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成熟的“80后”作家,呈现多元、丰富的可能性|“孙频小说创作研讨会”南京举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3 18:42 2

摘要:“孙频的很多小说是我们这个时代心理的标本、人性的标本。”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的这个评价,指向的是孙频小说的一种特质——有别于概念化、符号化的写作,她擅长追索现代人的精神与心理,她的写作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辨识度。但某种意义上,也如他所言,因为孙

孙频小说创作研讨会

“孙频的很多小说是我们这个时代心理的标本、人性的标本。”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的这个评价,指向的是孙频小说的一种特质——有别于概念化、符号化的写作,她擅长追索现代人的精神与心理,她的写作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辨识度。但某种意义上,也如他所言,因为孙频小说主题的多义性、隐喻性和不可阐释性,使得辨析她的小说并不那么容易。如此,孙频的小说成为这个时代文学叙述与人类生活的一个显影器。更重要的是,作为“80后”作家,孙频提供了一个“模板”——这一代作家如何走向他们的成熟阶段。

作家孙频

孙频的小说有“从裂缝里进来的光”

今年是孙频写作的第18个年头,如此强调这个时间,因为在这看似并不长的时间写作里,她显然已经经历了不止一次的转型。这种转型最显性的体现在于她的小说题材。从最早的“痛感三部曲”到后来的“山林”系列、“海边”系列、“小城女性”系列,再到最新的“北方往事”系列,以吴义勤的观点,孙频小说呈现了越来越多元、丰富的可能性,“原先她关注现实与梦幻边界的创伤与疗愈,以及人性在善恶间的挣扎,色调有时比较灰暗和阴冷,她近期的创作则开始有了对现实和时代更多的关注与表达,生活的温度与人性的浓度有了更好的结合,故事的走向与可读性、题材和主题以及叙事风格都发生了令人惊喜的转型。”

孙频小说题材愈加宽泛之后的内核演进,从评论家黄发有的解读中可以一窥,“就像是情绪状态随文字流动形成的一种连贯性的结构,她的作品不管是写小城的女性还是矿场、山林、海边的人生,关注的不是物象,而是边缘、卑微、挣扎的生存状态,不管写什么题材,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生总是与她的内在自我生息相通。不管讲什么故事,都像酿酒一样,在她的精神世界里经过发酵、蒸馏、澄化这样一个缓慢过程。”相较于早期作品,她变得更加平和,对于人性有更强的包容心和悲悯意识,在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富有张力的情感、简洁诗意的语言背后,是海德格尔“此在”哲学的共情,而这正是这几年孙频创作最为明显的变化。

一定意义上,孙频小说是对“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说法的文学式的具象表达,但她并不是想对此做简单呈现,她有兴趣的是何以如此,何以解决,所以她不厌其烦地让笔下的人物不断逃离、不断寻找。以她的“海边”系列为例,《海边魔术师》中“我”拉着老父亲到南部边陲小镇寻找哥哥刘小飞,《海鸥骑士》中“我”在父亲失踪后接班成为水手,渐渐地发现了已经跳海离世的父亲的“秘密”进而理解了他,《落日珊瑚》中“我”从城市返回海边小镇,那些消失者是对既有生活存在结构的消失或者说逃离,而寻找者也如评论家张学昕所说“寻找的不是真相,而是一个能够放下自己的空间”。“‘海边三部曲’像一个镜像,她在建构‘寻找-逃离-抵达’叙事的循环。但终点不是回归,最终还是远离、离去,这是一种哲学的追问。”评论家何同彬表示,“所有的逃离皆为归来,小说在逃离-寻找-归来的路途上不断展开,小说人物不是放弃行动而是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一个作家如果反复写作同一种主题,一定是因为他/她有自己未能解决的东西。评论家谢有顺称之为“难以释怀的重担”,写作的过程是将这个重担卸下来,揭示心中的那个谜的过程,孙频写小人物、写小城,写“漂一代”的记忆,这恰恰是她无法忘怀的根本性的东西。“每个作家身上都有那样一个凝结点,一个无法释怀的核,他的写作是要把它溶解开,化开变成水一样的东西,之后它就会通向人心,读者之所以有所感触,也正因为如此。孙频怎么化开这样一个凝结点?主要在于她写出了人的丰富性,她不完全是在写真实存在的人,而是在写不可替代的人。平凡人物的悲伤、丑陋、慈悲、罪孽交织在一起,他们对生的渴望,对死的理解,让人印象深刻。”他点明孙频能够写出人的丰富性的原因,“首先是尊重、理解人,她既尊重人的灿烂和希望的这一面,也尊重人身上黑暗、丑陋的那一面,她觉得这是人的真相、人的真实,这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不可回避的东西。”也就是说,孙频小说的底色,在于里面有光,“从裂缝里进来的光成了孙频小说里最难忘的部分,最能够温暖人心,也是让我们陷入沉思和怅惘的主要原因。”

“山林三部曲”“海边三部曲”

小说与其说是表现生活,

不如说是再造一种生活

青年作家的文学起步之路,常常是在创作中复制个体的生活经验,但当个体经验写尽之时,或许就是他/她真正迈向成熟之路的开始。以评论家金理的分析,孙频早期是在作品里搭制一个特殊的试管,透过这个试管去观察和测验人的生活和心灵转折,“这个时期的这种试管式的写作,一方面成就了孙频,一方面也会有限制。所谓成就是她的创作特别有自己的烙印,辨识度特别高,所谓的限制是虽然她的观察非常仔细,但毕竟处于禁锢在特殊试管里的状态当中。”只有把这个小心翼翼经营出来的试管再打破,作品才能够走向更宽阔的地方,孙频显然也走了一段不短的路程。

2016年孙频被调入江苏作协任专业作家,从山西到南京生活了几年,近年又在广州定居,很难说清这样的地域迁徙对她创作世界的打开,对她之于生活的理解、对人性的感受有没有影响,但不可辩驳的是,这些年里孙频写作的视野与空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她小说中那些渺小的人物不断在返回小城,但从最初的童年小城、山林、矿区发展至海边、戈壁,这不完全是写作视野简单的扩大,谢有顺认为,孙频其实是试图把她自己所要建构的东西放在一些不同的环境里,这表明她能够跳出自己所处的境遇,找到一个新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评论家王春林则借用王国维评价李煜词“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一句来概括孙频的这种变化,“拥有了生活并不意味着你能成为一个作家,关键要看创作主体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独到的发现,文学或者说小说与其说是表现生活,不如说是在想象一种生活,重构一种生活,再造一种生活。”

今年,孙频发表了小说《地下的森林》,在写作之前,她三番五次去煤矿采风,前后和十几个矿工聊天,采访了关于他们生活和工作的诸多方面。她说自己用这种“诚实甚至比较笨拙的方式”写作,“我通过大量的采访采风、大量的调查、大量的知识积累来调动自己的文学想象力。我去海岛采风,去森林采风,去矿区采风,和水手一起出海,和矿工一起下井。为了写移民村,我曾经在移民村的村口蹲点了一个多月,只是为了了解他们的生活。”这为她小说创作的成熟做了坚实的准备,“所有这些很笨拙的方式带给我的回馈就是,让我越来越真正地理解文学,越来越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我自己的位置和我自己的存在方式。一个作家的写作可以说是热爱和拥抱这个世界的唯一的方式,也是他渴望被这个世界看到和理解的一种真正的方式。”

“小城女性三部曲”“北方往事三部曲”

在中篇小说世界里

构建完整的叙事建筑

孙频迄今为止的写作重点是中篇小说,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曾希望她能够在长篇、中篇、短篇小说上齐头并进,但她执拗地选择了中篇小说。“这也是孙频作为一个作家内心单纯和可爱的地方,她热衷某一个文体,她不考虑文体之外的东西,她就全身心投入到里面。她的中篇很不一样,许多人非常依赖自己的经验,孙频的一部分作品是依赖经验;许多中篇小说非常看重知识,孙频也有一部分作品呈现了她的知识;中篇小说里有一部分更倾向于情感,孙频流露出了情感,但处理得很别致;也有一些作家通过中篇小说展示他们的面貌,孙频也有这样的作品。也就是说,虽然从体例来讲孙频很固执地纠缠在中篇小说里,但她的中篇小说呈现出来文学世界是广袤而完整的。”毕飞宇说。

所以也不难理解,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新作“小城女性三部曲”(《白貘夜行》《天空之城》《狮子的恩典》)“北方往事三部曲”(《昨日方舟》《截岔往事》《地下的森林》)是六个单行本,每本由一个作品构成,孙频在中篇小说世界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叙事建筑。在评论家丛治辰看来,在中篇创作中,孙频表现出构造空间的能力,她在故事之后推出一个空间,自觉利用空间来追怀时间,人和空间的关系以及在这个关系背后时间的流逝和变形尤为凸显,她以小说的方式调动间接经验,调动知识,由此抵达了更深层的主题,一部中篇就是一个世界。评论家刘大先进一步剖析,在这个世界里,孙频面对逝去的时间在寻求一种新的形式,以此来保存一种属于人的真实经验,这个经验并不是虚幻的、浪漫化的、抽象化的东西,而代表了我们可能被逐渐遮蔽的另外一个真实的层面。同时,在这个世界之中,孙频也在找寻评论家杨辉与曾攀所说的“无形之物”“无形之人”,“她通过无形的结构、无人之境去实现真正的超越,去追问生命的真相,尽管这个真相经常会遭遇虚无的冲击,但她依然在执意的追寻中。”

每个时代的作家,都要回答时代给予的提问。作为“80后”的孙频,面临的是时代飞速发展带来的人类生活与精神上的变迁,那些努力生存着的又不断向上的人们的命运,于她而言,中篇恰恰可能是最适合承载的长度。评论家何平强调中篇之于小说空间、塑造人物、小说所容纳的自我的精神思考三者的意义。孙频在中篇小说的空间中常常设置副文本,这使她的写作变得更深邃,更深沉,小说中也形成各种各样的对话关系,由此她可以在小说中自如地处理空间与空间的关系、人物的关系和流动,她建构了中篇小说的艺术空间。同时,每个中篇中孙频都呈现了人物的生长,也呈现了作为思考者的写作者主体怎样介入小说中去。“从这个角度上说,孙频推动了中篇小说文体在她这一代年轻作家中达到了成熟。”何平表示。

走向成熟,是孙频这一代作家的必然旅途。于她自己而言,是写下的每一篇作品,从始至终。她说自己所做的,其实是相同的事情,“我一直试图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母题和文学气质。除了南北文化上的冲突带给我写作维度上的拓宽之外,我还一直想在文学的纵深度上去找到东西,比如说如何去解决属于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如何真正去理解人和属于人的命运,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这都是我这18年里从没有中断过的一种探索。我试图搭建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

孙频小说的多义性、隐喻性和不可阐释性当然是言说不尽的,5月18日在南京由江苏省作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这场“孙频小说创作研讨会”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作家陈忠实曾说,“到《白鹿原》中找我去”,那么,到孙频的作品中找她去。

新媒体编辑:何晶

配图:主办方供图、摄图网

这些平台都可以找到我们,

可不要失联哦

文学报

@文学报

@文艺速效丸

@文艺速效丸

小宇宙播客

来源:文学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