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孙春成:一个人的长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3 17:22 2

摘要:语文教学长期“少慢差费”,如何才能克服这一顽疾,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从山西运城的黄土高坡到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特区,孙春成耗尽半生时光,在应试教育的围城中劈开一条“立体教学”的蹊径。

作者 | 朱晓岚

1990年在福建厦门召开的“全国青年教改新秀座谈会上”,有一个青年教师和魏书生同台讲课,他就是语文课堂“立体教学”的创立者孙春成,当年他刚届而立之年。

语文教学长期“少慢差费”,如何才能克服这一顽疾,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从山西运城的黄土高坡到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特区,孙春成耗尽半生时光,在应试教育的围城中劈开一条“立体教学”的蹊径。

1984年,山西省临晋中学的教室里飘着粉笔灰,孙春成望着台下昏昏欲睡的学生,自己却沉浸在《背影》的段落大意与中心思想的分析总结中。他猛然意识到,当语文课缺少了互动和温情,沦为技术化的文本解剖,那些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温度便被消解了。

孙春成尝试着把《威尼斯商人》改编成了课本剧,让学生扮演贪婪吝啬冷酷的夏洛克;将《孔乙己》的解读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续写小说,重构经典。孙春成甚至把整间教室改造成“诗意剧场”,让诗歌在肢体语言中重生;把作文批改权归还给学生,将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这些在当时堪称离经叛道的尝试,逐渐拼凑出了“立体教学”的雏形。

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有老教师痛心疾首:“这不是瞎搞嘛?”家长会上,焦虑的质问此起彼伏:“这样教考试能得高分吗?”但孙春成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探索。他执着于自己教学和教研相结合的道路,在担任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时,龙岗区的中考语文成绩连年稳中有升。

成绩不止于此。孙春成参加工作第二年就发表了论文处女作《“立体教学”初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36年共出版“语文课堂立体教学策略体系”系列专著28本,这些成果于2018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他创建的语文课堂立体教学课型,集艺术性和科学性于一身,熔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炉,省时高效,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如今,在《雷雨》教学现场,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课前通过VR技术“走进”周家公馆,触摸那些雕花门窗后的时代密码;课中化身戏剧导演,用镜头语言解析人物命运;课后则用新媒体创作“当代繁漪日记”。知识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内化,批判性思维如春草般生长。当学生为林黛玉该不该发朋友圈争论时,他们正在经历思辨能力的淬炼;当小组用Rap演绎《将进酒》时,文化传承找到了青春的注脚。

孙春成的语文课,学生听后回味无穷,同时受到了业界专家的肯定。魏书生说:“孙春成的语文课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已经由必然王国走进了自由王国。”温儒敏说:“孙春成老师的语文课非常好,没有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有干货!”

2020年,孙春成发起了“全国立体教学长征行义务送教公益活动”,从红军长征出发地瑞金市开始一个人的长征,无论是小学语文、初中语文还是高中语文,他都能上一流的示范课,至今已走遍全国19个省69个革命老区县校,义务送课和讲座230余节次,受惠教师达3万余人。

在青年教师培训营,他总这样提醒学员:“不要做我的复印件,语文课要追求原创。”如今,他的立体教学理念已衍生出12种教学课型,在江西瑞金、福建长汀、贵州遵义、甘肃环县、陕西延安、广西灌县……在红军长征路过的边远革命老区绽放异彩。

四十载春秋走过,当年的“教改狂人”双鬓已染霜白。但每当谈起语文教学,孙春成依然激情澎湃:“我要让生命在讲坛上闪光,让自己不老的青春在讲坛燃烧!”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向他亲笔赠言:“义务送教好!”

孙春成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坚持义务送教,直到实在走不动了为止。”这一个人的长征,终将凝聚为一股温暖社会的力量,成为千万人的共同征程。

来源:中国教师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