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由基因ATP7B编码的P型ATP酶功能缺陷或丧失导致胆道铜排泄受阻,过量铜蓄积在全身多
导语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由基因ATP7B编码的P型ATP酶功能缺陷或丧失导致胆道铜排泄受阻,过量铜蓄积在全身多个组织器官,因此出现肝脏损害、运动障碍、精神异常、眼部、肾脏及血液系统损害等表现。HLD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主要以儿童、青少年多见,5~35岁多发,约3%~4%的患者发病年龄晚于40岁,其中发病年龄值此“5.23国际肝豆关注日”之际,本文整理了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和诊疗要点,以飨读者。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复杂,可为肝、脑、肾、角膜、骨关节等不同脏器受损表现。早期临床表现可涉及各个系统,或在发病早期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仅出现一个脏器受累的表现。肝脏是HLD最常受累及的器官之一,包括急性肝衰竭、慢性加急性肝衰竭、急性肝炎、无症状转氨酶升高、脂肪肝、慢性肝炎及肝硬化,以及少见的肝胆恶性肿瘤。无症状患者,通常在常规体检时发现转氨酶增高、肝脾肿大或脂肪肝,或无意发现角膜Kayser-Fleischer环(K-F环)阳性,但无相关的临床症状,需进一步检查后才确诊。
HLD的神经系统病变常较肝病晚10年出现(通常>15岁),包括肌张力障碍、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精神行为异常及其他少见的神经症状。早期神经系统症状可轻微,可有阶段性缓解或加重;也可快速进展,在数月内导致严重失能,尤其发病年龄早的年轻患者。HLD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时大多有肝脏损害表现,因此需与肝性脑病相鉴别。
此外,HLD还可以引起血尿和肾结石等肾脏损伤;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心脏损伤;溶血及骨关节病;女性月经失调、不孕、反复流产;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胰腺炎等内分泌异常,偶见指甲蓝色隆突和黑棘皮病等。
诊断
对于存在任何原因不明的肝病表现、肝病伴神经(尤其是锥体外系症状)及心境障碍、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肝衰竭、反复发生自限性非免疫性溶血的患者,应考虑HLD的可能性。目前我国HLD诊断标准推荐2001年莱比锡第8届WD国际会议的诊断标准(Leipzig评分系统),即总分≥4分可确诊;总分3分为疑似诊断,需进一步检查;总分≤2分则可排除诊断。
表1 Leipzig评分系统
治疗
HLD的治疗原则是尽早治疗、个体化治疗和终生治疗。一经确诊,应尽快开始药物治疗。并且HLD患者应低铜饮食,其可能延迟HLD症状的出现并控制疾病进展。
➤药物治疗
目前HLD常用的治疗方法仍以药物为主,驱铜药物是临床首选,常联合保肝及抗氧化治疗。驱铜药物的原理主要是通过金属络合剂促进铜离子排泄(如青霉胺、二巯丙磺钠、二巯丁二酸钠、曲恩汀等)或者抑制铜离子吸收药物(如锌剂等)。虽然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但是都能减少体内蓄积的铜,实现铜的负平衡。此外,肝损害患者可适当给予保肝治疗。神经精神症状患者可在神经科医师指导下对症治疗。
➤肝移植
肝移植植入的正常肝脏可以为HLD患者提供正常的ATP7B蛋白,纠正肝铜代谢缺陷并逐渐逆转肝外铜沉积,使患者肝脏功能恢复正常,减轻门静脉高压。HLD所致急性肝衰竭患者,以及失代偿期肝硬化经抗铜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耐受患者,可以考虑肝移植治疗。
➤其他
由于为ATP7B基因突变导致的隐性遗传性单基因疾病,基因疗法可能是从根本上治愈本病具有前景的治疗途径。目前基因治疗主要是以质粒、慢病毒、腺病毒等为载体,将ATP7B基因转入动物模型的肝细胞,从而使肝细胞表达ATP7B基因,改善肝功能。但仍需要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证实其疗效及安全性。
结语
HL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中遇到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肝硬化、肝衰竭或神经精神疾病患者时,应能够考虑WD存在的可能,铜蓝蛋白、角膜K-F和24h尿铜可作为常规检查指标,必要时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Ganaraja VH, Holla VV, Pal PK. Current Management of Neurological Wilson's Disease. Tremor Other Hyperkinet Mov (N Y). 2025 May 5;15:17.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组. 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2022年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30(01):9-20.
[3] 曾艺,李亭,张洁,等.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疗临床指南:药物治疗与外科干预的结合[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24,51(05):1-13.
[4] 杨悦,杨文明,汪瀚,等.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4,30(04):209-217.
[5] 刘丹青,杨文明,汪瀚,等.肝豆状核变性诊治难点与思路[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4,36(03):404-410.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肝脏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