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AI推荐翻车?用户怒喷搜索失灵,中小卖家为何集体逃离阿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3 19:41 2

摘要:第四季度营收2364.5亿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298.47亿元,同比增长22%。2025财年总营收9963.47亿元,同比增长6%;净利润1581.22亿元,与上一财年的1574.79亿元相比保持稳定增长。

阿里巴巴业绩增长下,资本市场却似乎并不满意。

近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布了2025财年第四季度(截至2025年3月31日)以及该财年全年的财报。

第四季度营收2364.5亿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298.47亿元,同比增长22%。2025财年总营收9963.47亿元,同比增长6%;净利润1581.22亿元,与上一财年的1574.79亿元相比保持稳定增长。

分业务看:淘天集团(含淘宝、天猫等)季度营收1013.69亿元,同比增长9%;云智能集团(含阿里云、钉钉等)营收301.27亿元,同比增长18%;大文娱实现扭亏为盈;国际商业和菜鸟的亏损均有所收窄。

从数据看,这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相比之下,阿里的股价走势就显得有些黯淡了。截止财报发布当日(5月15日),阿里巴巴美股股价却下跌了7%。

股价走低。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阿里的业绩增长可能未达到资本预期,二是阿里这份成绩单背后,或许仍存在着很多隐忧。

一、流量扶持下仍难挣钱,中小商家正在逃离淘宝

先看阿里的核心电商业务。

淘天集团数据显示,本季度营收增长9%,创造了6个季度以来的最高增长记录。88VIP会员人数突破5000万,同比增长达双位数。

单从数据看,这是一份很突出的成绩单。但如果拆分开来分析,会发现其中可能仍存在一些问题。

淘天集团2025年第一季度来自中国零售商业收入为955.81亿元,其中有710.77亿元来自于客户管理收入。

所谓客户管理收入,其实就是经营商家的广告费和佣金。财报中表示,客户管理收入的增长主要是被“Take rate”同比提升所带动。

Take rate,指的是将GMV转化为营收的比率。

简单来说,淘天集团业绩增长的大头,来自于GMV转化营收比率的提高。

反过来说,GMV本身的增长可能并没有那么高,只是转化成营收的比例提高了。

但是,这种方式可能很难成为长久增长的引擎。从整体上看,电商行业的格局并没有改变,淘天的增长焦虑或许仍旧存在。

那么,淘宝天猫为什么会陷入增长焦虑?

外部原因众所周知。一方面,近些年拼多多依靠“绝对低价”强势崛起,另一方面,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依靠流量优势也抢走了一块不小的蛋糕。

高盛报告显示,2019年—2023年,淘天市场份额由66%降至45%,电商江湖已经从当初的阿里一家独大,变成了如今的诸侯乱战。

市场就这么大,蛋糕被分走了一部分,淘天自身的总量自然随之下降。问题是,市场份额下降,但商家数量还是那么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加。

此消彼长之下,每个商家分到的流量就像被稀释的糖水一样越来越小,于是如何分配流量就成了一个摆在桌面上的问题。

淘天集团于2月下旬组织召开了关键目标(KO)内部会议,其中一项核心议题是优化平台流量分配机制,重点实现流量资源向优质商家的精准输送。

究竟什么样的商家算是优质商家,会议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不过,阿里财报中有这么一句描述:

2024年全年,天猫平台成交额超1亿元的品牌数超过4100个,且这些品牌的成交额仍保持20%的增速。

由此或许可以看出,淘天的流量分配更倾向于规模大,品牌力强的商家。而这却意味着众多的中小商家即便投入了很多广告成本,也很难获得流量支持。

中小商家本就本小利薄,失去了平台扶持后生存愈发艰难,久而久之,只能闭店或者转战其他平台。

阿里巴巴集团2025年Q1财报数据显示,平台活跃商家数较去年同期下滑12.4%,创下该指标公布以来的最大同比跌幅。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电商市场数据报告》也显示,2024年全年,淘宝天猫平台净流失商家数量超过78万家,退出率达17.3%。

正如一位淘宝商家所说:“商家做生意的核心诉求,无外乎赚到钱和长久赚到钱。如果平台缺乏稳定赚钱的生态,那么出走选择多元化就是必然。”

淘天集团的高层似乎对商家流失已经有了很清晰的认知,并且已经接受了这种现状。

今年2月2日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曾召开小范围高管会,蒋凡在会上表态称:“不要防止人家走,而是更深入得参与和帮助他们在全网进行商业决策,帮助做大蛋糕”。

接受这种现状之后,淘宝选择将精力聚焦于自身的核心用户。淘天高层明确发声:“每个平台都有其特点和强势品类,以及核心用户群体。因此,我们的选择是基于我们的核心用户群体,即88VIP会员,来确定他们在不同品类上的偏好。”

简单来说,淘宝不再想着把摊子铺得更大,而是转身寻求提高核心用户粘性和复购率。

阿里最新一期财报显示,淘天的88VIP会员超5000万。这5000万会员能否成为淘天主要的增长引擎仍待时间检验。

AI信息茧房下,淘宝搜索“失灵”了?

除了电商之外,淘宝的另一个核心业务是AI。

事实上,近年来,阿里“all in AI”的战略走得很坚决,成绩也很突出。

2025财年Q4,阿里云智能集团营收达301.27亿元,同比增长18%,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7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

天眼查APP显示,硅谷动力排出的2024中国软件150强中,阿里排名第二,仅次于华为。

4月,阿里开源混合推理模型Qwen3(千问3)。目前通义已开源200多个模型,全球下载量超3亿次,衍生模型超10万个,构建了全球最大开源模型生态。

去年12月,吴泳铭推动通义业务重组,将通义APP划归智能信息事业群运营,成为国内首批实现大模型与应用分离的互联网企业。

而在电商板块,AI也早已得到大规模应用。淘宝和天猫这么大摊子,管理上对人工智能的需求自然也很强烈。无论在淘宝还是天猫,基于用户个性的AI推荐算法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不过,商品买卖仍旧是人与人之间的生意,AI介入太深,可能也会出现问题。

近日,淘宝推出了一项名为“高退款人群屏蔽”的新工具。使用这一工具,商家可以自定义选择在做付费推广时屏蔽高退款人群或降低他们看到广告的概率。

这一功能是为了提高商家广告投放的转化率,本意是好的,却引发了不少争议。最多的是来自于消费者对被误伤的担心。

如果有人是因为尺码不合适退货,算法能否分清其与恶意退款的区别?

此外,淘宝上AI生层买家秀图片泛滥的情况尚未解决,又出这么一个工具,时间长了,可能会加剧商家与用户之间的矛盾.

这看似是一个小事件,其实背后的问题是:AI算法不一定能提升用户体验。

近年来,有不少淘宝用户表示,在使用淘宝搜索功能时遇到了重复推荐的困扰。比如用户将一双鞋子加入购物车后,系统连续向该用户推荐同一款鞋子,尽管用户已经浏览了数十次。

此外,当用户查询特定商品时,系统会优先展示其历史购买店铺,而非基于商品多样性原则提供更广泛的商家选择。

更有甚者,AI推荐算法已经影响到了搜索结果的准确性。比如,搜索运动裤,搜索结果却出现了牛仔裤。

在很多论坛,“淘宝搜索不好用了”已经成为热议词条。

用业内人士从技术角度分析认为,淘宝搜索问题可能源于数据架构、搜索框架或算法模型的技术缺陷,导致结果与用户需求匹配度不足。

无论什么原因,结果就是,淘宝的搜索体验下降了。

对用户而言,搜索商品的核心需求就是希望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也就是效率越高,体验越好。而淘宝引以为傲的AI却使得其搜索体验与这一目标渐行渐远。

当下电商领域已经处于存量竞争时代,无论是哪家平台,获客成本都越来越高。

这种背景下,用户体验就成了平台竞争的胜负手。

从消费者角度看,平台是什么生态,什么系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体验,哪家好用就用哪家。

尽管阿里的AI实力很强大,但如果用户体验不升反降,可能会令淘天在电商竞争中处于劣势。

当然,淘宝在电商领域仍旧占据着市场大头,20年积累的供应链优势令淘宝仍然可以被称为“万能货架”。不断增长的88VIP客户人群和淘宝优化核心客户体验的战略目标继续推行下去,其未来市场表现仍然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来源:摩根商研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