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11批981位志愿军烈士魂归故里,从异国荒冢到祖国怀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3 14:13 1

摘要: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双方依据协定第二条甲项巳款,启动战死者遗骸交接程序。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双方依据协定第二条甲项巳款,启动战死者遗骸交接程序。

1954年4月,军事停战委员会成立墓地注册委员会,专门负责接运与掩埋从敌占区归还的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阵亡人员遗骸。

同年9月1日,交战双方在板门店附近的东场里非军事区进行首次交换,中朝方面收到600具遗骸,其中100具为志愿军烈士遗骸。

此次交换过程遵循国际惯例,中方以庄重礼仪对待敌方遗骸,设置休息帐篷并提供香烟饮料。

而美方最初以随意方式包裹遗骸,经中方抗议后才改用雨布袋子。

整个交接在宁静肃穆的气氛中进行,没有战俘交接时的喧嚣。

这批遗骸被安葬在开城松岳山志愿军烈士陵园的巨大地下墓穴中,此后陆续发现的少量遗骸也通过军事停战委员会移交中方。

停战协定生效后,由于中韩长期无外交关系,韩国境内发掘的志愿军遗骸无法及时归还。

1996年,韩国在京畿道坡州市建立“中国军墓地”,占地5000多平方米,安葬着数百名志愿军遗骸。

墓地内墓碑均朝北,寓意烈士魂归故国,墓碑上仅刻“无名人”及编号,未标注姓名。

韩国国防部下属的遗骸发掘鉴识团负责管理墓地,每年清明、中秋组织除草清理,并按照《日内瓦公约》精神对遗骸进行分类、鉴定和安葬。

截至2013年,坡州墓地共安葬367名志愿军烈士,每具遗骸均有独立编号,部分墓碑因后期发掘零散遗骸而刻有多人。

这些遗骸在异国他乡静默守望了半个多世纪,直到2013年中韩达成移交协议。

2013年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期间提出移交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

经双方磋商,2014年3月28日,首批437具志愿军烈士遗骸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完成交接。

中方代表团与韩方签署交接书后,遗骸由空军专机运送回国,进入中国领空时由两架战机护航,沈阳桃仙机场举行隆重迎接仪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并讲话。

自2014年起,中韩每年清明节前协商交接,流程逐步规范化。

2015年第二批68位烈士归国时,沈阳桃仙机场首次启用边检、检疫、海关“一站式”入境服务。

2016年第三批36位烈士交接时,中方首次为遗骸覆盖国旗并举行悼念仪式。

2020年第七批117位烈士归国时,空军首次派遣国产运-20运输机执行任务,两架歼-11B战机全程护航。

2023年第十批25位烈士归国时,沈阳实行交通管制,车辆禁止从遗骸运输路线上方驶过,以最高礼遇迎接英雄。

2024年第十一批43位烈士归国时,空军派出两架歼-20战机在领空伴飞,“双20”列阵长空致敬。

烈士遗骸身份确认是世界性难题。早期主要依赖遗物辨认,如印章、军服、私人物品等。

例如,2021年确认身份的展志忠、林水实等烈士,其遗骸带有刻有姓名的印章。

2022年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成立后,通过DNA比对和军史资料分析,鉴定效率显著提升。

截至2025年4月,我国已为28位归国烈士确认身份。

例如,2025年清明节前,通过DNA比对和族谱查证,成功为陈汉官、索维亮等8位烈士找到亲人。

退役军人事务部建立了烈士遗骸DNA数据库和亲属DNA数据库,破解战争陈旧遗骸DNA识别难题,自主研发检测试剂与仪器,为更多烈士寻亲提供技术支撑。

每批烈士遗骸归国后,均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2014年首批遗骸安葬时,沈阳各界群众万余人自发前往送别。

2020年第七批安葬仪式首次通过网络直播,超千万网友在线送别。

2024年第十一批安葬仪式上,7位平均年龄超过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在陵园列队敬礼,高呼“战友,我们接你们回家”。

陵园内的志愿军烈士纪念广场成为国家公祭场所,每年清明、烈士纪念日举行公祭活动。

截至2024年,陵园已安葬981位归国烈士,墓区按批次划分,每座墓碑刻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之墓”及编号,部分墓碑标注烈士姓名。

归国烈士遗骸的遗物整理工作同步推进。

截至2024年,共移交遗物9539件,包括钢盔、枪支、弹药、眼镜、烟斗等。

这些遗物在沈阳抗美援朝纪念馆常设展览中展出,其中部分带有特殊标记的物品成为身份鉴定的关键线索。

例如,2021年确认身份的史万忠烈士,其遗骸旁发现刻有“史万忠”字样的印章。

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烈士寻亲。

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媒体发布寻亲公告,发动群众提供线索。

2024年,通过族谱比对和DNA鉴定,成功为韦恒兰烈士找到广西籍亲属,其家属在陵园祭扫时恸哭:“父亲,我们找了你70年”。

从1954年首次交换到2024年第十一批交接,71年间,981位志愿军烈士遗骸跨越山海回归祖国。

这一过程见证了中韩两国从历史隔阂到友好合作的转变,更彰显了中国对英烈的尊崇与铭记。

每具遗骸的归国,都是一次国家记忆的重构;每位烈士的“有名”,都是对历史的深情告慰。

正如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碑铭文所述:“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乡。”

未来,随着搜寻鉴定技术的进步,更多埋骨他乡的英雄将踏上回家之路,在祖国的土地上安息。

来源:巴州刺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