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公式推导能力,更是建立物理图像、拆解复杂问题的思维体系。”5月13日晚,在长沙理工大学“芯”空间一站式学生社区,该校物电学院教授刘斯正与15名转入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畅聊解惑。
“物理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公式推导能力,更是建立物理图像、拆解复杂问题的思维体系。”5月13日晚,在长沙理工大学“芯”空间一站式学生社区,该校物电学院教授刘斯正与15名转入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畅聊解惑。
匀速学习才最省力最长久,不要过分追求即时反馈、扎实的专业基础永远是发展的硬通货……座谈会上,刘斯数度鼓励这群主动选择基础学科领域的青年学子去除浮躁、保持定力、久久为功。而这,也正是这位国家级青年人才、正值不惑之年的“青椒”在为人、治学、从教中始终秉持和践行的人生信条。
刘斯(右二)带领学生开展卫星数据分析。(李泰儒摄)
比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建知识体系
《电子线路CAD》是刘斯自2018年起主讲的一门课程,也是电子信息大类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电路板设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学会原理图绘制和PCB板制作。
但在课堂教学中,刘斯敏锐地发现学生往往只追求掌握软件技能操作,却忽视对理论原理的深入理解。不止于此,在她主讲的《电动力学》《电磁场与电磁波》等专业课上,学生同样倾向于追求功利性的解题技巧,这种知识结构的缺陷导致学生难以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面对这一现状,刘斯决心下大力气改革。从《电子线路CAD》这门实践技能课入手,她将教学重心由软件操作转向理论根基的夯实——从元器件的物理特性到信号传输的底层逻辑——结合生活中的电子产品和科研案例,她追根溯源、将背后的抽象原理掰开揉碎,力图讲得生动透彻。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往往布满逻辑严谨的推导图示。
刘斯正在上课。(尹谦益摄)
“我希望学生能明白如何去运用知识,明白知识的相互关联、以及与我们自身生活的关联性,而不是被迫接受碎片化的知识内容。”刘斯认为,要让知识“活”起来,只有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连接,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质。
当然,这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学校的“青椒论坛”上,刘斯分享了自己关于教学的长期思考和实践,“比如‘傅里叶分析’,它会出现在高等数学、信号与系统、MATLAB应用、电路分析、信息光学等多门课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搭建知识体系,从而让他们彻底理解其本质。”
在刘斯看来,教学还必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面对半导体产业的“卡脖子”困境与科技变革的浪潮,刘斯主动将产业动态融入电子信息专业教学,通过分析芯片制造瓶颈、对比国内外技术差距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真正在教学中同步育人。
“刘老师的课很神奇,会将我们所学的课程知识串联起来”“刘老师讲课通俗易懂又不失专业性,不仅教会我们如何使用软件,更教会我们其中的底层逻辑”“我感觉知识真正成为了知识,而不是书本上的条例”……当知识被赋予逻辑关联和现实意义,当课堂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育便真正抵达了学生的内心。
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
2001年,刘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应用物理系,开始了与物理相伴的学术生涯。如果说一开始的选择是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社会共识影响,那么此后,物理无疑带给了刘斯一种全新的认知世界的方式。“世界的尽头是物理,物理的尽头是数学,而数学的尽头是哲学”,这句常被刘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道出了她对学科本质的思考和理解。
2012年,刘斯博士毕业入职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为响应学院发展需求,她毅然从熟悉的弱磁场探测转向空间物理领域。看似轻描淡写的决定,却需要极大的勇气,更意味着长久看不到前路的探索与深耕。时至今日刘斯仍记得,刚入门的第一年,她啃完了相关领域的上千篇中英文文献。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她所有的时间基本都“泡”在了科研里,常常是一抬头才发现已工作了十几个小时。
空间物理研究基于对深空现象的捕捉和分析。这项工作本就要求研究者要像淘金者一样,在浩瀚数据中寻找有价值的发现,“急不得,也快不了。”而当观测数据最终验证了理论假设时,那种触碰到了太阳系能量传输奥秘的震撼感油然而生——“就像破译了太阳风自百亿公里外携带而来的一封密信”,这也是刘斯最快乐的科研时光。
进窄门、走难路,刘斯这一坚持就是13年。以“归零心态”,她在空间物理领域潜心研究,从实验室转向浩瀚星空,系列研究聚焦太阳风激发磁层波动过程、磁层波动时空结构及其空间天气效应等前沿课题,相关成果不仅丰富了理论认知,还为建立空间天气预报模式、数值模拟行星空间环境等实际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展现出基础研究服务于国家需求的鲜明导向。
秉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学态度,刘斯也将这一理念贯彻于人才培养之中。她时常告诫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必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永远不要怕出错,怕的是你们没有探索的精神”,她要求研究生每周汇报科研进度,遇到问题便可随时提问。有一次深夜11点,研究生周亚雄在论文中遇到难题,她立马打来电话,两人一起讨论问题至凌晨1点。研究生杨立贤发现不同区域内合声波强度的频率和传播角分布特征,刘斯进一步引导其深入分析成因。她教导学生建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研究闭环,培养他们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和能力。
不走捷径,做一个正直且幸福的人
对于教育教学,刘斯有着过分的“古板”:多年来坚持手写教案,认为这样更能保持教学的纯粹;当有人提出教学视频不超过10分钟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她直言不讳“教育不是妥协和顺应,而是教化和引领”;认为“课比天大”,常常是连轴转出差到深夜才返回,但早八点一定神采奕奕坚守课堂……
但褪去课堂上的严肃外衣,生活中的刘斯却极具反差——热心、爽朗、“松弛感”拉满,当被问及如何克服困境,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敢于直面,并坚信自己可以做到”,这种豁达背后,是随时归零、重新出发的勇气,更是勇于挑战、敢啃硬骨头的信心。
刘斯与同学们开展科研讨论。(李泰儒摄)
“我不一定能影响很多学生,但每年若能改变一两个,便算是尽到了教师的责任。”谈及对于学生的期许,刘斯的回答简洁有力:正直、幸福。在她看来,正直意味着“走正道”,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线,“就像科研不能走捷径,做人更要脚踏实地”。而“幸福”则来源于强大的自我认同,要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对于学生而言,实现这些的前提便是当下的勤勉。
这也是刘斯四十余年的人生镜像:毅然投身空间物理,并未计较前路的艰难和未知的挑战,只是觉得当下“需要去做”;扎根科研十余年,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相信某天自然会开花结果。
这份真诚与坚持感染着一届又一届学子:2019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小董曾因成绩落后而迷茫,刘斯手把手地教,小董不仅顺利毕业,之后还找到了理想的工作,目前就职于中移铁通呼市分公司;2020届物理专业学生肖晋,则在与刘斯的深度交谈后,重拾高中时的梦想,进一步开拓眼界和格局,最终成功申请至香港城市大学继续深造……
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刘斯的默默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教学优良率始终保持着100%;近三年指导课题组3名研究生斩获国家奖学金;带领学生荣获11项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励;指导1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作为学院“小小科学家”团队的专家导师,她鼓励学生投身乡村教育振兴,相关项目更是摘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赛银奖。
从科研生涯的勇敢跨界到教书育人的丰硕成果,刘斯的自信源于她数十年如一日的持续深耕。不追赶浪潮,却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谈及人生经验,她的回答朴素如黑板上的公式——“做一个长期主义者,时间的复利会给你答案”。(伍佩桢)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