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与人的出身、体质、智力,以及受各种观念和信念的影响各不相同。
人与人的出身、体质、智力,以及受各种观念和信念的影响各不相同。
因此后天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与这些有关。
但曾国藩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他出身普通,祖上三代都是农民。
他的家有遗传病史,他的妈妈哥哥爷爷,爸爸都死于脑出血。
从30岁起他就经常生病,在日记中他多次记载自己的病情。
他曾7次考试,才考中秀才。
自认笨拙。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出身差、体质差,智力差的三差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每日三省吾身,修身修德修行,从而达到立言立德立行的最高境界,成为同时代人物的佼佼者,被称为半个圣人。
这么弱的“三差学生”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读过了《曾国藩传》之后,我获得了如下的几点感悟:
立志成为圣人。
自我管理每日三省吾身。
自我改变的勇气。
人定胜天的恒心。
1
曾国藩30岁的时候,立志成为圣人。
而在30岁之前的所有考试,以及成为京官之后晋升的考试,一路飙升的成绩,为他立志成为圣人奠定了基础。
而戒烟成功,则是他想成为圣人的转折点。
一个人戒烟成功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曾国藩吸的烟是水烟,这种烟比旱烟的隐性要大数倍。
道光十一年,他虽然表面下了决心,未实际行动。
鸦片战争期间受林则徐禁烟触动,砸毁烟枪,但仍未彻底戒断;
直到到京城以后,通过写日记自省,最终成功戒除。
戒烟成功让他对做圣人充满了信心。
因为戒烟需要极强大的毅力,这些这些已经成为他身上的动力,在强大信念的支撑下获得了成功。
我觉得这种强大的信念来自于他祖父的影响力。
曾国藩很佩服他的祖父,把他祖父作为成长路上的精神支撑。
他的祖父曾玉萍有三不信:不信看风水的地仙;不信医生;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胜天。
这种人定胜天的信念强大了他的内心支撑,在外力影响和吾日三省吾身的反思下,戒烟成功,同时也为他立志做圣人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
道光19年正月初一,即公元1839年,曾国藩开始写日记。
他每天用楷体写日记,每日三省吾身。
记录自己行为不端之处和言语过失之处,终身没有间断。
通过写日记,他改掉了许多坏习惯,如戒烟,戒色,反省与人吵架的不当之处,反省怎样与人相交。
曾国藩传里讲了两个他与同乡吵架的事儿。
道光23年正月初三日,他与同乡间童年金藻发生了大冲突。
今世和几个朋友来增加拜年。因为易烊审查勾起曾国藩心中前仇旧怨,两个人大吵一架。
过后他又自省,本来今年立志想重新做人,但才过了两天,就与人吵架,虽然痛苦悔恨,但又怎么才能达到圣人的标准呢?
还有一次他与同乡刑部主事郑小珊因为某事意见不一致吵架,隔着桌子指着鼻子破口大骂,问候了家人,问候了祖宗。
他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了反省,虽然两个人都有毛病,但圣人教导说改过要从自己做起。
所以他撂下笔马上就去向郑小珊赔罪。
郑小珊很感动,于是两人把酒言欢,尽释前嫌。
除了记日记之外,他通过自己的日课,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他的日课有12条。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4刻,体验来复之仁心。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5,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日之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
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事不留待明日。
12,夜不出门,旷工疲神,切戒切戒。
根据这12条日课,他在日记中分别写了自己坚持和调节做这12条日课的反思过程。
曾国藩年轻时曾有一个爱好,喜欢看杀人。
每每菜市口有杀人的事,他都急于观看。
即便是自己定了12条日课,规定自己夜不出门。
自己也会隔三差五的去菜市口附近看杀人。
隔三差五的与朋友约着出去瞎聊天。
还被自己的两个朋友指出傲慢和虚伪。
所有这些都体现在他的日记当中。
而且每一件事过后都有反省。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与人交往,以及做人做官的准则和信念,通过记日记每日三省吾身的方式,不断的反思,激发他强烈改变的决心。
3
曾国藩最后改变的强大动力。
我觉得应该是他每隔一段时间,就把自己的日记让别人看,并要求别人提出意见。
就像现在我们微博下面的跟帖一样,曾国藩的日记有些地方就有朋友的批语。
一般情况下我们记日记都是给自己看的。
记录的也都是自己内心的某些独白。对人对事的看法和感悟。
然而郑国藩已做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通过记日记让别人看,激发自己,逼着自己改变。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通过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在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别人给指出来,并提出有效的措施,改变往往是最有效的。
曾国藩说,这就是“师友夹持”。
把日记给别人看,目的是把自己的行为坦诚的公布在朋友面前,让大家监督,这样自己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罗森塔尔效应,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一个人对自己期望的目标当众说出来的时候,别人的监督与见证则是加强自我行动力的催化剂。
所以当你内心想做成一件事的时候,你把自己的目的和决心,用一句话的形式写出来,落实在纸面上,让大家看到,可以增强你长久和持续的驱动力,进而把一件事情做完做好。
4
关于读书,曾国藩家书中说:盖人士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通过读书提升认知,更坚定了祖父所认为的人定胜天的信心。
通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反思日记,为人处事,改掉身上的不良习惯和毛病,让自己变得谦谦有礼,人品高格。
戒烟之后,直到62岁去世一直没抽。
反思日记也记到去世前一天。
当然,每日三省吾身也是做了一辈子。
有恒在他这里做了充分的展示。
玛丽亚·罗宾逊说:只要你有恒心,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恒心是一个人对外在事物的各种挑战,假如你确立了目标,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那就从一小步开始,天天坚持,持续不断,相信总有一天会达到你的目标。
5
普通人如何才能做好自己,并脱颖而出呢?
首先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明确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程度。
然后开始进行自我管理。
像曾国藩一样,给自己制定几个日课。
然后把自己想要做的事分解成每天都要做的。自然行为。
我每天都要早起读书,写作。逐渐的把这些归为日常行为,让他们形成肌肉记忆。
如果自己想做什么事有什么想法,尽量在72小时内去做。
发现或感觉到自身的毛病,马上改变。
假如你想运动,哪怕从每天做一个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开始。
人一旦确立了做事的目标,并在做的过程中逐渐地清晰,当你越过一个又一个障碍的时候,内心的驱动力也会越来越强大,想做成那件事的信心也会越来越足。
来源:用情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