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上海知青 彪炳新疆史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3 16:48 2

摘要:从1963年始,上海先后有近10万热血青年打起背包走天下,告别黄浦江,高歌进新疆。他们和当年王震将军率领的十万转业官兵一起,在天山南北,塔河上下的莽原大漠,谱写了一曲規模宏大的变戈壁为良田,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新篇章。

从1963年始,上海先后有近10万热血青年打起背包走天下,告别黄浦江,高歌进新疆。他们和当年王震将军率领的十万转业官兵一起,在天山南北,塔河上下的莽原大漠,谱写了一曲規模宏大的变戈壁为良田,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新篇章。

评价十万支边知青的功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边疆的艰苦条件,繁重的劳动鍛炼,清苦的生活环境,孤寂的文化氛围錘炼了上诲支疆知青这样一个群体,造就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积极進取,团结奋斗的群体精神。这种艰难困苦的生活是当今的人们所不曾经历和难以体会的。他们喝碱水、住窩棚、每十天才休息一天,每天进行长达十小时以上的重体力劳动,每月仅有三元、五元不等的微薄津貼……有许多上海知青甚至突破了生存的底线,在极度困难的生存条件下创造出了骄人的业蹟。

二、在过了思想关、生活关、劳动关后,十万上海知青在兵团这座大熔炉中成长,成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骨干力量,成为新疆各项事业中的中坚和骨干。他们在粮棉丰产、农业科技、农业机械、行政管理、教书育人、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新闻宣传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成绩。在十万知青中,有一万多人入党提干,有三千多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有一百多人成为厅局以上的领导骨干、有多位干部成为部局以上的国家高级领导干部。这样的成绩在全国的知青群体中是绝无仅有的。

三、上海支边知青在战天斗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创造了丰富多彩,瑰丽芬芳的知青文化,把海纳百川的东部海洋文明,传播到黄沙莽莽的西部瀚海,为新疆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上海支边知青用南方人的聪慧能干,用胡杨木制作大立柜、五斗橱、沙发甚至大提琴,用面粉做春卷皮,包小笼包,用吴言侬语唱弹词、演话剧,用劳动的双手创作出感人的文学作品,在土制的讲台上培养出了当代新疆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坚力量……岁月可以流逝,但上海支边知青带来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实践,至今影响着新疆各族人民,并被后人所津津乐道。

四、在新疆几十年的奋斗中,有不可胜数的上海知青把最宝贵的生命留在了西域疆土。在帕米尔高原修筑中巴公路的雪域,留下了几十位上海支青的坟莹,在天山深处的沟壑中,有几十位上海支青牺牲在修建南疆铁路的工地上,在兵团农场的三十连(即坟场),有许多木制的墓碑刻写着上海支青的姓名,这些被风雨侵蝕的墓碑一律向着东方的故乡……

五、上诲支青自始至终坚持和弘扬了可贵的传统,即使年过花甲甚至过了古稀之年仍矢志不渝。在上海有众多的知青社团,他们克服困难,抱团取暖,志愿服务,帮贫济困。他们教育下一代,不忘初心,收集资料,建立知青文化庫,纪念支援边疆的激情岁月,甚至组织一批又一批的老知青重返塔里木,再访准噶尔,反哺第二故乡,感恩青春芳华。他们自费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的专著画册,编排了一台又一台的歌舞节目。有的还自费制作了纪念邮册及首日封,更有气派的是甚至组团翻越千山万水,奉献专场文娱节目,为当年的屯垦战友吐露深情……这种对祖国边疆的深切眷念,对兵团岁月的感恩留恋,对知青生活的反思感悟,无论在气势上还是在規模上,抑或在社会效果上,均是其它知青团体所不能比肩的,同样彰显了上海支疆知青群体的精英本色。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奋斗出业绩,奋斗铸人品,奋斗造就了十万上海支疆知青的可贵的人生经历,以致于当他们步入老年之时,仍有足以自豪的人生可以追忆,可以教育和启迪后人。

图文:上海 丁言鸣

来源:与您同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