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报恩寺琉璃塔,这座在数百年前毁于战火的“天下第一塔”,如今早已换了模样,但人们对它的好奇却从未停止。早在3100多年前,琉璃塔的故事就已展开,方寸之间,不但影响着整个南京城的发展,甚至成为西方世界深度了解中华文明的窗口。
大报恩寺琉璃塔,这座在数百年前毁于战火的“天下第一塔”,如今早已换了模样,但人们对它的好奇却从未停止。早在3100多年前,琉璃塔的故事就已展开,方寸之间,不但影响着整个南京城的发展,甚至成为西方世界深度了解中华文明的窗口。
2025年春节期间,南京大报恩塔下如期上演沉浸式独角剧《大明·点灯人》。主角一袭白袍神秘亮相,在一曲古乐中,五彩玻璃塔的144盏灯被悉数点亮。独属于中国的恢宏与浪漫,就这样结合着现代技术的声光电,震撼着国内外的游客,一如百年前大报恩寺琉璃塔建成时带给世界的惊艳。
1
“中国热”与琉璃塔
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亚欧大陆开启了比以往更加频繁的交流活动;17世纪,欧洲各国兴起一股“中国热”。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欧洲传教士与商人不断探访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将商品、文化、技术带回自己的国家,而一起被带回欧洲的,还有不少新奇见闻。
1838年,丹麦作家安徒生在童话《天国花园》中提到一位名叫东风的少年,他告诉风妈妈:“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看似如梦如幻的童话故事,实际是写实派,其中“叮当”作响的瓷塔,正是位于南京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宝塔高78.2米,通体琉璃,彻夜长明,九层八面,周长百里,角梁悬挂152个风铃,内外置长明灯146盏,风吹过便发出响声,这样的宝塔,相信任谁见过都会难以忘怀。
事实上,安徒生从没来过中国。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流光溢彩,也仅是他的想象。相比之下,在中国生活多年的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就幸运多了。他在《南方九省中的南京》中写道:“(南京)还有一座结构精美的七层塔(笔者注:应为九层),布满偶像,好像是用瓷制成的,这座建筑物可列入古罗马最著名的建筑。”这大概是西方了解大报恩寺琉璃塔最早的文字记录。
但真正让大报恩寺琉璃塔声名远播的,是另一位来到南京的外国朋友。165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坐船来到中国,他们先是抵达广州,然后一路北上前往北京,目的是觐见顺治皇帝,希望中国可以多开港口,增加对外贸易。随使团来访的人员中,有一位名叫约翰·尼霍夫的画家,将自己一路的见闻都描绘了下来,放入作品《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中。他在作品里这样描述大报恩寺琉璃塔:“这座建筑造型奇特古朴,可列为中国最著名的工程之一……我们看到大约有一万尊塑像的大殿,寺中央建有一座瓷塔……历经多次战乱,迄今安然无恙。它的光辉业绩证明了关于‘不朽’的古谚。”
《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影响甚广,配图中雄伟壮丽的古塔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迅速在欧洲流传开来。167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以大报恩寺琉璃塔为灵感,在凡尔赛建成特里阿农瓷宫;1762年,英国仿照大报恩寺琉璃塔建成邱园宝塔;此外,德国慕尼黑英国公园的中国式宝塔、瑞典的“中国宫”等诸多欧美建筑,均有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影子。
或许是成名较早,大报恩寺琉璃塔在国外的名气远大于国内,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仍然将此塔作为“中国符号”。1991年,迪士尼公司在不丹发行了一套明信片,用以介绍世界各地风景,其中有一张便是米老鼠与大报恩寺琉璃塔和明孝陵石像的“合影”;首播于2007年的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中,中餐馆的外卖盒子上印着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图案;游戏《帝国时代》《文明》,也都将大报恩寺琉璃塔作为中国的标志性建筑。
“中国瓷塔”深入人心。但严格意义来讲,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建造材料并非是瓷,而是一种带釉的陶器——琉璃。当然,要让西方人分清陶和瓷的区别太难了,但这也并不影响大报恩寺琉璃塔成为西方流传的神话,成为与英国巨石阵、意大利罗马大斗兽场、中国的万里长城等并列的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
一切源于一首诗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的一首《长干行》令南京的长干里千古流传,大报恩寺正位于此处核心区域。长干里之于南京城有多重要?可以说,南京的城市发展脉络皆由此而来。
西临长江,南至雨花台,北达秦淮河,长干里的战略地位显然十分重要。早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便看中了这里宜攻宜守的特点,在此处修筑越城,也就有了南京城的雏形。2017年,南京市展开对越城遗址的考古工作,确认了南京3100多年的建城史,“长干古城”的发掘,为南京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历史补上了关键证据。
城市的建立,随之而来的是经济上的繁华。唐代诗人张籍的《江南曲》中这样写道:“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从迎风招展的酒旗上,我们也仿佛能窥见当时长干里商业繁华、人头攒动的场景。
寄情山水的文人也在这里找到了精神归宿。李白、王安石、郑板桥都曾在此写下诗词,明代南京籍状元朱之蕃还在《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中,将“长干春游”列入“金陵四十景”,而其中第三十五景正是报恩灯塔,可见其风采。2025年,基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综合研究成果,南京文投集团用数字科技复原了南梁建康城中轴线,再现千年前的盛世气象。大报恩寺遗址正在其中,意义不言而喻。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么,大报恩寺何以成为“四百八十寺”之首?
这要从三国东吴时期说起。东吴赤乌十年(247年),一位名为康僧会的印度高僧到长干里传授佛法,孙权感念其真诚,于是帮助他在长干里建造阿育王塔和寺庙,大报恩寺的前身“建初寺”由此而来。作为江南地区的第一座寺庙,建初寺承担着佛法南渡的重任,长干里也成了著名的佛教圣地,为后世佛教文化的传承发扬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此后,这座命运多舛的寺庙几经损毁,多有兴废,终于在明永乐十年(1412年)再次迎来新生。
3
天下第一塔的实力
佛家回向偈有云:“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南陈时期,寺庙改名为报恩寺,明代沿用的“报恩”二字就来源于此。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为报答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养育之恩,下旨于寺庙旧址重建大报恩寺。
然而在民间传说中,本该供奉马皇后的大殿时常大门紧闭,神秘非常,直到清军入关,人们才看到大殿里供奉的是碽妃的牌位。《南京太常寺志》记载:“碽妃,生成祖文皇帝。”也就是说,朱棣修建大报恩寺,实际想要供奉的是生母碽妃。
这些宫廷传说难以查证,但是耗费巨大、举世瞩目的工程背后,肯定不只“报恩”一个目的。
据历史学家分析,当时围绕着朱棣有两大谣言,一是篡位风波,二是身世之谜。朱棣此时急需为自己正名,以安民心。更重要的是,他想告诉世人,自己是一个有实力的帝王,在他的统治下,整个王朝都会迎来繁荣昌盛。
于是,庞大的工程开始了,朱棣要求以皇家规制建造寺庙,甚至亲自策划细节之处。当时的明王朝国力强盛,在国际上也有着极高声望,朱棣希望建成后的琉璃塔可以配得上“天下第一帝国”的霸气。
就这样,大报恩寺琉璃塔历时17年,耗费248万两白银建成,参与的工匠有近10万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形容它是“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可惜的是,朱棣没有等到大报恩寺琉璃塔建成就驾崩了,直到他的孙子朱瞻基在位的宣德年间,大报恩寺琉璃塔方才竣工。
大报恩寺琉璃塔造型精美,文化价值极高,是当时中国建筑工艺的集大成者,也是明王朝雄厚实力的象征。五彩琉璃的烧制过程非常复杂,同一块琉璃构件需多次入窑烧制,以铅为助熔剂,以含铁、铜、锰的物质为着色剂,最终形成赤、橙、绿、白、青同在的绚丽画面。整座大报恩寺琉璃塔,除部分承重结构为木构支撑,几乎所有构件都是琉璃制品,由此可见其建造的难度之大。也正因如此,在存在的几百年间里,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建筑艺术、宗教文化、工程规模都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外鲜有其他建筑可以超越。
4
争议不断的重建路
2015年12月,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正式开园,游客纷至沓来,同时迎来的,还有不小的争议——游客们本以为会重见精美绝伦的琉璃宝塔,却看见大报恩寺琉璃塔原址上新建了一座玻璃塔。本该烛火长明、韵味悠长的佛塔,如何变成了一个“灯光秀场”?为什么不能重现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原貌?是工艺无法达到,还是资金欠缺呢?更重要的是,这样再造而非复建的行为,符合古建保护标准吗?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行业准则里找到答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规定:已不存在的建筑不应重建。但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特殊情况不得不重建的,必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政府甚至国务院批准。
由此看来,重建与否都合理,重要的是要保证现存遗址不受损伤,文物不被破坏,在此基础上,寻找一个合适的方案成了工作人员的目标。
担任此次重建规划工作的是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据旧年资料报道,一开始,大家准备复建“原汁原味”的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不但尺寸、形状照旧,还将采用原来的工艺方法,确保五彩琉璃塔‘原汁原味’”。然而也有专家对此方案并不满意,认为“这有造假古董之嫌”。再加上遗址规模有限,能否承载复建后的塔身也是个问题,如果“迁址重建”,那么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意义也将被削弱。
自2007年大报恩寺重建项目启动以来,针对规划方案的争议之声就没有断过,而转折点出现在了2008年。
这一年,考古工作者正在遗址上寻找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塔基,所依据的是古人留下的各种文字、绘画资料。然而,先于塔基出现在考古队面前的,却是令人眼前一亮、保存完整的宋代长干寺地宫。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展开,千余件珍贵文物重现天日,其中包括七宝阿育王塔、佛顶骨舍利等。
根据国家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地宫遗址必须严格保护。为避免干扰和破坏地宫遗址,专家与设计单位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建设一个“轻质塔形保护性建筑”的方案,也就是用轻质材料,在地宫上方搭建一个保护性建筑,既能以造型设计展示大报恩寺琉璃塔曾经的外观形貌,还可以保护地宫遗址,游客甚至可以看到地宫发掘进度。此外,这样的材质也适合后续呈现灯光效果,重现当年流光溢彩的五色琉璃塔形象,传承历史记忆。
当一切尘埃落定,我们也就看到了现在的“玻璃塔”。走进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古寺庙格局尽收眼底,左右两侧碑亭赫然矗立,报恩新塔抬头可见。
5
焕发生机的文化遗产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大报恩寺塔建筑负责人马晓东介绍道:“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原则是最小干预、原真性和可识别。”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从规划到设计建设历经十几年,为的就是最大可能保护遗址遗迹。为保护地宫,四组斜梁跨越遗址上方,斜梁落脚点均位于整个塔基遗址外侧,形成“覆钵型”建筑结构。没有冗余设计和艳丽色彩,只是通过简洁的点线面巧妙结合,在无形与有形之间,这样的设计给予空间无限意境。
报恩新塔轮廓层层收分、塔顶重构,通过现代技术创新实现了与古塔八边形吻合又有所区别的效果。塔基采用仿古法烧制的玻璃碎片与GRC板复合方式,现代符号明显,又不失历史韵味。轻盈通透的塔身,恰好符合纯净、空灵的佛学场所气质。进入报恩新塔,仔细看屋檐处玻璃,会发现其表面印有原先琉璃塔的屋檐出挑,这样的彩色玻璃塑形幕墙起到了一定复原效果,方便游客了解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建筑结构。
2024年,全球首个博物馆沉浸式创客大赛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落下帷幕,世界各地的年轻创客用科技书写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故事。关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表达,总有新视角与新方式,不变的是,方寸之间的故事永不落幕。
大报恩寺琉璃塔在设计之初,以“三绝”震惊世人,坐实了“天下第一塔”的威名:第一绝高耸云日,第二绝通体琉璃,第三绝佛灯永明。如今,报恩新塔延续“三绝”精髓,重现彻夜长明的盛况,也成为当下年轻人许愿祈福的新去处。其通过智能控制LED及远射投影,将不同的颜色综合运用,配合不同节日、节气等特殊节点,展现独特的城市精神面貌,拉近城市、文化、个体的距离。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内,一组名为“千年对望”的景观深受游客喜爱。1万多条光纤灯和8000多颗水晶珠子巧妙结合,形成3D释迦牟尼形象,佛陀对面是盘腿而坐的玄奘大师。玄奘求经与释迦牟尼涅槃相隔千年,两人的顶骨舍利共藏于此也有千年。空间上的相互凝望,模糊了时空界限。
“白天似金轮耸云,夜晚似华灯耀月”,古长干里上、秦淮河旁,南京城南的这座地标建筑再次发出耀眼光芒。如今,我们与大报恩寺及琉璃塔之间不只拥有历史的记忆,未来还有更多故事值得期待。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