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十亿级、百亿级的海工装备项目集聚于此,吕四、海门、通州湾、洋口4座深水港通江达海,把出海口“搬”到长江沿岸城市的“家门口”。盐城,一望无际的滩涂,保存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曾经的开发“洼地”,如今已迈向发展“高地”,海上风电等绿色产业链条在这里加速形成。连云港,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南极磷虾实现高值化利用……一项项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澎湃着新质生产力的蓝色动能。摘要:南通、盐城、连云港3个沿海城市作为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和重要支撑,持续带动海洋产业从沿江沿海向内地延伸。“十四五”以来,江苏锚定海洋强省发展目标,紧紧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河海
“全省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这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南通、盐城、连云港3个沿海城市作为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和重要支撑,持续带动海洋产业从沿江沿海向内地延伸。“十四五”以来,江苏锚定海洋强省发展目标,紧紧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河海联通,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持续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不断促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蹄疾步稳地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迈进。经济大省挑大梁,向短板要增量
2024年,江苏实现生产总值超13.7万亿元,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经济强省,但海洋生产总值在全省经济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并不高。
从2018年的6776.5亿元,到2024年突破万亿元大关,江苏海洋生产总值保持稳健发展态势。与广东、山东、浙江等海洋经济强省相比,江苏海洋经济在发展规模上还有差距。
江苏拥有954千米海岸线,滩涂资源占全国的1/4,资源禀赋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然而沿海地理条件影响了江苏海运的发展:淤泥质海岸,泥沙沉积严重,建设深水港口的条件有限;海岸线相对平直,缺乏天然的深水港湾;大面积滩涂增加了港口建设和维护的难度。
海洋经济成为江苏这个经济强省的短板。长久以来,江苏沿海即便港口密布,却缺少能与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相媲美的海运深水大港。建设新的出海口成为江苏向海图强的必然选择。
于是,南通整合洋口港、通州湾、海门港和吕四港组建“大通州湾”,加快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江海组合港、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大通州湾港口联合连云港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航道及二期工程、40万吨级矿石码头,以及盐城港10万吨级深水航道,构建了江海联运的运输模式,使长三角地区的外贸运输效率大大提升。目前,江苏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货物铁路和水路集疏港比例达95%以上,海、河、陆、空立体化与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趋于完善。
以港口为基础推动海洋经济能级跃升。
近年来,江苏凭借深水良港、江海联运的优势,培育国家级船舶海工集群,东起南通启东、西至扬州仪征的沿江高技术船舶产业带初步形成。在全国造船完工量前十的企业中,江苏省占据五席,大型邮轮、液化天然气船等重点高端产品的生产制造不断取得突破。2024年,江苏省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分别比“十三五”末增长31.7%、279.4%和246.4%,分别占全国份额的47.4%、46.2%和47.1%。
与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同步,海上风电产业在江苏加速崛起。盐城滩涂上转动的风车、大丰风电产业园轰鸣的机器、风电科技研发实验室里忙碌的科研人员……从2007年竖起第一台海上风电机组,不到20年时间,盐城已形成全国最大规模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2024年,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54万千瓦,占全国的20%和全球的10%。
海工装备制造业推动“蓝色粮仓”提质升级。
3月24日,连云港市赣榆区农发集团在秦山岛东部成功布设该市首座60米级HDPE重力式养殖网箱,连云港海洋渔业向深远海养殖方向迈出重要一步。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深蓝”号自2024年12月到达南极渔场以来,单月磷虾捕捞量最高达9730吨,日虾粉产量多次达到近80吨。
得益于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海水养殖装备,江苏高标准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加快传统渔业向深远海养殖、远洋捕捞转型,全力打造“蓝色粮仓”。2024年,全省海水养殖产量达102.4万吨,同比增长7.6%。
盐城滨海县陶湾海洋牧场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与海洋旅游业逐步崭露头角。
连云港依靠“中华药港”集聚医药创新资源优势,打造“蓝色医药”新名片,2024年医药产业完成产值约700亿元。全省海洋旅游呈现“稳步回升向好、加速全面复苏”良好发展态势。2024年沿海三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8725万人次,同比增长15.8%,比“十三五”末增长184.2%;旅游总收入达2083.4亿元,同比增长11.8%,比“十三五”末增长194.8%。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与海洋旅游业成为推动江苏海洋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依据《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江苏正聚焦十大海洋产业链,扬优势补短板,在做大做强海工装备、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等海洋优势产业的同时,培育壮大海洋技术服务、海洋信息服务、高端航运服务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产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用海机制创新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江苏积极推动非养殖用海市场化交易和海域立体分层设权。2024年12月,启东挂牌出让2宗旅游项目用海海域使用权,优化海洋资源配置,为海域使用权出让提供实践路径和经验。同时,为盘活海域空间资源、提高海域资源利用效率,江苏探索海域立体分层设权。2024年5月,全国最大的海上光伏项目——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在连云港开工建设,项目批准用海面积约1875.78公顷。该项目选址在连云区田湾核电站已确权的温排水海域,用海类型为电力工业用海,用于建设光伏阵列及其配套设施,与田湾核电站温排水用海进行立体和复合利用。
江苏优化再造审批流程,提高用地用海审查报批服务效率;支持沿海地区开展“增减挂钩”,促进沿海地区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2024年,全省保障用海面积2.89万公顷,拉动投资约1540.63亿元;2019年以来,累计保障用海面积14.58万公顷,重大项目用海实现应保尽保。其中,2024年累计完成27个省重大项目用海保障。
绿色发展的蓝色实践,让洼地变高地
5月的盐城滩涂,芦苇蓬勃生长,丹顶鹤、勺嘴鹬、麋鹿以及转动的风电叶片,让这片湿地美景生动起来。
盐城海岸线绵延380千米,滩涂面积超300万亩,是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原始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有着“东方湿地之都”的美誉。
因盐城滩涂多为淤泥质,开发难度较大,导致海洋产业起步较晚,但也因此最大限度保留了原始生态功能。2019年,盐城黄海湿地以其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独特的海洋资源禀赋与深厚的海洋文化积淀,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
多年来,盐城一以贯之保护修复滨海湿地,通过退渔还湿、退养还湿、水生植物种植、互花米草治理等措施保护和修复滨海湿地生态功能;建立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保护区,维护湿地滩涂生态平衡。
盐城东台条子泥滩涂
《2024年盐城市湿地保护年报》显示,盐城新建37个湿地保护小区、扩建10个湿地保护小区,全市湿地保护率从49.4%提升至50.9%;修复湿地面积10474亩。
盐城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果,正是江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海洋生态保护修护,积极推动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开展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在全国率先开展近岸海域总氮、总磷、COD量化削减工作;高标准推进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成为环渤海省份外最早完成入海排污口全面排查的省份;加强滨海湿地保护,全省滨海自然湿地保护面积达65万公顷,滨海湿地保护率达67%;依托重大生态保护战略,稳步推进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严格管控滨海湿地围垦,退渔(圩)还滩和修复滨海湿地。此外,《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连云港市滨海湿地保护条例》《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等相继实施,滨海湿地保护法规制度逐步完善。
海洋产业绿色转型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江苏有效遏制海洋资源粗放利用、无序开发,鼓励发展低碳、零碳海洋产业业态,推动海洋经济由资源消耗型向循环利用型、生态友好型转变,积极推动海洋产业绿色转型。
如今,盐城推动“风光氢储”一体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海上“能源岛”和近远海“风光”综合利用基地。在大丰港经济开发区等地开展零碳产业园试点建设,推进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就近就地消纳。
南通启东吕四港镇滩涂光伏项目作为江苏沿海首个滩涂光伏项目通过水上交通安全条件专家评审,即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项目一期建成后,预计在25年运行期内,年均发电量可达4.9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4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连云港通过政策引导,加强深远海智能化养殖设施建设,优化近海生态化养殖模式、实施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工程,推动海洋渔业向绿色、高效、科学可持续方向发展。
年初,江苏省政府出台《江苏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明确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培育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立足向海发展,江苏统筹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产业低碳转型,打造蓝色经济增长极。随着沿海三市绿色港口群、零碳产业园等加速布局,江苏海洋经济将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
2024年年初,我国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商业首航。该邮轮首次使用了由江苏科技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大尺度薄板矫平”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如今,江苏科技大学薄板变形矫平团队的该项装备技术已在多家船舶企业推广应用。
“大尺度薄板矫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江苏积极搭建涉海科研平台、全力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的有力见证。
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培育海洋科技创新力量是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为经济大省与教育大省,江苏凭借高校云集、科研院所众多、民营企业发达的优势,探索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的海洋科技创新模式,不断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海洋产业发展,挖掘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海洋产业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东台市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先导区“风光渔"立体开发基地
2007年,江苏省依托江苏海洋大学成立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重点围绕物理海洋、海洋生物资源环境、海洋化学、海洋药物、海洋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打造团队,培育海洋科技创新成果。
2022年5月,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落户盐城,集聚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金风科技等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聚焦海上风电耦合制氢、近海漂浮式光伏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和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022年9月,连云港市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共建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该中心依托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聚焦海洋智能装备测试技术、绿色船舶创新节能技术、高端海洋装备以及高端海洋装备智能控制技术,强化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打造面向海洋的试验技术体系和研发平台。
以知名高校和院所为依托,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加速建设。目前,江苏海洋领域已形成包含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省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产业创业中心、3个省技术创新中心、6个海洋重点培育库的多层次海洋科研体系。
一批批海洋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围绕深海设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等前沿方向,江苏实施海洋领域省基础研究项目70余项,攻克了深海载人装备智能控制的多源信息感知融合与智能控制技术、高效水伏能源器件原理等一批变革性技术。2024年12月底,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深海多金属硫化物采矿车完成千米级海试。
聚焦北斗导航、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江苏支持中船重工716所、702所等院所实施40余项关键技术攻关重点项目。中船重工702所研制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实现万米深潜。
江苏发达的民营经济是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众多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精神,在江苏海洋产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海工装备、船舶制造、涉海材料领域,合计占涉海专精特新企业总数的75%。近年来,全省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年底,江苏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86家,同比增加58.8%。
在海洋装备制造领域,一些民营专精特新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研发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海洋装备产品,如高端海洋探测设备、先进的海上风电零部件等,提升了海洋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中天科技集团构建完备的深海 ROV缆、拖曳缆等海洋探测装备用脐带缆产品体系,成功攻克全海深湿插拔连接器等核心技术难题,为深海油气勘探装备稳定运行筑牢根基;深入开展海底接驳盒技术研发,有效实现观测设备的电力供应与数据传输,为深海观测系统的高效运作提供保障。
在海洋新能源开发中,独角兽企业凭借资金实力和创新能力,投资建设海上风电、光伏项目,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储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促进海洋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稳定供应。
扬帆远航,向海图强。如今,江苏正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补短板、强链条、促转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领先优势,经济大省勇挑大梁,在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持续贡献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方正飞、潘芬超、方颖
动图制作:曲冰洁
供图: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文字编辑:王中建、王希
新媒体编辑:刘川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
来源:i自然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