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读不回”冒犯了谁

B站影视 2024-12-24 08:00 2

摘要:“已读不回”,最近掀起了舆论风暴。其缘起于,某企业负责人晚上10点多在员工群发布一条关于“全面停止调休”的消息,员工们明明都“已读”,却通通“不回”。集体的沉默以对,让这位老板恼羞成怒。深夜两点多两次追发消息、大爆粗口,威胁“不回复的一律按旷工处理”。随着信息

徐晓

“已读不回”,最近掀起了舆论风暴。其缘起于,某企业负责人晚上10点多在员工群发布一条关于“全面停止调休”的消息,员工们明明都“已读”,却通通“不回”。集体的沉默以对,让这位老板恼羞成怒。深夜两点多两次追发消息、大爆粗口,威胁“不回复的一律按旷工处理”。随着信息截图的大肆传播,话题热度持续升温。

说起来,已读回执本是现代社交软件的一项技术突破。犹记2011年,当某开发者展示iMessage的“已读回执”,台下观众还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彼时沟通不尽方便,人们希望与他人建立实时链接,想及时知道对方有没有看到自己的信息。只是十多年过去,时移世易,媒介环境深度嬗变。如今,上线已是基础配置,断网成为一种奢侈,人们的时间被各种各样的社交信息围困割裂,已读回执的待遇也从“人见人爱”变“人见人烦”了。

因为有了“已读回执”,某些尴尬无处可藏。消息发出后,“没看到”“没注意”的借口不好使了,“忘记回了”“用意念回复”之类说辞,又多少有些遮不住“不重要”“不想回”的骨感。于此威慑之下,要么是已读方“服软”,尽管百般不愿,只好“收到”“好的”,要么是消息方“被撅”,直面对方的拒绝和软抵抗。不难想见,上述那位抓狂的老板,反复催促进而发飙,或许要的不只是那句回复,而是员工的接受与服从。

网友的怒气被点燃,放大分贝声援沉默者,也源于此。都是被即时通讯搞得被迫下班待命的人,都是没有离线自由的人,“大半夜的谁回消息”“调休说取消就取消符合规定吗”……面对舆情汹汹,这位负责人也承认“脾气不好”,解释并未因此解雇任何一个人。这段公案孰是孰非,倒不难判断。

情绪爆发点是已读不回,内核实质是员工与老板的关系。对于雇佣关系的义务权利,早有一系列条文法规与制度章程构建起经纬边界,但必须承认,再清晰的制度设计也无法消除所有模糊地带。上下级的敏感张力在许多或隐或显的空间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像消息怎么回、话怎么说等繁琐事项,很需要制度之外的共识。

比如,“下班不离线”等现象,确实给很多人带来困扰,可同样需要正视的是,高压力、快节奏也是公司企业面临的现实。工作消息也好,生意机遇也罢,很难完全按照“朝九晚五”限时排布。一则消息、一项工作要不要回应、什么时候回应,恐怕还真得以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来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回头看,过去许多人都是“择一事、专一业、干一生”。而今天,职业图景更加多样,跳槽流动愈发频繁,价值观念日渐丰富。但不可否认的是,工作仍是构成人们社会身份的重要维度。现实点说,尽管张力与龃龉难免,但员工与公司仍“同在一条船上”。双方都多一些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相互之间的理解尊重与人情味儿,可能就是职场中最好的“调和剂”。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