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一家老牌电商按下了暂停键——必要商城,全球首家C2M电商平台,正式宣布进入“休眠”状态。
很遗憾,又一电商平台没挺过今年618。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一家老牌电商按下了暂停键——必要商城,全球首家C2M电商平台,正式宣布进入“休眠”状态。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家坚持了12年的公司被迫冬眠?
01
必要商城进入休眠
CEO公开信称遭遇“黑天鹅”
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必要商城,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平台?
成立12年,上线10年,必要App是一家直连制造商的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电商平台,即消费者到工厂模式,目的是让消费者以更低价格购买到高品质商品,曾宣称与Prada、Armani等制造商合作。
截至目前,必要拥有3500万忠实粉丝和99%+的好评率,也是中国首家提出C2M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公司。
然而就在最近,必要的创始人毕胜突然在App上发布公开信,宣布公司暂时进入“休眠”状态,不再开展新的业务。
目前,必要App所有商品均已下架,分类页也显示“调用第三方服务异常”。
至于休眠的原因,他表示,必要“用同行一季度的预算苦撑了5年”,最终被一场未公开的“黑天鹅事件”击溃。团队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不得不暂停运营。具体事件细节尚未披露。
根据这封公开信,可以发现,过去12年,必要也曾有过不少高光时刻。
在技术创新上,必要创造了多项系统和专利;在AI应用方面,多项首创模块大幅提升运营效率,用户响应速度惊人,3分钟内响应率高达99.7%,10分钟内更是达到100%。
此外,必要在2020年仅完成A+轮融资的情况下,依然成为了创业板准上市公司。
然而,2020年底,当“必要”进入上市辅导期,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计划。
天眼查信息显示,珠海必要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必要”App运营公司)自今年4月30日起新增多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总标的超过50万元,暗示公司面临资金压力。
回想几年前,必要曾大手笔投放广告,并以“再见吧,某宝!”、“再见吧,某多多!”的标题推广其App。如今,淘宝、拼多多依旧坚挺,“必要”却黯然离场,令人唏嘘。未来它将走向何方,仍是未知数。
02
“C2M模式”: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必要暂停运营,表面是突发事件,实则是商业模式的积重难返。
C2M模式的双重资金压力,加上融资困境,最终拖垮了这家曾想颠覆电商格局的企业。
首先,“必要”的C2M模式,试图砍掉中间商,让消费者直接对接工厂,享受“奢侈品品质,快消品价格”。但这种模式也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供应链压力: 直连Prada、Armani等代工厂,需要预付50%货款,而平台要等到消费者确认收货后才能回笼资金,回款周期却长达45天。销量越大,需要垫付的资金就越多,对流动资金的要求极高。用户补贴成本大: 为了维持低价优势,平台需要补贴商品差价的30%-50%。例如,成本380元的真丝衬衫,补贴后售价仅299元。中间近百元的差价由平台承担。这种策略虽然赢得了用户,但每卖一件商品,平台就在“流血”,补贴成本巨大且持续。
其次,这种“两头烧钱”的模式,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但必要在资本层面却显得储备不足且结构单一:
融资规模小: 2020年完成的A+轮融资(约3000万美元),远低于头部电商平台的投入。融资渠道单一: 缺乏债权融资、供应链金融等补充渠道,资产负债率长期高于120%(行业平均70%)。
再者,由于对制造工厂的把控力不足,必要的品控难以保证,最终影响了用户体验。
传统的品牌方通常只专注于少数品类,这样就能集中精力,跟固定的几家代工厂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而且,品牌本身有溢价,销量也比较稳定,工厂也愿意配合。有了这些优势,品牌方就能在产量、价格、质量上都对工厂有很强的掌控力,品控自然不在话下。
反观“必要”,它想做的是“万货商店”,SKU数量庞大,这就导致它很难对每个品类都做到精细化管理。而且,由于缺乏品牌溢价,销量也难以保证,工厂的配合度自然就差很多。
为了压低价格,它还得跟工厂拼命砍价,进一步削弱了对工厂的议价能力和品控能力。
“必要”的差评里,大部分都是关于品控的,比如尺码不准、面料缩水、做工粗糙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让消费者对“必要”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必要”的经历,为C2M模式的探索者们敲响了警钟:
理想的蓝图固然诱人,但商业的本质终究是效率的平衡。在需要规模效应的赛道,资金不足比商业模式缺陷更致命。而且,充足的资金储备、必要的中间商、扎实的品控能力,缺一不可。
03
C2M的“慢生意”,出路在哪里?
从某种程度上讲,C2M模式与精品电商一脉相承,都瞄准了“既要品质,又不想为品牌溢价买单”的消费升级需求。
(根据AI理解,C2M模式与精品电商在商品品质和目标客群上存在交集,但运营逻辑不同:C2M通过去中间化和定制化生产降低成本,满足个性化需求;精品电商则注重精选商品与品牌化运营。部分C2M平台因严格筛选制造商、强调品质,兼具精品电商属性。)
因此,两者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2014年,必要商城率先试水C2M,随后阿里、网易、小米、京东等巨头纷纷入局精品电商,十年过去了,命运各不相同。
根据电数宝的数据,2024年数字零售领域里倒闭的企业数量同比暴增383.64%,达532家。
对此,有专家分析指出,精品电商是一门“慢”生意,需要长期积累。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新模式的冲击,更是让其雪上加霜。
出路在哪里?在当前电商环境下,C2M模式需要海量资金支撑,但即使有资金也未必能成功。
以下几大举措,或将成为C2M能否逆袭的关键:
1、解决资金链问题,融资或引入战略投资者。
2、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品控和交付效率,打造更强的护城河。
3、提升用户体验,不仅仅是价格,更要关注服务和情感连接。
4、加强品牌建设,塑造独特的品牌价值,而非仅仅是“工厂直供”。
总而言之,C2M模式并非简单的“去品牌化”,而是一场对供应链、品牌、用户体验的全面重塑,更需要精细化运营和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
只有真正理解消费者的需求,打造出独特价值,才能在这场“慢生意”中突围而出。
来源:老高电商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