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没料到,这位“苏模棱”,多年之后还有一些徒子徒孙。且看当今有些人,无论对什么事情,总是不确切表态,常常模棱两可。比如,当别人问他:“有则消息说,某地一小轿车出车祸,死伤上万人。是真的吗?”他马上回答:“好像是。”当别人又问他:“另则消息说,新生儿是条蜈蚣,当
李志远
据记载,唐朝有位诗人苏味道,也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他有个特点,凡事都不确切讲,总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于是,人们送他个外号称“苏模棱”。
万没料到,这位“苏模棱”,多年之后还有一些徒子徒孙。且看当今有些人,无论对什么事情,总是不确切表态,常常模棱两可。比如,当别人问他:“有则消息说,某地一小轿车出车祸,死伤上万人。是真的吗?”他马上回答:“好像是。”当别人又问他:“另则消息说,新生儿是条蜈蚣,当场吓死母亲。是真的吗?”他也马上回答:“大概是。”
表面看,这种人有问必答,态度随和,涉猎广泛。其实,在“好像”“大概”的背后,大有名堂,很值得分析研究。
“好像”“大概”挂在嘴边,其原因之一是,争“正确”,耍滑头。想想,如果那则消息是真的,他说的当然没有错。如果那则消息是假的呢,他说的“好像是”“大概是”,原则上还是没有错。这样一来,他就成了“老正确”“一贯正确”,别人不会对他有什么意见。他自己呢,也可以刷个“存在感”。岂不是皆大欢喜?
其原因之二是,这种人有惰性,本身不愿意探究、不爱思考,对一些情况不了解,是真是假以及其原委如何等等,本就是不知道的。但人家问起来,不回答呢,觉得“不好意思”,更怕被说“孤陋寡闻”,没面子、跌份儿。所以,也就总是“好像”“大概”了。
殊不知,他的“好像”“大概”,自己上下嘴皮一碰不打紧,却给他人一种假象——似乎得到了旁证,接下来,便当真消息转发到文友“微信”或“群聊”里去了。有时候,他自己也自欺欺人地转发。但是发出不久,就被辟谣了。于是,人们惊呼:“上当了,受骗了!”怎么办呢?谬误已经流传,只能徒叹“倒霉”了。
有道是,“世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戒断“模棱”的习惯,首先要端正对提问者的态度。人家愿意咨询你、问你,是尊重你、相信你,回答起来最当坦诚相待、实事求是。其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懂可以学,可转问他人,可调查研究,却决不能满足于似是而非、一知半解,更不能不懂装懂。在思想上,还要切实克服虚荣心和骄傲自满情绪。唯如此,“好像”“大概”之类的毛病,才有的治、治得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