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色深沉,市中心医院的急诊科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42岁的李建国(化名),一位建筑工地的项目经理,此刻却蜷缩在急诊室的病床上,脸色苍白,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他的手紧紧捂着肚子,像是怕它随时会炸开。几个小时前,他还在工地附近的饭馆里跟朋友推杯换盏,
夜色深沉,市中心医院的急诊科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42岁的李建国(化名),一位建筑工地的项目经理,此刻却蜷缩在急诊室的病床上,脸色苍白,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他的手紧紧捂着肚子,像是怕它随时会炸开。几个小时前,他还在工地附近的饭馆里跟朋友推杯换盏,豪气干云,没想到一顿饭后,腹部突然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剧痛,痛得他连站都站不稳。朋友们慌了,赶紧开车把他送到了医院。
急诊科的值班医生马强,一位有着二十年经验的“老兵”,接到电话后立刻赶到。他推开病房门,看到李建国的模样,眉头一皱,睡意全无。“老李,哪儿疼?怎么个疼法?”马医生语气温和但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迅速戴上手套。
李建国咬着牙,声音断断续续:“肚子……像刀子在搅……痛得我都喘不过气了。”旁边的朋友老王补充道:“他昨晚喝了不少,吃了不少油腻的东西,今天早上就喊肚子疼,下午人就不行了,迷迷糊糊的,我们吓得赶紧送过来。”
马医生点点头,脑子里已经开始飞速运转。腹痛在急诊科可不是小事,可能的原因从急性阑尾炎到胃肠穿孔,再到急性胰腺炎,甚至心肌梗死,每一个都可能是致命的。他蹲下身,轻轻按压李建国的腹部,触感硬邦邦,像是绷紧的皮球。李建国痛得大叫一声,差点从床上弹起来。马医生眉头紧锁:“板状腹,腹膜刺激征明显,这可不是小问题。”
急诊室的抢救室里,气氛紧张得像拉满的弓弦。护士小张熟练地抽血,送检血淀粉酶、脂肪酶、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和心肌酶。马医生盯着心电监护仪,屏幕显示:血压90/50mmHg,心率95次/分,血氧饱和度94%,体温38.2°C。他倒吸一口凉气:“休克!这情况不妙。”
马医生转向老王:“他平时有啥病史?胃病?胆结石?喝酒多吗?”老王挠挠头:“他身体挺壮的,就是爱喝酒,胃偶尔疼,但没当回事。昨天那顿饭,吃了不少肥肉,喝了快一斤白酒。”
血化验结果很快出来:血淀粉酶高达1200U/L(正常值28-100U/L),脂肪酶也显著升高,血肌酐450μmol/L,甘油三酯18.5mmol/L。马医生皱眉:“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很大,而且看这指标,可能是重症胰腺炎。”他立刻安排腹部CT,同时下医嘱:“禁食,插胃管减压,补液500ml生理盐水,快滴!奥美拉唑40mg静推,抑制胃酸和胰腺分泌。”
老王在一旁急得团团转:“马医生,他这到底咋回事?会不会有危险?”马医生语气沉稳:“胰腺发炎了,可能是喝酒和油腻食物刺激的。现在得赶紧查清楚严重程度,控制病情。你先联系他家属,情况紧急,可能要转ICU。”
腹部CT结果很快出来,影像科医生小李盯着片子,语气急促:“马主任,胰腺水肿明显,周围有大量渗出,部分区域坏死,腹腔还有积液!”马医生看着屏幕,额头冒出一层冷汗:“重症胰腺炎,胰腺坏死,这可麻烦了。”
胰腺是个不起眼的小器官,藏在胃的后面,像个“幕后英雄”,负责分泌消化液和调节血糖。但它一旦发炎,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很多,暴饮暴食、酗酒、胆结石是“三大元凶”。李建国昨晚的豪饮和肥肉大餐,可能是压垮胰腺的最后一根稻草。胰腺分泌的消化液无法正常排出,积聚在腺体内,像是“内鬼”反过来消化自己,导致炎症失控。更可怕的是,炎症可能波及全身,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比如急性肾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感染性休克。
马医生立刻联系ICU主任周教授:“周主任,42岁男性,重症胰腺炎,CT提示胰腺坏死,血肌酐高,尿量少,意识嗜睡,有休克征象,麻烦你们接手!”周教授二话不说:“马上送上来,准备床位!”
李建国被紧急转入ICU。他的妻子张丽刚赶到医院,看到丈夫躺在病床上,插着各种管子,泪水夺眶而出:“医生,他咋成这样了?昨天还好好的!”周教授拍拍她的肩膀:“别急,我们会全力救治。他是重症胰腺炎,病情很重,但我们有经验,先稳住再说。”
ICU里,周教授组织团队展开抢救。护士给李建国接上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模拟肾脏功能,清除体内代谢废物。抗感染治疗同步启动,广谱抗生素头孢曲松钠覆盖可能的细菌感染。静脉营养代替口服,因为李建国的肠道功能几乎停摆,任何食物都可能加重胰腺负担。
周教授查房时,盯着监护仪,低声说:“血肌酐高,尿量只有200ml/天,急性肾损伤明显。胸片还有双肺炎症,胸腔少量积液,得小心ARDS。”他转向护士:“继续补液,但严格控制出入量,防止肺水肿。”液体管理是ICU的精细活,补多了会加重肺部负担,补少了无法纠正休克,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张丽坐在ICU外的接待室,双手紧握,声音颤抖:“医生,他能好吗?我就怕他……”周教授语气坚定:“我们会尽全力,但你得做好心理准备。重症胰腺炎的病死率不低,可能高达30%。不过他还年轻,底子好,有希望。”张丽点点头,眼泪却止不住。
入ICU第二天,李建国的呼吸变得急促,血氧饱和度跌到88%,嘴唇发紫,缺氧征象明显。周教授皱眉:“ARDS来了!”他立刻找张丽谈话:“你丈夫肺部受损,呼吸困难,必须马上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否则缺氧会要命。”
张丽慌了:“插管会不会很痛苦?他还能醒过来吗?”周教授耐心地解释:“我们会用镇静药和止痛药,让他感觉不到痛苦。呼吸机能帮他把氧气送进肺里,减轻呼吸负担。现在不上,可能会心跳骤停。”张丽咬咬牙:“医生,你们决定吧,救命要紧!”
气管插管顺利完成,李建国接上呼吸机,咪达唑仑和吗啡持续泵入,让他进入“冬眠”状态。呼吸机的节奏平稳了,血氧饱和度慢慢回升到92%。周教授松了一口气:“还好,只是轻中度ARDS,暂时稳住了。”
但ICU的挑战远未结束。液体管理、感染控制、营养支持,每一步都像走钢丝。张丽每天守在探视窗外,看着丈夫的胸膛在呼吸机的带动下起伏,喃喃自语:“建国,你一定要挺过来,孩子还等着你回家……”
治疗进入第10天,李建国的病情终于有了转机。尿量逐渐增加到1000ml/天,血肌酐降到200μmol/L,肾功能开始恢复。胸片显示肺部炎症减轻,呼吸机参数逐步下调。第12天,他成功脱离呼吸机,意识也从嗜睡转为清醒。
周教授查房时,李建国虚弱地开口:“医生,我这肚子……还疼得要命。”周教授笑着说:“疼是好事,说明你活过来了!我们给你用了止痛药,慢慢会好。”他转向张丽:“他恢复得不错,但还得小心,胰腺炎容易反复。”
张丽抹了把泪:“谢谢你们,医生!我真怕他挺不过来。”她握着李建国的手,低声说:“以后再也不让你喝那么多酒了!工地上的应酬,能推就推!”李建国苦笑:“我错了,丽姐,这回我听你的。”
第20天,李建国转入普通病房。鼻空肠管取代了静脉营养,他开始尝试流质饮食。第28天,他终于出院,步履还有些虚弱,但在张丽的搀扶下,脸上多了几分久违的笑容。他特意回到ICU,鞠了一躬:“医生,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以后我一定好好珍惜身体!”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症,全球每年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30-50例。据《柳叶刀》(The Lancet)2023年报道,重症胰腺炎的病死率可达20%-30%,尤其当并发ARDS或急性肾损伤时,风险更高。胰腺炎的病因复杂,常见包括:
暴饮暴食:高脂肪食物刺激胰腺过度分泌,增加管道压力。酗酒:酒精直接损伤胰腺细胞,诱发炎症。胆结石:结石阻塞胰管,导致消化液倒流。高脂血症:血中甘油三酯过高,增加胰腺炎风险。李建国的病例中,酗酒和高脂血症是主要诱因。他的豪饮和肥肉大餐,让胰腺不堪重负,最终“罢工”。重症胰腺炎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波及肺、肾、肝等器官,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如何预防和早期发现?
饮食清淡:少吃油腻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油炸食品、肥肉要少碰。戒烟限酒:酒精是胰腺的“天敌”,长期饮酒者胰腺炎风险翻倍。管理胆结石:有胆结石史的患者,建议尽早手术,防止结石“惹祸”。控制血脂:定期查血脂,高甘油三酯需药物干预。重视腹痛:反复上腹痛、恶心、呕吐,赶紧去医院查血淀粉酶和腹部CT。根据《美国胃肠病学会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24年数据,早期诊断和治疗可将重症胰腺炎的病死率降低至10%以下。及时就医是关键!
李建国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下的健康隐患。他幸运地挺过了这一劫,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运气。急性胰腺炎可能藏在你我忽视的腹痛里,稍不留神,就可能演变成致命危机。
周教授在查房时,总是忍不住多叮嘱几句:“别等肚子痛得像刀子搅才来医院。健康这东西,丢了再找,可就难了。”他的话朴实却深刻,像一记警钟,提醒着每一个忙碌的都市人:身体是自己的,别拿它开玩笑。
出院那天,李建国拉着张丽的手,笑着说:“以后我得好好活着,为了你和孩子。”张丽红着眼,点点头:“咱们一起,把日子过得健健康康!”愿李建国的经历能让你有所触动。生活再忙,也别忘了停下来听听身体的声音。腹痛不是小事,健康更不是赌注。愿我们都能少一些急诊室的惊魂夜,多一些健康生活的安心与快乐!
来源:虞医生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