上腹不适、体重下降,需及时就医,排除肝脏疾病。根据《美国肝病学会杂志》(Hepatology)2024年研究,早期肝癌手术切除的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而晚期患者生存期常不足1年。早期发现是关键!
张国强的故事,像一盏警灯,照亮了无数人忽视的健康隐患。他的幸运在于,肝癌发现及时,手术切除干净,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幸运。肝癌可能藏在不起眼的胸闷胸痛或腹部不适里,稍不留神,就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李教授在最后一次查房时,拍着张国强的肩膀说:“老张,你这回算捡回一条命。以后好好养着,定期复查,别再让肝脏受委屈了。”张国强笑着点头,拉着刘梅的手:“梅,这次多亏你逼我来医院。以后我听你的,酒不喝了,体检不落了。”
刘梅红着眼,笑着骂他:“你早该听我的!咱孙子还等着你带他钓鱼呢。”夫妻俩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
愿张国强的经历能敲响你的警钟。胸闷胸痛不一定是心脏问题,肝功能异常或乙肝更不能忽视。健康不是赌注,生命只有一次。忙碌之余,别忘了停下来听听身体的声音。愿我们都能少一些急诊室的惊魂夜,多一些健康生活的温暖与踏实!
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