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5月,是我国第五个民法典宣传月,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全方位覆盖日常生活,关乎你我切身权益。近年来, AI技术飞速发展,从智能语音助手到工作辅助神器,从自动编程再到无人驾驶,AI的触角无处不在。然而,AI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诸多新的法律挑战,其中
今年5月,是我国第五个民法典宣传月,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全方位覆盖日常生活,关乎你我切身权益。近年来, AI技术飞速发展,从智能语音助手到工作辅助神器,从自动编程再到无人驾驶,AI的触角无处不在。然而,AI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诸多新的法律挑战,其中AI侵权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1、今年4月底,一则“孝子农民工提塑料袋带走母亲骨灰,谁在啃食生者的尊严”的不实信息在网络大量传播。经查,网民康某某为博取流量,利用AI工具对某市殡仪馆骨灰盒收费情况进行杜撰,生成谣言在互联网发布。对此案中的利用AI传播谣言,《民法典》有何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如果散布AI虚假新闻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的,根据《民法典》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2、近年来,AI换脸、声音合成等技术被滥用,网络上有不法分子擅自使用AI技术合成“动态假脸”认证手机APP平台账号,在受害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虚假注册、诈骗等不法行为,给普通群众造成了很多潜在威胁。《民法典》对此是如何规定的?
《民法典》第1019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此外,《民法典》第1023条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未经允许使用他人声音(如导航软件盗用明星语音)同样违法。
3、由于AI数据存储平台出现漏洞,致数百万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被盗,被冒用就医、办证等,《民法典》如何保护隐私?
《民法典》第1034条明确了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姓名、身份证号、生物识别信息、健康信息等均属于受保护的个人信息;第1035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第1014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
此外,《民法典》还特别强调“私人生活安宁权”,第1032条作出明确规定。这意味着即便未造成财产损失,频繁的骚扰电话、垃圾短信等干扰行为也构成侵权。
发现违法和不良信息
可以这样做
固定证据:发现违法和不良信息,立即截图或录屏保存证据,确保记录发布时间和发布者账号。
法律途径:拨打12377中央网信办举报电话,或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
来源:福建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