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菲律宾的街巷里,曾经如毛细血管般存在的Sari-sari杂货店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Packworks公司的最新数据揭开了这个市井商业图腾的生存困境:菲律宾居民每月在传统杂货店的平均消费额呈现三连降,从2022年的800比索(约合人民币100元)跌至202
在菲律宾的街巷里,曾经如毛细血管般存在的Sari-sari杂货店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Packworks公司的最新数据揭开了这个市井商业图腾的生存困境:菲律宾居民每月在传统杂货店的平均消费额呈现三连降,从2022年的800比索(约合人民币100元)跌至2023年的689比索(约合人民币86元)。这组看似细微的数字波动,实则折射出发展中国家传统零售业态在现代化浪潮中的集体阵痛。
在菲律宾特有的"Tingi文化"(零买经济)驱动下,市井百姓更倾向于每天花费20比索(约2.5元人民币)多次购买小包装商品。这种精打细算的消费模式,恰与中国市井社会"打酱油"的生存智慧形成跨文化共鸣。但不同的是,中国社区便利店通过接入美团、饿了么等即时配送网络,将"零买经济"升级为"30分钟达"的新零售模式,而菲律宾杂货店主们仍在手工记账与现金交易的传统模式中挣扎。
菲律宾网友的吐槽道破天机:杂货店30比索的泡面,在SM超市可能只要25比索。这种价格差在中国同样存在,某些小卖部商品售价要比连锁便利店同样商品贵一些。但中国经营者通过引入预包装食品、代收快递等增值服务留住客源,菲律宾同行却受限于供应链短板,难以突破"高价低效"的困局。
值得关注的是,两国传统小店都面临着相似的转型机遇。Packworks公司正在为2.3万家菲律宾杂货店搭建数字化管理系统,这让人想起中国2016年掀起的"新零售"革命。当时,阿里巴巴的零售通项目赋能百万小店,通过大数据选品、线上采购和蚂蚁金服信贷支持,让夫妻店也能玩转智慧零售。如今菲律宾杂货店最畅销的料理包、洗衣粉等应急商品,恰与我国社区便利店的热销品类高度重合,预示着市井商业的底层逻辑存在普适性。
当中国县城的小卖部老板用抖音直播卖货时,马尼拉的杂货店主还在用纸笔记账。这种数字化代差背后,是两国新基建发展速度的真实写照。据菲律宾央行数据,该国电子支付渗透率仅为20%,而中国移动支付普及率已达86%。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中国社区小店能在电商冲击下守住"最后100米"的阵地,而菲律宾同行却节节败退。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就像中国90年代国营供销社的转型阵痛,菲律宾杂货店的困境本质上是市井商业的现代化转型之痛。不同的是,中国小店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机遇,而菲律宾同行仍在寻找破局之钥。当深圳的便利店里响起"支付宝到账"的提示音时,马尼拉街角的Sari-sari杂货店或许该思考:如何在保留邻里温情的同时,拥抱这个数字化的新时代?
来源:菲龍网