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适逢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75周年,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深化。2024年中印尼双边贸易额突破1478亿美元(约合1.06万亿元人民币),而美妆产品正成为双边贸易中令人瞩目的增长亮点。
区域合作红利与消费升级的双向驱动。
《中国化妆品》杂志 | 何欣洋
2025年适逢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75周年,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深化。2024年中印尼双边贸易额突破1478亿美元(约合1.06万亿元人民币),而美妆产品正成为双边贸易中令人瞩目的增长亮点。
五年数据解析:
结构性增长与品类变革
从中国海关数据来看,2020年至2024年的5年间,中国与印尼的美妆贸易(包括唇用化妆品33041000、眼用化妆品33042000、指(趾)甲化妆品33043000、其他美容品或化妆品及护肤品33049900以及粉扑及粉拍,施敷脂粉或化妆品用96162000五类商品)呈现爆发式增长中印尼美妆进出口总额从2.97亿元人民币跃升至18.6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8.1%,展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这一增长态势,既得益于两国政治互信的加强,也反映了印尼2.8亿人口市场对高性价比中国美妆的旺盛需求。
这一增长并非简单的线性上升,而是伴随着显著的结构性变化和品类格局的重塑,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从疫情韧性到RCEP红利:贸易总额的“三级跳”
2020年,尽管全球贸易受疫情冲击,中印尼美妆贸易仍以2.97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展现出韧性。进入2021年,印尼的电商市场(包括商品和服务)同比增长51%至530亿美元(约合3819亿元人民币),电商渗透率升至8%,唇釉、指甲化妆品等便携装产品成为线上爆款,两国美妆贸易额增长34.3%至3.99亿元人民币。
真正的爆发点出现在2022年——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此后,印尼对中国部分化妆品关税实施阶梯式减免,推动2022年双边化妆品贸易额飙升至9.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高达129.8%。2023年,随着TikTok电商等在印尼迅猛发展,这一数字再度跃升79.8%至16.49亿元人民币,其中彩妆品类增速首次超越护肤品,显示市场消费升级趋势。到2024年,尽管增速回落至12.8%,但18.6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仍创下两国美妆进出口贸易的历史新高,表明市场进入理性增长阶段。
2.品类格局演变:护肤基本盘VS彩妆新势力
5年来,护肤品(33049900)始终占据中国与印尼化妆品进出口贸易的主导地位,2024年达到13.53亿元人民币,占贸易总额的72.8%。根据印尼化妆品协会2023年报告,中国品牌通过加大水乳套装(大于400ml以上规格)出口(占对印尼护肤品出口量的65%,较本地品牌高7个百分点),精准契合印尼多人口家庭的消费习惯;同时唇部化妆品(33041000)的崛起尤为亮眼——从2020年的0.65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的2.38亿元人民币,增幅达264%;此外,美妆工具(96162000)以24%的年均增速成为黑马,2024年贸易规模达到0.71亿元人民币。
3.量价关系背后的市场逻辑
深入分析品类数据,可见截然不同的增长逻辑。
护肤品以量取胜——2024年出口量达1.42万吨,占总量83%,但千克单价同比下跌9%,表明品牌正通过规模化压低成本抢占市场。
彩妆产品则走精品路线:唇部产品件单价从2020年的3.99元人民币升至2024年的4.71元人民币,眼影盘等品类均价涨幅更达17%,显示中国品牌已摆脱低价竞争,转向品质溢价。
这种分化预示着未来趋势:基础护肤可能将继续拼供应链效率,而彩妆则要靠创新和品牌力取胜。
国货出海“印尼密码”:
三大核心优势
在《中国化妆品》杂志去年对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H.E Djauhari Oratmangun)的独家专访(深化中国与印尼合作,共绘“美丽经济”新画卷——《中国化妆品》杂志独家专访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中,周浩黎提到:“深化中国与印尼的合作将有力推动可持续、包容性的经济增长,而‘美丽经济’作为这一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印尼作为全球第四大人口国,且年轻人口众多,34岁以下人口占比达56.9%,其美妆市场潜力巨大,但文化、气候和消费习惯的特殊性,使得中国品牌必须精准把握本地化策略。国货美妆能在印尼快速崛起,主要依靠以下三大核心优势:
1.宗教友好型产品设计:破解清真认证壁垒
印尼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约87%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拥有庞大的清真产品消费市场。对中国化妆品企业来说,尽管获得Halal(清真)认证并非强制要求,但仍是进入印尼市场、拓展东南亚甚至全球穆斯林市场的必要条件。中国品牌通过深度研究印尼伊斯兰教理事会(MUI)的认证标准,成功打造符合宗教要求的产品,印尼消费者心中建立“可信赖”的形象。
2.热带气候定制配方:解决高温高湿痛点
印尼常年高温高湿,普通护肤品容易脱妆、融化,甚至引发皮肤问题。中国品牌针对这一痛点,专门研发热带气候适配配方。例如,为了迎合东南亚消费者的消费喜好,完美日记产品端通过定制化生产,根据当地消费者的肤色,在散粉和唇釉等产品都添加了更加适合本地的色号。针对性的技术创新,让中国品牌赢得消费者口碑。
3.社媒+KOL组合拳:精准渗透年轻市场
印尼是全球社交媒体最活跃的国家之一,TikTok美妆内容月均播放量超过45亿次。中国品牌深谙“内容种草+直播转化”的营销模式,通过分层KOL策略高效触达目标用户。据《2023 Ramadan Shopping Trends Report》数据显示,中国美妆品牌Colorkey通过与印尼中腰部博主Chloe Wijaya(87万粉丝)合作推广空气唇釉系列,相关视频累计获得218万次播放,推动该产品线在2023年斋月期间实现92%的销售增长。这种立体化营销网络,让中国美妆品牌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强大的市场认知。
美妆“出海”印尼新阶段:
致胜三大法则
美妆出海服务提供商别海科技总经理范岩岩在接受《中国化妆品》杂志采访时表示,如今的印尼美妆市场情况已不同于5年前,中国美妆品牌需以更具战略性的视角应对挑战,以下三大制胜法则尤为关键:
1. 秉持长期主义,拒绝短期收割
印尼市场对“品牌价值”的重视高于短期销量。前些年部分中国品牌通过跨境电商快速收割利润,但因未在当地投入供应链或就业岗位,引发政策限制。建议品牌摒弃“赚快钱”心态,将印尼视为长期战略市场,通过本地化生产(如设厂、雇佣本地员工)建立可持续信任。
2.链条本土化,深入在地需求
团队本地化:雇佣印尼本土运营团队负责市场调研、内容创作及政府关系维护,避免 “中国思维”主导运营,品牌决策层做到“肉身出海”在地决策则可拉高成功率;深入研究美妆本土市场,中国彩妆在印尼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印尼本国品牌,线下店中印尼本土品牌众多。而印尼本土美妆品牌进驻当地连锁店已有10 - 15年历史,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美妆市场自成一派,这些更需要在地团队调查反馈。
产品本地化:深入研究消费习惯差异。例如,印尼消费者偏好类似肤色均匀而非日韩常见的“水润白”“水光肌”,护肤品需针对性强化美白功效;因部分当地女性佩戴头巾,眼妆上则更注重眼部立体感,眼影盘可增加深色轮廓色比例。
3.平衡线上线下,深耕多元渠道
线上精准投放:利用TikTok、Instagram等平台的“兴趣标签”定向年轻群体,同时结合斋月、开斋节等节点推出限定礼盒,契合印尼“节日消费”热潮;
线下场景渗透:布局大雅加达等核心城市的商圈美妆店,设置体验区并提供免费化妆服务,吸引消费者“吹空调+试妆”的同时促进即时购买;
规避政策风险:密切关注印尼政府对跨境电商、外资企业的监管政策,优先通过“本地公司注册+经销商合作”模式进入市场,避免因合规问题导致业务中断。
CCR观点:
尽管印尼美妆市场潜力巨大,但变化的政策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独特的消费习惯等因素,要求品牌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已入局印尼美妆市场的成功品牌绝非一蹴而就,需以“宗教合规为基石、产品适配为核心、本土化运营为支撑”,缺一不可。但那些愿意深耕本地化、耐心构建供应链的品牌和企业,终将在2.8亿人口的“千岛之国”赢得持久回报。
来源:中国化妆品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